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农业生产空间保护和利用措施

2020-03-02姚丽

辽宁自然资源 2020年10期
关键词:耕地草原建设

姚丽

(辽宁省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辽宁沈阳 110032)

农业生产空间既是承载各类农业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也是由各类资源构成的物质实体。辽宁省现代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农业结构仍需优化调整,农业产业发展与资源条件仍有不协调。

一、农业生产空间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不同农业生产空间面临资源保护问题

种植业生产空间面临着耕地数量质量下降等保护问题。从2009年到2018年,全省耕地数量下降了73869公顷,年均下降8208公顷。在耕地数量下降的背景下,耕地质量提升是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总体来看,辽宁省耕地质量出现下滑趋势,由于耕地质量变化的渐进性而难于发现,而各地对耕地质量建设认识不足,在耕地保护工作中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产出轻投入、重使用轻管理等问题,加剧了耕地质量下滑。同时,土地污染日趋严重,耕地保障能力不足,部分耕地丧失耕作能力;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

林果业生产空间面临园地结构、土壤条件、林地破坏等保护问题。辽宁省园地面积持续增加,经过历年数据统计分析,园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受经济发展和政策影响较大,近些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园地效益有所好转,导致园地面积有所增加。但从园地本身来看,省内园地多集中在丘陵山地,土壤类型为棕壤和褐土,土层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水分条件较差,且大部分没有灌溉设施,管理水平较为低下。林地面积虽然增加,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所面临的问题仍不容忽视。乱砍滥伐现象仍然存在,加剧了土壤侵蚀。固定沙丘上的生草沙土及沙质平地土壤均富有流动性,生态环境稳定性差,生态脆弱。人参产业的过度发展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辽东地区依托山地资源,曾经大力发展人参栽种产业,出现全民栽种人参热潮,导致土质砂化和水土流失。

畜牧业生产空间面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等保护问题。牧草地主要分布于朝阳和阜新两市,从地域上讲,属于辽西北低山丘陵生态脆弱整治区,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该区域常年多风少雨,气候干旱,土地沙化严重,同时该区域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过度放牧现象较多。此外,牧场的载畜量是一定的,过度放牧也加剧了草场退化。过渡放牧使草场得不到恢复和改良,逐步退化,植被生物量降低,退化严重的地方,牲畜啃食草根,土壤裸露,水土流失加剧。

渔业生产空间面临水污染等保护问题。辽宁近岸海域主要受营养盐和有机物污染,局部海域还受到重金属污染,人工合成的有毒有机物在近岸海水、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体内普遍检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赤潮灾害发生频繁、持续时间长、范围广、面积大,100平方公里以上的赤潮已不鲜见。渔业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使辽宁海洋生态系统出现了明显的结构性变化和功能下降。陆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也使近岸海域海洋污染较重,生态系统破坏严重、资源衰退、生物多样性下降,导致近海海域功能严重受损,海洋资源承载力呈下降态势。随着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等一系列新形势,海洋资源开发率的不断提高,陆域排污的增大,必将加大近岸海洋环境的压力。

2.不同农业生产空间面临利用不当问题

种植业生产空间面临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农业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利用问题。辽宁现有耕地497.74万公顷,人均耕地为1.77亩/人。辽宁耕地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耕地垦殖率高,增加耕地面积潜力小;耕地分布不均,利用差异大;耕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耕地基础设施老化,新增资金多部门条块管理,难以形成合力,资金投入效益较低;因水土流失、土壤贫瘠、盐碱涝渍、土壤污染、土壤酸化等因素造成的耕地质量下降面积逐渐加大;宜农未利用地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可开垦的耕地少。

林果业生产空间面临果园立地条件差、水利设施不足等利用问题。辽宁省园地绝大部分分布在山地和丘陵上,且多数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正常果园土壤有机质标准含量的一半,土壤氮磷钾硼等营养元素贫乏,致使优越的气候资源潜力难以有效发挥;辽南和辽西为水果栽培的适宜区、主产区,但由于无灌溉水源条件导致低产面积比例大。灌溉条件不足严重限制了园地生产潜力的发挥。此外还存在资金投入少,发展后劲不足,管理技术不当,技术力量薄弱,服务跟不上等问题。

畜牧业生产空间面临着重粮重林、轻草轻牧、过度放牧等利用问题。从机构设置、人员分配、产业布局和资金投入等角度来看,与相关产业比较,辽宁省草业仍属于弱势产业。在以往的生态建设中由于对草原资源保护建设重视不足,投入甚少,草原“三化”(退化、沙化、盐碱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草原退化和减少,已经造成畜禽饲草资源的严重不足,影响了全省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渔业生产空间面临不合理开发、捕捞过度等利用问题。辽宁近海渔业开发历史悠久,但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规划和管理,使得近海渔业生产环境遭到破坏,捕捞过度,资源受到破坏,濒临枯竭。渔业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使辽宁海洋生态系统出现了明显的结构性变化和功能下降。同时,也由于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远洋和外海捕捞受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又刚刚起步,使以近海捕捞为主的海洋捕捞业发展缓慢。

