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向思维训练的主问题实施策略
2020-03-02任焱,孙娟
任 焱,孙 娟
(江苏省徐州市鼓楼生态园小学,江苏省徐州市民主路小学)
主问题的提出是为学生布置了一个学习任务,是开展学习活动的起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探究,主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学生深度学习的表现。由于主问题具有概括性、深刻性、复杂性等特点,简单的“是”或“不是”难以回答,且在文中也很难找到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积极、深入的探究才能解答。在主问题教学研究中,教师探讨最多的是主问题如何设计,目前已有很多的研究成果;但主问题设计好之后如何实施,如何在实施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却研究甚少。那么,主问题提出后学生该从什么角度思考?教师又该提供怎样的支架?在提供支架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聚焦写法,在迁移运用中让思维深化
布鲁姆将认知目标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水平,在“记忆、理解”层次,所涉及的是记忆、简单提取、浅层理解等低阶思维活动,是浅层学习;在“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层次,强调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迁移运用,是深度学习。当教师聚焦写作方法提出主问题后,可以指导学生迁移运用,学生的高阶思维会得到发展、提高。
(一)关注文本的文体特征
学习科普童话故事《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时,很多教师是引导学生浅层理解文章的表达内容,要求他们对信息进行记忆,学生学到的仅仅是骆驼的脚掌、驼峰和睫毛有什么作用这一常识。其实,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作者在介绍小骆驼脚掌、驼峰和睫毛的作用时,用的方法一样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充分认识到介绍脚掌的作用时是骆驼妈妈直接说出来的,作者运用了对比和反问来突出小骆驼脚掌的作用;介绍驼峰的作用时,作者是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介绍睫毛的作用时,作者是通过一件具体的事情叙述出来的。课后,学生便尝试创作科普童话故事,他们选择的主人公有蟾蜍、刺猬、壁虎、鸭子等等,对于题目的拟定,有些学生依然套用课题“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也有的学生把题目拟定为“我一点儿也不丑”,虽是仿写,但模仿中有创新、有独特。
(二)关注文本的表达特点
笔者执教五年级上册《秦兵马俑》一课时,主问题设计为“作者是怎样具体表现出秦兵马俑的特点的”,紧扣文体为学生提供问题解决的支架:“自读课文2~10自然段,你发现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除此之外,文中还用了哪些巧妙的写作方法,简单批注。”在这篇课文中,作者除了运用列数字、作比较、摹状貌等说明方法表现秦兵马俑的特点,还多处运用了联想(联想既是思维方法,也是写作方法,在此作为写作方法)把静态的秦兵马俑表现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解决这一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先找到课文中有关语句,初步感知;然后,学生结合已学课文《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中运用联想的语段,深化认识;接着,小组合作讨论,进一步感受联想的妙处;最后,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联想的写作方法。
有效的迁移是深度学习的重要体现,迁移不是记忆之上的应用,而是真正掌握了核心知识,是学会的标志。在这种深度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这样的设计既关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突显方法,在课堂训练中让思维进阶
思维方法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思维目的所凭借的途径或办法,也是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和手段,如分析、综合、概括、推理、判断、联想、想象、比较、信息处理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思维始于问题,完整的思维过程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回答主问题的过程中,经常用到多种思维方法,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
(一)重点训练一种思维方法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的教学当中,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事件、人物特点,并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给他们概括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上课伊始,于老师用“你再次走进祖父的园子,用眼睛看到了什么?”这个问题统领全文,要求学生把看到的事物写在黑板上,进一步引导他们把写在黑板上的几十个词语归为三类,即动物、植物和人物。于老师从逻辑学角度,通过属种概念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缩小范围。然后,于老师问:“哪件事你最感兴趣?找一找,告诉我。”在他的引导下,有学生舍弃次要的内容,抓住最主要的动词,以小标题的形式对事件进行概括(即浇菜、种小白菜、追蝴蝶、铲地、睡觉等几件趣事),给其他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最后,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时,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请你再次默读全文,这次用心去看。我们用心去读,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通过描写的事物和叙述的事件感受到了萧红的天真、活泼、可爱、调皮;感受到爷爷的勤劳、慈祥、耐心、宽容。
