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土地综合整治工程的几点思考
2020-03-02李彦辉郭杰
李彦辉 郭杰
(辽宁省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辽宁沈阳 11003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因此,如何有效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土地综合整治是一项能够有效加强耕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态,促进农业发展和系统性工程,土地整治对于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巩固粮食安全战略,确保我国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地综合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不够全面和规范
土地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有序性、长期性的综合工程,是对特定的某一区域进行整体的治理,主要目的是要提升该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率,将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加以统筹协调,通过相互促进实现科学合理的建构。
国家重视并开展了许多大规模土地综合整治工程,都是经过了严谨细致的调查和科学全面的规划,没有开展调查和规划,就无法进行科学全面的研判分析,项目的可行性也就不可能值得信服。当前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土地现状的实际利用情况,在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就那以避免出现许多漏洞,这样的土地综合整治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土地综合整治的过程必须要实现规范化、标准化。
当前,我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规划,随意性较大,因此也就不可能达成起全面、有序、合理、有效的土地综合治理效果。这样的土地综合整治也就无法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2.信息管理系统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各省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对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都实行了信息系统管理,建立了多角度、多渠道的土地整治资源数据库,基本上实现了多尺度、多源数据的相互融合,并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查询、定制服务和整治数据集成共享。
从系统数据的获取手段来看,由于土地综合整治各项数据绝大多数是通过实地人工调查核实、统计汇总,因此存在误差比较大、主观性比较强的问题。特别是整治规模大、施工手段复杂的重大整治项目工程,有的建设规模超过万亩,使用传统的统计录入方法不能有效地实现动态实时更新、整体全面覆盖的信息化管理。
从系统数据的管理层次来看,省、市、县的多层次管理体系之间的分工衔接体系不够完善紧密,导致整治项目的基层统计数据和信息系统报备数据之间产生一定的出入,导致基础数据不够精确。
因此,土地综合整治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化管理需要完善提高,自然资源动态监管系统工作需要加快推进。
体液免疫在MG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B淋巴细胞(B-lymphocytes)是在体液免疫中起着主导作用。MG患者的胸腺中聚集大量B淋巴细胞,形成生发中心。新的研究认识到体液免疫的关键点在于生发中心的调控。
3.群众对综合整治项目认识不高
一是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前期的宣传力度不够。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重大项目工程开工建设前,部分县、乡政府的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没有深入到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村群众中去进行充分的调研和沟通,更没有对土地综合整治的作用和目的进行深入细致的宣传和解释,因此导致群众尤其是农村群众对土地综合整治的作用和意义不了解,对项目工程的实施不理解,对项目建设的实施不认同甚至反对。
二是整治项目的规划不够细致完善细致。在进行整治项目的规划时,重点考虑实施进度和工程期限,没有到群众中去,对群众尤其是农村群众的具体诉求进行了解和采纳,致使整治项目的一些工程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和期待,群众认为不符合实际期望,面临阻力导致经常变更。
三是在整治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的宣传不够充分。即使是能够为广大群众带来切身利益的工程,由于群众对工程内容不知情而产生误解。
四是综合整治工程和部分群众的短期利益有冲突。部分群众有反对意见和抵触情绪,协调工作的工作量很大也很困难。
4.对生态环境影响考虑不够充足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尤其是重大土地整治工程项目,为广大农村“田水路林”的改善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不但增加了耕地数量、提高了耕地质量,还达到了农地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和效果。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的有效实施,还能够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但目前进行的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在工程实施的生态效益分析评价方面做的还不够细致充分,对环境、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综合因素的考虑的不够全面深入。
例如,在旱田改水田的工程实施中,对当地的区域大气—水循环系统考虑不够,就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甚至破坏当地区域小气候和区域小生态;在整治项目中增加农用地和农业种植的面积,就可能对区域内的物种多样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工程实施也会对整治项目区域的土壤、微生物、地下水、地表水等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和因子产生负面作用。
地方政府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应加强土地整治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问题的研究,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
二、措施和建议
1.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当前我国的高校中还没有设立专门的土地整治专业,政府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在推动土地整治项目科学化、信息化的管理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的加强人才培养,如果基层工作人员因为业务水平的制约造成理解偏差,很可能就会影响到工程项目的数据填报、质量审核、监督管理等方面重要工作。土地整治工程涉及的学科广泛,需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要从工作实际出发,对在职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素质。
二是要重视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把土地整治重大项目工程和科研攻关结合起来。
三是自然资源管理部门要积极引进优秀科技人才,确保工作队伍的活力,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有效提升土地整治项目的质量。
2.完善信息化动态监管
由于土地整治项目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土地整治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信息化水平不高、共享程度不够、数据质量有待提高、监督管理比较粗放等问题,不能够有效发挥土地整治项目信息化动态监管系统的作用。
为使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能够充分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发挥综合整治最大效用和价值,做好土地整治信息动态监管系统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一是要通过总结整治项目经验,完善项目区动态监测。
二是要建立完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体系,有效掌握项目区整治工程实施后的耕地质量变化数据。
三是完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后期管护制度,对土地整治项目区域的各种相关数据定期核对,准确及时完善项目动态监管系统的数据信息。
3.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能够有效开展,整治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要得到管道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面对当前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中群众参与度不高,尤其是农民群众参与不积极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大对土地整治项目尤其是重大整治工程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媒体,对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进行生态、自然资源知识和土地整治项目的目的、作用和效果的知识教育。
二是充分尊重当地农民群众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认真倾听他们对土地整治项目的意见和建议,依据土地整治项目公众参与的相关要求,严格落实好公众听证、群众监督、专家评审等制度,确保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权属调整、工程验收等符合当地实际,切实促进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工程实施和收益主体紧密结合,增强当地群众对项目成效的认可。
4.加强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保护
在土地综合整治工程过程中,由于基层工作人员的生态保护思想和意识水平不高,造成对周边生态环境不同程度的破坏。各级主管部门应结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做好几方面的工作,更好地保障土地整治过程中的生态平衡。
一是要有效监测土地整治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变化情况,做好相关气象点和环境监测点的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并经专业人士进行数据分析,实现项目区监测工作从人工粗放、分散封闭到自动精准、集成联动,从项目区现状监测到项目区全面预测预警。
二是要对土地整治项目工作中的所有人员,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以及进行正确的环保理论知识的培养和教育,结合土地整治工程实施,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生态环保理论培训和系统性的学习讲座,用更为先进合理、科学环保的土地综合整治理念,进行行之有效的土地生态环境保护。
三是在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实施中,一旦发现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严重破坏的行为,甚至影响区域长远的生态环境和持续发展,就必须立即停止施工,对土地整治工程进行全面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