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会学习素养的“情·知教学”策略探析
2020-03-02兰甜甜
兰甜甜
(大连教育学院)
“学会学习”素养是21世纪人类必备的生存和发展技能。关于“学会学习”素养的内涵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欧盟的观点:“学会学习”是一种学习上的追求和坚持能力,是个体和团体两个层面高效地管理时间和信息而组织自我学习的能力,包括对学习过程和需求的意识、识别可利用的机会、为成功学习而克服各种障碍的能力,这意味着个体不但要寻求和借助危机的指导,而且要主动获取、加工和同化新知识和技能。2016年,我国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把“学会学习”作为六大核心素养之一。
“情·知教学”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大连教育家冷冉先生提出。他从教育心理学角度阐述了“情·知教学”的内涵:学习的一个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运用)的过程;另一个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概括起来,“情·知教学”就是情意过程与认知过程在教学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冷冉先生在提出“情·知教学”理念时强调,“情·知教学”的落脚点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这也是“情·知课堂”的最高境界和根本任务。他提出教会学生学习就是教会学生以最好的情绪和态度,运用最好的方法去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可见,“情·知教学”中提到的“教会学生学习”与当下的“学会学习”素养的理念不谋而合。继承和发展“情·知教学”理念倡导下的“教会学生学习”,并与当下的“学会学习”素养有机融合,既能赋予“情·知教学”思想旺盛的生命力,也能使学会学习素养得以落地。那么,如何基于“学会学习”素养开展“情·知教学”呢?
基于“学会学习”素养在“情·知教学”中开展教学,问题的核心在于,课堂中要做到情知统一,教会学生爱学、会学、学会,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学会学习”素养的目的。经过不断探索与研究,我们总结出了如下的教学策略。
一、发掘积极的情性因素,增强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在“情·知教学”实践中,情与知两个因素辩证统一,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积极的情性因素能够促进认知因素的良好运用,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没有学习者良好的情绪和意志过程,认知就显得苍白无力。在“情·知课堂”中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这一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性和自信心,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愉快、积极、健康地开展学习。学生始终处于在积极情绪的带动下自主地对待学习任务,变被动学到主动学,达到“爱学”的目的。
(一)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多数情况下,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培养。在“情·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积极的情性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适当运用表扬、激励、幽默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和积极主动的态度。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对问题能够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不会因为问题过难和过易而丧失学习兴趣。
例如,在初中八年级物理“动能和势能”教学中,讲到势能的时候,教师可以举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学生的兴趣会被教师吸引,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相应提高。教师提问:“天花板上掉下一根羽毛,正好砸向你,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可以用手接住,也可以不理会。”教师又问:“那么天花板的吊灯砸向你的头呢?”学生大笑进而纷纷回答:“快速跑开,藏到桌子下。”在这种愉快对话过程中,教师便已经引入了重力势能相关的知识点,并以之前举的两个例子进一步向学生展示了重力势能与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
(二)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影响着学生的情绪。课堂教学应该以宽松愉快为基调,师生之间拥有良好和真诚的沟通,其中可以有疑问、惊讶、迷茫和争议,但不能有轻视、嘲讽、训斥和批评。为处理好师生关系,“情·知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启发诱导为主,对于经常犯错的学生要注意抓转化,防止小题大做和激化矛盾,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主动对学生进行诱导,特别是对犯错误的学生要注意给予宽容和指导,不要苛刻对待或放弃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要建立在理性基础上,要用“严爱”“慈爱”“友爱”搭建起通向学生心灵的桥梁。
二、发挥科学的认知因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情·知教学”实践中,除了积极的情性因素外,科学的认知因素同样不可或缺。科学地运用认知因素有助于人们运用正确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诸如“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此类的灌输式获得的知识,即便知识再先进和科学,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程序都是机械、低效甚至杂乱无章的。在“情·知课堂”中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这一因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会学”的目的。
(一)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技能。然而,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其重视的程度不够,学生往往要靠自己摸索,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很多知识明明讲了很多遍,仍然有学生不能理解和掌握。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造成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理想。冷冉先生在阐述“情·知教学”中教学生学会学习时总结了三种学习方法:一是要使学生学会观察方法、记忆方法、思考方法和操作方法,使之能较快地形成思路,灵活地选择对策;二是要使学生学会善于发问,善于探究,善于试试看;三是要使学生学会运用字典、图表、仪器、资料等学习工具,具备与所在年级相应的自学能力。
例如,在教授小学语文《冀中的地道战》一课时,教师可以训练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首先直观地就题目让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学生纷纷提问: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方式作战、地道里人怎么生活、地道里是否通气等问题,教师带领学生梳理这些问题,找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而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这种方法的长期训练,学生就能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进而主动解决问题。
(二)学习习惯
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项。教师要善于引导和督促学生养成系统、有条不紊、踏踏实实的学习习惯。可以规范学生的作息时间,要求学生认真记录和完成学习任务,督促学生从认真收拾自己的学习用品等小事中着手,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强调的是,学习习惯中独立思考的习惯尤为重要。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应有意识地从小培养,鼓励学生对问题独立思考,适当地启发诱导,使学生逐步具有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促进情知因素的和谐统一,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
“情·知教学”中“情”与“知”是两个重要的因素。“情”与“知”的发展常常是一先一后,互相促进的;又常常是互为条件,和谐共进的。也就说,二者辩证统一贯彻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情·知课堂”中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充分调动“情”与“知”两个因素,能够达到学生“爱学”和“会学”的目的。最终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如何能够根据学习结果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就需要组织学生有效地进行自我评价,最终达到“学会”的目的。
自我评价是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自己的期望、品德、发展状况、学习行为与结果及个性特征进行判断与评估,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过程。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一般以教师评价为主,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慢慢地受到教育理论界的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够大大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矫正自己学习过程的机会;否则,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容易围绕教师转,失去了自身的自主性和主体性。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长期地引导学生对其自身的学习目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等进行评价和反思,能够规范自身对学习活动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反思能力,使其在自我评价中树立了良好的自我意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教师在“情·知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自我评价需要做到如下三点。一是以积极的情绪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给予学生充足的自我评价时间,对于学生的评价要做到足够的信任、支持、耐心和宽容。也可以尝试教师的自我示范,不断训练学生自我评价的规范性。二是尝试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方式向任务驱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等教学方式转变。这些教学方式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例如,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学生可以在任务的驱动下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后,把自己的学习过程对照任务逐一进行比对和评价,以达到评价和优化学习过程的目的。三是注重评价方案的设计。可以根据教学任务设计形式多样的评价方案,包括课堂讨论与交流、随堂测试、小组合作展示等,通过具体的评价指标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以达到规范学生学习过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