此外,教师教学《走月亮》《观潮》一文时,可以设计主问题重点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教学《牛和鹅》一文时,可以设计主问题重点训练学生的比较思维。当然,不同的文本,不同的主问题,教师重点训练的思维方法也应不同。
(二)辅助训练多种思维方法
笔者执教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一文时,主问题设计为“曹冲的称象办法与官员们的称象方法,谁的更好?好在哪里?”学生回答这一主问题要用到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比较等多种思维方法。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特点,笔者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支架:“用横线画出官员们称象的方法,用波浪线画出曹冲的称象办法,看看称象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结果有什么不同?曹操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很容易找到二者之间的不同。还有的学生不满足于用原文中的语言回答,自己总结出:“曹冲的称象办法不仅省时省力省材料,而且效果好”,这样的回答又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分析到综合的思维进阶,着实令人惊喜。
学习《寒号鸟》一文时,教师可以设计主问题:“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过冬,而寒号鸟却冻死了呢?”学习《谁的本领大》一文时,教师可以设计主问题:“太阳和风用同样的方法比本领,两次的结果怎么会不一样呢?”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都需要用到多种思维方法才能回答。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教师要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要目标,把思维训练融入课堂中,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强化语用,在有序表达中让思维清晰
语言和思维互为工具,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也离不开语言。学生在回答主问题的过程中,是其运用语言表达的过程,可以不断丰富其语言经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构建语言体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有序表达,以体现思维的逻辑性。
(一)关注主问题的层级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现答题的层次性,首先需要关注主问题设计的层级性。这样,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就能够有所参照,清晰表达。学习三年级下册《伊索寓言三则》一文时,教师可以设计主问题为“《狐狸和葡萄》中的狐狸、《牧童和狼》中的牧童、《蝉和狐狸》中的狐狸,他们说谎的目的是相同的吗?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能说谎吗?”这样的主问题从课内到课外,由浅入深,既能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
学生根据主问题的层级,自然可以做到条理清晰的表达。如有的学生这样回答:“这三则寓言中,狐狸和牧童说谎的目的完全不同,《狐狸和葡萄》中狐狸的谎言是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牧童和狼》中牧童的谎言是恶作剧,戏弄别人;《蝉和狐狸》中狐狸的谎言是欺骗别人、陷害别人。我认为,比起谎言,诚实是上策,我们说谎会受到良心的谴责,还会给别人带来很多麻烦或伤害,但是有些时候,我们可以说一些善意的谎言。如在亲戚家吃饭的时候,主人已经费了很大的力气去做饭,可是饭菜不可口,我们这时就可以说很好吃,这样主人会非常开心。有时候我们也可以说一些机智的谎言,比如遇到坏人时要随机应变,可以说谎来摆脱坏人的纠缠。”
(二)提供语言表达模板
为了引导学生有序表达,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固定的句式。学习老舍的《母鸡》一文时,教师可以设计主问题为“作者为什么不敢再讨厌母鸡?作者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表现鸡母亲的伟大?在这些事例中,哪些细节让你深有感触?”根据本文总分的构段特点,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式进行有序表达;学习《琥珀》一文时,教师可以设计主问题为“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引导学生按照“几万年前的一个夏日—几千年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种年代更替的顺序说一说;学习《曹冲称象》一文时,教师可以设计主问题为“曹冲称象的步骤是怎样的?曹冲的称象办法与官员们的称象办法,谁的更好?好在哪里?”学生回答曹冲称象的步骤时,可以引导他们运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表示承接的词语进行有序表达;回答第二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曹冲的称象办法好。首先,……;其次,……;然后,……”这样的总分构段方式来进行有序表达。
总之,主问题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促使他们能够正确、熟练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师应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其思维能力,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