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扶贫开发战略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贡献
2020-03-02李双伍
李双伍
新时代扶贫开发战略不仅具有高度的战略性,而且具有深刻的理论性和现实的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将扶贫与开发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新突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本质紧密联系,大大丰富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将扶贫开发提升到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攸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精准扶贫论、扶贫先扶志、扶贫内外结合论等。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未来发展的长远战略考虑,提出扶贫开发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兴衰成败,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的新贡献。
一、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新突破
空想社会主义者曾对资本主义两极分化问题作了揭露,但总体上还不能对资本主义贫困问题作出深刻的制度剖析并提出解决之道。马克思从资本主义根本制度入手,第一次深刻分析了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源和消除贫困的道路,尤其是在历史性巨著《资本论》中提出了剩余价值论,深刻揭示了资本财富积累和工人贫困积累之间的对立运动,对资本的本质及其必然带来的两极分化和资本主义制度贫困作了深刻剖析。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认为,工人阶级的贫困化是由其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地位决定的。(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357、401页。马克思、恩格斯最早从制度层面上揭示了贫困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的“制度贫困论”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社会分配不公、导致贫困的制度根源,资本积累导致了无产阶级的贫困,要消除贫困就必须铲除阶级压迫和剥削,消灭私有制。“在私有制的统治下,积累就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的积累”(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67页。,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3页。。
然而为何中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仍存在大量的贫困问题呢?为什么我们投入如此大的力量解决贫困问题,而贫困还没有被消除呢?
这有多方面原因。首先归结为生产力发展水平。我国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邓小平早就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在开始的一段很长时间内生产力水平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完全消灭贫穷。”(4)《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页。因此他强调,“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5)《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5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页。
正是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开发,就是把扶贫与开发发展结合起来,把生产力的大发展作为解决当前扶贫工作的最根本着力点,强调“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7)《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的主旨演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6/c_1116851045.htm。,“把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增强发展能力作为根本举措”(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43页。。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扶贫与开发、扶贫与发展、扶贫与致富联系在一起,要求通过扶贫实现连片开发,推动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带动贫困地区百姓脱贫致富。河北省行唐县东井底村在落实扶贫开发工作时,就特别注重产业开发,通过建立村股份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建立股份合作,建立公私合营的面粉加工厂和建筑服务公司,建设公办民营的村级互助福利院,规划田园综合体来开发旅游农业等多种方式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现扶贫与开发的结合。可见,新时代扶贫开发战略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中国的新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新突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贫困还有其制度和体制原因。就理想状态来讲,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不会带来贫困,这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以往社会制度的根本特征。但是,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不得不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此相适应的是,当前我国在分配结构和分配形式上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非按劳分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与私有制经济相对应的按要素分配。这样,社会主义现存分配制度就包含着劳动者个人收入差别,从而隐藏着贫困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如果政府不积极发挥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功能,贫富两极分化将不可避免成为现实。因此,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利用各种手段解决社会主义现阶段的贫困问题,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9)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99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要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1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49页。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要求就是用党和政府力量对当前私有经济和非按劳分配带来的两极分化进行积极调整。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和“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政策兜底保障一批)(1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58-69页。,目的是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以确保不让一个人掉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当前与扶贫开发同时推进的农村确权改革,就是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和个人经营权进行三权分离,以克服农村土地分散经营带来的生产落后和贫困问题,同时又能确保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民基本的土地集体所有权。
这些都是针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并存带来的贫困问题的有效解决路径,是用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克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体制不足,是新时代具有开拓性的探索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探索
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本质是什么?有何特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就作过科学的预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将经历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66页。。
1990年,邓小平首次明确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将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本质紧密联系。他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4)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15页。。“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15)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5页。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将“消除贫苦,改善民生”确定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途径,通过扶贫开发实现共同富裕,首次把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战略高度,并指出精准扶贫直接关系到我国是否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根本性问题。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让一部分人先富外,也要让没有能力条件或暂时没有能力条件发展的人脱贫致富,这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所在。新时代扶贫开发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又一重大实践,把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
三、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新发展
