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生态观视阈下科技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2020-03-02

江苏科技信息 2020年14期
关键词:核心技术成果科技

吴 斌

(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42)

0 引言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号召下,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仅2019年中国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交的专利申请就达到了58 990件,超过美国提交的57 840件。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创新是追求投入产出比的,如果这些创新成果无法进行高效率的转化,不能创造出应有的价值,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就会相应地减少,进而削弱科技创新的后续动力,并导致恶性循环。创新生态观的要旨就是要围绕技术创新,建立起稳定的生态系统。在创新生态系统内,可以进行技术资源整合,实现信息高效流动,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探索并优化基于创新生态观的科技管理模式,成为新时期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与价值。

1 创新生态观的内涵界定

1.1 技术生态

任何技术的生存与发展都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技术与技术之间具有共生、互补、竞争等多种关系。技术生态体系是指技术研发所需要的设备、材料、工艺和上下游的配合。技术创新不能只考虑单个技术,而应把技术看作是一个包含相关技术且隶属于创新生态系统的动态集成系统。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摒弃以往“闭门造车”的技术开发思路,树立更加开放的思维和长远的目光,密切关注市场需求,了解竞争对手状态,整合可利用的创新资源,共同为技术创新服务。通过构建良好的技术生态,除了单纯地提供更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外,也有助于实现从技术成果向实用产品的转化,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经济效益,进而反哺技术创新。

1.2 产品生态

技术先进并不一定能够占有市场,在创新方面,不能仅盯着技术这一个方面。从技术到产品的生态体系需要配套的技术以及其他非技术因素的支撑。产品生态强调技术和技术、技术和非技术之间的紧密关系。非技术因素包括:支持企业创新的政府机构和政策环境;协助企业实现创新的金融机构(如风投机构);服务企业创新的中介机构;开展创新活动的科学家、工程师、生产者、供应商、投资商,以及创新产品最终面向的用户和消费者群体等。这些非技术因素在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中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缺乏任何一个非技术因素,产品创新都难以实现。

2 传统科技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

2.1 过度强调技术优势

科技创新需要大量资源的投入,技术成果只有带来可观的回报,才能吸引更多优质资源,进而实现良性循环。但是传统的科技管理思维往往片面强调技术本身的先进性,无论是在技术创新的评价标准,还是技术创新的方向制定上,多数情况下只关注与技术本身,而对于技术以外的因素(如市场、产业等),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1]。受此影响,前期投入了高额的科研经费,花费了较多的时间,也取得了前沿的科技创新成果。但最终只能停留在实验室内,没有真正走向市场,无法实现产业化、商业化。技术无法创造利润或带来回报,缺乏实用性。今后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势必会不断削减,科技创新也会步履维艰。因此,一味地追求技术创新,保证技术优势,无法将其推向市场,只会让科技创新故步自封。

2.2 自主创新和合作开发的割裂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国家战略层面肯定了自主创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面对西方国家在一些核心技术上设置的壁垒,国内科研工作需要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更多自主知识产权,从而在发展高端产业时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但是许多企业、科研机构对自主创新的理解不够全面,在科技管理上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将“自主创新”和“自己创新”两个概念混淆,将“自主创新”与“合作开发”割裂开来[2]。例如,数控机床是发展现代工业的重要基础,但是一台设备包含成千上万个零件,如果全部自己研发、生产,一方面无法保证精度,整机运行稳定性差,另一方面会导致成本飙升,造价昂贵。我们只需要掌握核心技术,对于非核心技术可以通过引进、购买等方式。这样既可以保证自身的技术优势,又可以降低使用成本。传统科技管理模式下重视自主创新,而忽视合作开发的思维显然是行不通的。

2.3 科技创新主体需要优化调整

一直以来,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两大“主引擎”。企业虽然在科技创新上也有一定贡献,但大多局限于一些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国企。而广大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不足、成果较少。这种科技管理模式有利有弊:优势在于高校和科研机构有丰富的人才储备以及较为完备的科研基础设施,而且没有经济发展任务,可以一门心思搞科研,在专项技术突破上具有较强的优势。但其弊端也同样明显,由于脱离市场,很多技术创新成果缺乏实用性,不能为企业创造经济利润,无法支持社会经济发展。技术与生产无法完美融合,也就失去了技术创新本身的价值。因此,进一步提高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成为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发挥技术实用价值的关键。

2.4 市场导向的作用没有很好地体现

科技创新事关国家振兴、民族复兴,政府从宏观层面上发挥必要的调控、指导作用,以及提供一些政策上的支持,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例如“863计划”,通过政府财政支持、创造便利条件,为中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国科技整体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时代背景下,以政府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在提升科技创新实力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政府的过多参与制约了市场导向作用的发挥。相比之下,在美国、日本等市场经济体制成熟的国家,绝大多数前端核心技术都是由资本市场研发出来的。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利用核心技术形成垄断,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取利润,进而有更多的资本投入新技术的研发中[3]。在科技管理模式转型优化的背景下,更好地发挥市场导向作用,进一步提高市场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也是保持创新活力的重要举措。

