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体医融合特色文献整理与研究
2020-03-02赵青
赵 青
(成都体育学院图书馆,四川成都 610041)
0 引言
“体医融合”顾名思义是体育科学和医学科学的交叉融合,体育锻炼可以增加身体素质,预防疾病的发生;体育活动也可以应用于临床医学之中,是一种“绿色”的医疗手段;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身体问题,也可以用医疗手段进行解决。中共中央、国务院2016 年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
1 体医融合的文献及其构成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医融合中心(以下简称体医融合中心)主任郭建军认为,体医融合“是把体育和临床医学对运动、健康、疾病的认识进行整合的过程”[1]。他还强调,“体医融合要实现,必须要有完整的融合理论和思想指导。”[2]通过对中国古代体医融合特色文献的整理,可以丰富体医融合的理论与指导思想,走中国特色体医融合之路。
体医融合特色文献即指与运动、健康、疾病等相关文献的总称,依据反映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3类。
1.1 体育保健
体育保健,亦可称之为体育养生或者是养生功法,是运用体育运动的方法和手段来提高人体健康水平,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目的。在这里,“体育”是手段,而“保健”是目标[3]。早在数千年前,体育运动就已经被作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广泛运用。《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1983年,湖北荆州张家山第247号墓出土的《引书》记录有41 种健康导引方法[4]。体育养生在中国历史中与医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行气可以治百病,可以延年寿命”的观念深入不少医者的心中。
1.2 体育疗法
体育疗法又叫作体疗、运动疗法、运动处方等,是一种医疗性的体育活动,利用特定的体育活动来治疗疾病和恢复机体功能。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导引图》,以图画的形式描述了呼吸运动、躯体运动、器械运动,并明确注释了不同的运动治疗不同的病症。张家山汉墓的《引书》主要记录了针对43种疾病或症状的治疗导引式,使用器具或者徒手进行某种活动,缓解相应症状。近年来,通过体医融合中心与医院的合作,把体育文化引入临床,覆盖身体和心理疾病,大大增加了康复运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1.3 运动医学
本文中将运动医学定义为体育科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应用科学,涉及运动参与者的医务监督、身体素质和训练监控、运动营养学、运动创伤及康复等内容。《周礼·天官》上就有关于“金疡”(刀伤或箭伤)、“折疡”(跌打、坠伤)的记载;《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治百病难经》和《伤寒杂病论》等,均有关于骨伤科的内容;《肘后方》中首次介绍了骨折固定的方法和开放创的处理方法;《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等著作有对骨伤病的病因病机以及诊断、治疗的阐述;还有骨伤科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2 中国古代体医融合特色文献的搜集途径与注意要点
中国古代体医融合特色文献目前尚未见专门收藏,对其搜集总体需注意3 点。一是体医融合包含3个方面,有体育保健、体育疗法、运动医学,一旦只局限于其中一面,会导致诸多资料的漏检;二是体医融合的3 个方面,具体名称不限,有冠以导引、金方、正骨等的,亦有具体的活动名称,如“舞”“行气”等,只要涉及活动与医学有关交融方面的资料,均属体医融合特色文献范畴;三是并非所有的体医融合资料会都有较完整的叙述,如:《史记·扁鹊仓公》中记载,“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镳石挢引,案扤毒熨”。这种简略一提的容易忽略,在搜集时应予以多加留意。除此而外,不同类别文献中的体医融合特色文献资料的搜集方式不尽相同、各具特点,述之如下。
2.1 史籍中体医融合特色文献的搜集途径与注意要点
首先应充分收集纪传体史书中的体医融合特色文献资料。纪传体史书的代表即二十四史,由于采用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在涉及体医融合相关人物时,也会将其体医融合事例编写入其中。如:《三国志·方技传》在介绍华佗时,有关于五禽戏的记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其次留意其他相关史籍中的体医融合资料。这些史料非常零碎,且相对分散,甚至并非所有史书中都有记载,工程量十分浩大。
2.2 医学著作中体医融合特色文献的搜集途径与注意要点