新中国历代领导集体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中国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探索建立了基本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也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身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首次提出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判断,并提出了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为21世纪中叶前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1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7页。。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来看待扶贫开发,提出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最终判断我国是否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并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7)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党史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4、7页。“我们到时候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18)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0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8、28页。可以看出,2020年底全国贫困县全部摘帽,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同步的。没有取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后胜利,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不可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就不可能推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逐步向发达社会主义阶段过渡。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将扶贫开发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探索新的重大贡献。
四、对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新运用
习近平总书记做过最基层的村支书,在县级、地级、市级、省级都曾主政一方,在中国贫困地区、发达地区、直辖市等东中西部地区都工作过,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亲身经历和参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积累了大量改革创新的经验,将很多经验和做法运用于扶贫开发领域,提出了许多扶贫开发的新理念、新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在基层工作,始终心怀百姓,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看作政府最大的施政目标,始终关注关心扶贫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年都几次视察贫困地区,几乎走遍了祖国最贫困的地区,并提出一系列解决贫困的新理念、新思路。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习近平总书记在闽东调查时就开始关注贫困问题,认为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好比一只“弱鸟”,并提出了 “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正是当时改革开放初期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理论在扶贫领域的应用。
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习近平总书记就结合其主政地方的经验,创造性提出了“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后来又提出了要摆脱“意识贫困”“思路贫困”等,这是后来“扶贫先扶志”“扶贫须扶智”重要论述的来源。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这实际上就是扶贫工作的“输血”与“造血”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思想在扶贫领域的体现。
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是我国扶贫开发事业的成功经验,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20)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北京:中央党史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99-100页。大扶贫格局论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和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在扶贫开发领域的充分运用,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赋予了党的群众路线新的时代内涵。大扶贫格局论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反过来进一步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进一步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扶贫内外结合论。他在河北阜平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提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21)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17-18页。这是对新中国成立70年自身发展建设经验的总结,是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政策关系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内因外因辩证法在扶贫领域的运用。
笔者驻村的河北行唐县东井底村就充分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内外结合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通过对口帮扶单位中联部的党费捐助,在村里修建了党员之家,定期召开村两委会和党员大会,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修建村民文化广场,开展各种精神文化演出活动,举办各种专题演讲,开阔百姓的思路;采取村独资、合资、入股等多种资本运作方式,在村里建立了服装加工厂、现代果园、黑木耳种植大棚、集中式光伏发电、大山兄弟土特产公司等,壮大村集体经济力量,让村里劳动力从外出务工回到村里企业,带动全村逐步脱贫致富。
五、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贡献
贫困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不仅广大发展中国家存在贫富分化和贫困问题,多数发达国家也存在日益严峻的贫富分化和贫困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贫困始终是一个严重困扰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或组织都试图要解决贫困问题,但时至今日,这一难题尚未得到真正解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及世界卫生组织等多个联合国机构共同发布的2019年度《全球食物保障及营养问题现状》报告,全球2018年的饥饿人口已达到8.21亿人,比2017年增加了1000万人左右。(22)参见《联合国报告:去年全球饥饿人口已达到8.21亿人》, 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9CaKrnKlzY6。在中国,到2018年底仍有1660多万贫困人口。(23)参见《刘永富:减贫在中国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http://lianghui.huanqiu.com。消除贫困成为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经济社会问题。
从更深的角度看,贫困问题更关系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竞争与未来。资本主义的贫困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必然结果,而假如社会主义继续贫困,甚至比一些北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困问题更严重,就会引发世界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质疑。欧洲部分国家甚至国外共产党都对中国是否走社会主义道路表示质疑,因为他们看到的是中国贫富分化持续拉大,大量贫困人口存在,因而有的误解中国为“红色资本主义国家”。如果我们不认真解决自身的贫困问题,不大力缩小贫富差距,我们可能就会失去国内百姓的支持,也会失去国际上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更会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和人类未来发展的长远战略考虑,提出扶贫开发战略,并举全国之力确保在2020年赢得脱贫攻坚战的最后胜利,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力、引领未来人类发展方向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减贫事业,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这个成就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也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新时代扶贫开发战略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逐步改变了国际社会一些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误解和误读,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学习借鉴中国扶贫开发经验做法,大大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为发展世界社会主义贡献了中国力量。
英国《经济学人》认为,在世界减贫方面,中国是个英雄。(24)《中国成为世界“减贫英雄”》,《人民日报》2017年6月24日。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阿丰采夫表示,过去30多年来,中国致力于扶贫减贫,已成功使7亿多人摆脱了贫困,对世界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世界范围内绝无仅有。(25)参见《中国扶贫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人民日报》2015年11月30日。巴基斯坦国防大学教授哈尤姆·汗表示,中国将扶贫开发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并开展了针对特定人群的专项扶贫行动,取得显著成效,这体现了中国政府的执行力和中国制度的优越性。(26)参见《中国扶贫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人民日报》2015年11月30日。《马来西亚星报》指出, 中国和世界乐意分享自己的减贫经验,愿意帮助邻居和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自身的脱贫道路。(27)参见《国际舆论热议“砥砺奋进的五年”盛赞中国注重民生》,http://www.scio.gov.cn/zhzc/2/32764/Document/1555413/1555413.htm。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