3 基于创新生态观的科技管理新模式优化建议

3.1 运用创新生态观优化科技立项

有核心技术而不能抢占市场,无法创造相应的价值和提供应有的回报,是阻碍科技可持续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创新生态观的科技管理,首先要具备全局思维,既要考虑如何加快技术创新、保持技术领先,也必须制定配套方案,保证创新技术成果能顺利落地、全面推广。在科技立项阶段,技术研发部门应当提前组织考察小组,针对市场需求开展广泛的调查。如果市场需求大,技术应用前景广阔,投入产出比高,则技术创新风险较低;相反,则需要谨慎考虑是否需要投入经费进行技术研发。除了关注市场动态外,还要收集竞争对手信息,特别是一些大众化的科技领域,前端技术竞争十分激烈,一项核心技术可能有多个单位、多家企业同时研发。通过掌握竞争对手的研究动态,争取抢先一步得出研究成果,申请专利保护,避免功亏一篑。

3.2 既要鼓励自主创新,又要寻求对外合作

创新生态观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将系统内的多种要素、主体,基于某种特定的关系密切联系起来,相互之间通过高效的信息流动,共同维持系统运转。基于创新生态观的科技管理,实现了自主创新和对外合作的有机协调,通过在生态系统内部寻求广泛合作,将人才、技术、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共同服务于科技创新[4]。创新生态观让科技创新走出了“闭门造车”的误区,“取彼之长,为我所用”成为这一观念下科技管理模式的新内涵。从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商业化出发,创新技术成果必须接受市场检验,这也是科技创新获取回报、取得利润的关键步骤。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前提下,采用更加灵活的思路,通过寻求对外合作,让创新生态系统内的各个主体,都能互利互惠,实现共赢,才能保证这一生态系统稳定运行,进而为科技创新、商业应用、市场推广等塑造必要的环境氛围。

3.3 搭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创新平台

资源整合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动力,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信息要素的流动明显加快,这也为资源的整合利用、科技的集成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单打独斗”,而是要在保证核心技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合作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最终达到共赢。基于创新生态观的科技管理模式,需要一个各方共建、共用、共享的创新平台,即创新生态系统。以苹果公司为例,除了牢牢掌握处理器这一核心技术外,其他的一些非核心技术全部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由其他公司来提供:基带是由英国的Intel提供,电池是由韩国的三星提供,显示屏是由日本的夏普提供,主机架总成则由中国提供。通过实现创新生态系统内部资源的整合利用,苹果公司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这些节省下来的成本,又可以重新支持核心技术的研发创新。当然,在整个创新生态系统中,除了苹果公司可以获利外,其他合作公司的利益也得到了保障。例如三星在手机电池方面拥有数百项专利,保证了在这一方面核心技术的领先;而中国的富士康也因为承接苹果公司的主机架总成订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3.4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政府作为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参与者和组织者,其作用主要是构建更加开放、促进合作的市场环境。政府围绕技术建立创新生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针对已存在的技术;另一种是技术太早,生态还没有建立起来。针对已存在的技术,不仅要强调生态思维来配置国家科技资源,不能孤立地搞某一个技术,还要考虑上下游产业链的技术,鼓励结成技术联盟。在后一种情况下,超前支持和前瞻部署是必要的。如果一个技术突破了,政府就要思考怎么要围绕这个技术建设生态。

近年来,随着国内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政府也在逐渐放权,市场导向作用变得更加明显。通过鼓励更多的市场资本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才能进一步激发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例如,从2012年开始,在政府R&D投入上,连续7年提高三大主体(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中企业的投入比例。2012年初,企业在R&D总投入中占比不足10%,截至2019年这一比例已提高到70%,企业逐渐成长为科技创新主体[5]。由于企业是出于市场需求和维护自身效益来开展科技研发,因此能够保证科技创新成果的实用性。并且在取得专利后,能尽快商用,为企业自身创造利润,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4 结语

科技创新关系企业生存与发展,关系民族和国家振兴。在国家不断提高对科技创新重视程度的背景下,应当优化科技管理模式,减轻科技创新道路上的阻力。创新生态观旨在建立一个多元主体参与、各类资源共享的创新平台,通过技术、人才、信息、市场等各类要素的整合,为科技创新提供推动力。同时,各主体之间相互进行资源共享,形成一种互利互惠的关系,从而维持创新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创新生态系统打破了以往科技创新主体单打独斗的局面,更加注重整体合力,保证了创新成果能够尽快应用,有助于形成“技术创新-成果商用-获取利润-追加投资”的良性循环,实现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核心技术成果科技
烧结矿低硅均质慢烧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
习近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工大成果
科技助我来看云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科技在线
颠覆式创新: 集汽车级十项核心技术的ROBYF1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