我国拥有悠久的医学历史,不少经典的医学著作中都有关于体医融合的记载。如《黄帝内经》中就有明确的关于体育疗法的记载,“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抱朴子·杂应卷》中记载:“或问日:为道者,可以不病乎?抱朴子曰:养生之尽理者,既将服神药,又行气不懈,朝夕导引以宣动荣卫,使无辍阂,加之以房中之术,节量饮食不犯风湿,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养性延命录》中,专门有“导引按摩篇”,篇中不仅介绍了几种导引按摩养生法,还对华佗的五禽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此类医学著作不胜枚举,需要搜集者进行大量搜集,汇总整理。
2.3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名著中体医融合特色文献的搜集途径与注意要点
体医融合的思想渊源,不少经典名著都曾进行过相关的描述。《庄子·刻意》中就提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吕氏春秋·古乐篇》中又有“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的记载。《淮南子·精神训》记录有“熊经鸟伸,凫浴猿躩,鸱视虎顾”是保养身体的有效防范。白居易在《负春》里写道“病来道士教调气,老去山僧劝坐禅。孤负春风杨柳曲,去年断酒到今年。”此类经典名著流传长久、影响深远,对体医融合思想的推广功不可没。中华经典名著浩如烟海,这也为此类体医融合史料搜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且在文学创作中会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法,需注意鉴别。
2.4 文物中的体医融合特色文献的搜集途径与注意要点
文物中的体医融合特色文献,不仅是体现了当时人对体医融合的信仰,同时也是对传世文献中体医融合最有利的佐证。现藏天津博物馆的战国青玉“行气铭”,其上文字详细的描述了呼吸吐纳的过程。马王堆汉墓40 多幅《导引图》帛画,生动地描绘了各种运动姿势,向世人展示了汉代人对运动保健的重视,以及他们利用呼吸运动与躯体运动相结合的体育疗法。现藏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名为《呼吸静功妙诀》的敦煌文献,用寥寥百余字就高度精辟地概括出呼吸吐纳锻炼,可以交通心肾、防病强身;明代晚期龚廷贤编的《寿世保元卷四·补益》“呼吸静功妙诀”前一部分的内容与之基本相同,从道家养生之法到医家养生之法的转变[5],亦可见“呼吸静功妙诀”对世人影响之深远。整理者在搜集这方面的文献时,应注意搜集前期对历史、文物、体育、医学多方基础知识进行补充。
2.5 少数民族体医融合特色文献的搜集途径与注意要点
中国传统医学包括中医和少数民族医学,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只有较零散的医药知识,有的则形成了单独的医药体系,如:藏医、蒙医、维医等。其中亦有部分少数民族医学与体育融合的特色文献。养生和预防是彝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宇宙人文论》认为,“人体的根本,也是形成天的青清之气与凝成地的红、浊之气。”广西宁明、龙州一带,有花山崖画,其中部分描绘有壮人站桩马步、双肘微屈,莲花掌擎天、千钧步拔地,经壮医专家覃保霖考证认为应为《古壮医乾坤掌气功》图谱。藏医的《四部医典》中就记载:“治病调养身体有良方,若要学习行为起居点,常用时行暂行与行为。”由于少数民族的文字辨识困难,可以借助相关学者的翻译,亦可借助后人对前人文献的整理。借鉴时,需注意溯源,以求得正确文献。
2.6 今人总结资料中的体医融合特色文献的搜集途径与注意要点
中国古代体医融合的特色相关文献十分丰富,今人对其已进行了一定的整理、归纳与总结。1985 年《少林绝技》编写组所编的《少林绝技秘本珍本汇编》中整理了“点穴救治法”“卸骨法”以及“伤科治疗解救秘方”;2017 年郭洪涛主编了《武术与中医学》一书,其中专门列出了“武术的健身价值”“武术文化中的医学理念”“武理与医道”“武术内功与中医”“武术流派与中医”“武术套路与养生”“武术与疾病治疗”的章节,其中有许多关于古代武术与医学融合的资料整理。在搜集今人总结资料中的体医融合特色文献可以利用读秀等电子图书检索平台,亦可用国家图书馆一类的大型公共图书馆纸质图书检索平台,同时还需注意运用考据法进行论证。
3 结语
通过中国古代体医融合特色文献的初步搜集,可以看出,早在2000多年以前,中国的古人就认为体育和医学是相通的。近年来,国家对这方面的重视,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与日俱增。目前针对中国古代体医融合的研究仍然较少,造成了体医融合历史传承的缺失,相关史料也难搜集。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对体医融合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缺乏必要、充足、可靠的文献资料。只有基于丰厚、翔实、准确的文献史料,才能对体医融合进行追根溯源;通过中国古人的体医融合案例与处方,才能更有力地推动当代体育与医学的融合,促进体医融合产业的发展,从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升中华民族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