二、农业生产空间保护和利用的对策及建议

1.种植业生产空间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耕地保护意识。建立完善的耕地保护和建设目标责任制度,强化各级政府“一把手负责制”的耕地保护责任,定期开展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检查。坚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各级政府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先补后占的政策,及时完成占补耕地质量评定和验收入库工作,禁止占优补劣、先占后补、未批先占和以租代征等违法用地。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地力等级。辽宁土地利用程度高,耕地后备资源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振兴老工业基地进程的加快,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决定了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必须走内涵挖潜为主的道路,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地力等级。

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建立一批优势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基地。以发展水稻、玉米、蔬菜等优势产业和区域特色产品为切入点,以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种植业。如大力推广工厂化蔬菜育苗技术,创建蔬菜标准园区。

发展休闲农业,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文化、民俗风情、观光旅游结合。重点打造休闲农业园区,培养农业采摘园,建设休闲农庄与农家乐。

2.林果业生产空间

加大天然林保护培育力度,进一步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天然林是全省最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在水源涵养和生态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经营好现有森林资源,进一步提高森林经营水平,生态公益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按照生态工程项目进行建设和管理,全面提高森林质量和效益。

进一步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辽中南地区沿海防护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辽中南地区是辽宁省“五点一线”发展战略重点,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与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大力发展沿海防护林,并着力提高沿海防护林林分质量,构建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护体系。

辽宁省现代农业“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实施“果业振兴”计划。为此需进一步优化水果业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科学论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适地适栽,逐步将优势果品生产向适宜区集中,把优势产业做强做大。

实现区域化、集约化栽培。按照全省园地规划,深化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实现区域化、集约化栽培,提高果园的经济效益。在辽南的大连全市和营口市的大部,辽西的兴城、凌源、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及朝阳、凌海的部分地区建设苹果生产基地;在辽西的绥中、连山、北镇、义县及建昌等县区建设梨生产基地;在鞍山、辽阳、沈阳及铁岭市的东部山区建设山楂生产基地。对一些地方名牌品种,如南果梨、美丽李、大杏梅等生产基地也要巩固提高。

创新果业科技推广体制,推广应用新技术。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省、市、县、乡四级果业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组织,提高果农的技术素质和服务水平;积极开展果树新技术研发和试验示范工作,加强“三农”合作,对制约全省果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问题联合攻关,支持已有科研成果的种植和大面积示范推广;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果业技术创新主体,积极发挥农业科技基地、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和果农专业合作组织在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

3.畜牧业生产空间

依法加强天然草地的建设、保护和利用。一方面要加强落实草地有偿承包责任制,加大“两证”发放力度,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草地使用者保护和管理草地的积极性,变被动管草为主动护草。另一方面要加强草原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从机构和组织上保证草地依法行政需要。加大对草地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彻底改变乱垦、乱采、乱挖、滥牧现象。同时,要加大禁牧限牧力度。

大力推广优良牧草种苗繁育和栽培技术。良种壮苗是保证牧草成活率的基础,应加快引进选用良种、繁育培养种苗速度,尽快培育出一些生长快、抗逆性强的优良草种,并研究、推广各种实用节水抗旱种草技术。

强化草原资源防灾抗灾体系建设。围绕草原灾害预测预报、草原灾害动态模拟技术和数值预报预警系统等,加强草原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防治队伍建设,通过增加专、兼职人员编制,引入先进的技术设备和高素质人才,并长期坚持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建立一支技术齐全、有较高战斗力的草原防灾减灾专业队伍。

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农牧结合,推动饲草料供给和畜牧业生产方式优化升级,实现农牧双赢。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走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和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和牧区可持续发展。

严格执行草畜平衡制度,实现草原可持续利用。针对不同状况的草原,核定载畜量,或采取禁牧、休牧、刈割等不同利用形式,有效保护草原植被,稳定和提高草原生产能力。超载部分通过加工秸秆饲料和调入饲料等方式进行补充。

深入推进草原权属确权工作。在确定权属的基础上,大力推动草原承包经营,通过建立长期稳定地承包经营制度,使草原所有者、使用者和承包者的责、权、利紧密结合,真正实现谁承包、谁管理、谁受益。建立健全草原依法建设保护机制。

4.渔业生产空间

转变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方式,促进现代渔业加快发展,重点发展精品渔业,加大工厂化养殖规模。

构建现代渔业养殖体系,发展水产健康养殖业。科学规划利用水域、滩涂,推广生态、安全、高效、节约型的水产健康养殖模式,发展池塘多元化健康养殖、浅海多营养级复合养殖、循环水等节能增效养殖以及水库生态网箱养殖、稻田生态养殖、湿地河口特色养殖、山区溪流水养殖等,为生产效率提高、水域环境改善和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基础保障。

培育多元化休闲渔业,打造休闲渔业发展平台。结合渔港建设、增殖放流、海洋牧场建设,形成集观光、科普、体验为一体的休闲渔业旅游基地。选择一些自然景观条件较好的无居民海岛,探索建设无居民海岛创意旅游休闲开发基地。

猜你喜欢

耕地草原建设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讲解《草原图》
保护耕地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