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破题乡村振兴
——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蝶变”之路
2020-03-02周丽江
周丽江
在新时期新阶段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实践中,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的塘约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充分释放深化农村改革的政策红利,走出了一条新时期脱贫攻坚的塘约“蝶变”之路。
一、塘约之困
塘约总面积5.7平方公里,辖10个自然村寨,11个村民组,总人口921户3393人。2013年以前,是省级二类贫困村,贫困发生率17.7%,村庄空壳化严重,村集体经济空心化,党支部软弱化。
一是土地撂荒。种地不赚钱,平均每亩净收入不到500元,70%以上年轻人外出打工,30%以上耕地撂荒。二是产业薄弱。结构单一,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特色不突出;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失修,基本靠天吃饭;市场化程度低,基本上是留守的“386199”部队中的妇女、老人种点粮食、蔬菜维持生活,单打独斗,难以衔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三是资源沉睡。“脚下有地、手中没钱”,村集体和村民的土地、房屋、山林等资源资产权利虚置,看得见摸得着却用不上,难以变现或抵押贷款,束缚了生产发展。四是组织涣散。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村干部说话没人听、做事没人跟,没人愿当村干部。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人人争当低保户、户户争要救济粮。五是收入甚微。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000多元,仅占全省平均水平的70%,贫困户138户600人,占全村人口的18%。村级经济基本无积累。
二、塘约之变
“天无三日晴”,贵州夏季多雨,降雨量大。2014年6月,塘约雨季如期而至,但这场大雨百年不遇。
(一)危难之时,担当群众“主心骨”
洪涝过后,农田被淹,房屋毁损,农业基础设施被破坏,村民生活雪上加霜,村庄更加败落,一片狼藉,大家一筹莫展。危难之时,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带领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担当群众的主心骨,在上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一边组织群众重建家园,一边恢复生产。
(二)穷则思变,带领群众“突重围”
困局倒逼转变。“天赐一场大雨”,大灾过后,村党总支部引领大家反思过去。左文学说:“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我们以前失去了太多的发展机会,现在国家的扶持力度这么大,再不抓住机遇,必然没有翻身之日。”村民们围绕“改不改、怎么改、失败了怎么办”等下一步发展问题激烈讨论。一致认为“打破才能得生机”,只有改革才能绝地逢生,过上好日子。于是,村支两委一班人,破釜沉舟,带领群众突出重围。
(三)华丽转身,乡村旧貌换新颜
2014年到2016年短短两年时间,实现由省级二类贫困村向“小康示范村”的华丽蜕变。从2014年到2019年的五年间,集体经济由3.92万元增长到638万元,人均纯收入由3786元增长到10030元。外出打工的人数由860人减少到不足50人,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回到村里。著名报告文学家王宏甲在《塘约道路》里深情地写道,在塘约,他看到了“百姓的命运,国家的前途,党的作用,人民的力量”。塘约村被中宣部《党建》杂志社确定为联系点。社长刘汉俊在《人民日报》用“中国道路”“中国故事”“中国力量”来高度概括塘约。俞正声同志曾两次提到塘约故事,肯定塘约经验,指出“塘约是新时期的大寨”。《焦点访谈》两次报道塘约。《人民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主题报道塘约50多篇。“推广塘约经验”被写进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近日,塘约村又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中宣部等五个部门确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三、塘约之路
“党建引领、改革推动、合股联营、村民自治、共同富裕”是“塘约经验”的核心要义,既体现塘约发展思路,又是塘约从“困”到“变”的关键。
(一)党建引领:根本在于有一个坚强的基层党组织
1.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一是优化组织设置。塘约村民居住分散,党员管理难度大。塘约变线状化为网格化党组织管理,经上级组织批准,上设党总支,分设4个网格党支部,在村民小组下设11个党小组。总支阵地前移,党对塘约村工作的领导“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党组织力量延伸到了村组农家。二是强化制度建设。首先对党员实行积分制管理。每年按120分制积分,每人每月10分。统一制作《党员积分册》,由党员各自所在村民组组委会保管,小组村民议事会每月按各项标准对党员进行测评打分,并将考核结果贯穿党员管理始终,激励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其次对干部实行“驾照式”管理。底分100分,根据工作完成情况、年底的村民组长评分、村民代表评分的不同权重,进行扣分式考核,并与年薪挂钩。不管是“积分式”还是“驾照式”,都体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平时与年终考评相结合,客观公正可操作。三是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党员干部见困难上,见利益让,在各自岗位上发挥表率作用,每名干部都是一个阵地的“指挥官”,每名党员都是生产一线的“一面旗”。就像塘约老百姓说的,在塘约是“群众说了算”“干部带头干”“党员是模范”;就像塘约干部说的,“党群连心,其利断金”。
2.充分发挥党支部书记的领头作用。村党支部书记处于党的工作最基层,农村工作的最前沿,承载着广大党员、村民的信任和希望,其素质好坏和工作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为村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关系到一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从个性角度看左文学,他有眼界,爱读书,善言辞,认死理。从党性角度看左文学,他信念坚定,甘于奉献,敢于担当。在他身上既能看到一个农村人的吃苦与执拗,也能看到一个改革者的勇气和眼光;既能看到一个党员对党的宗旨最朴实的践行,也能看到一个领头人的责任和担当。
(二)改革推动:关键在于抓住农村改革的“牛鼻子”
塘约村的成功关键在于抓住了农村改革的“牛鼻子”。塘约村从改革产权制度入手,进行“三权”改革。通过同步推进、精准丈量,收集民意、排查矛盾,清查侵占、退偿集体三个环节确权。既解决了多年遗留的问题,又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通过产权建档、公示认可、颁发证件等三个环节赋权,明确权利归属,赋予资源以资产属性,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确保“三权分置”得以实施。通过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使之具备了流转、抵押、担保、入股等多种权能,实现易权。盘活了“沉睡”的资源。农民真正重回土地、立足土地、依靠土地,土地变得更有生命力。
(三)合股联营:核心在于找准了发展的路子
在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塘约继续推进农业经营制度改革,按照“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思路,通过股份和产业实现利益联结,再造双层经营“统”的功能,推进农民由“分”到更高层次的“合”,实现“产业连体”“股权连心”,真正让村集体与贫困户抱团发展、共同受益,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单打独斗向集中经营转变,同时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让小农民变为大股东,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有效解决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农村土地撂荒零散、“农二代”难以回归农村、贫困户资金难以筹集、市场风险难以抵御、村民权益难以保障等问题。
(四)村民自治:重点在于用好基层民主的法子
1.村民参与是基层民主的前提。塘约村民拥有广泛的民主权利,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行使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权力。村民自治的基层民主贯穿塘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正如左文学讲的“我说了不算,全体村民说了才算”。
2.村务公开是基层民主的保障。塘约村推选3名老党员作为村务监督委员,专职履行“村纪委”职责。严格监督村支两委拟办实事、办理过程和结果等,及时向群众公示公开,让群众真正知晓村里大小事务,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可行的乡规民约是基层民主的重要方式。塘约最具特色的村庄治理制度就是在乡规民约基础上制定了“红九条与黑名单”,管好了那些“法律管不了,政府不好管”的事,是一个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约束力的乡规民约“浓缩版”,村民自己制定、坚守并维护,是重建乡村规范和树立良好民风的成功实践。
(五)共同富裕:目的在于让村民共同过上好日子
1.共同富裕是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价值追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价值追求。全面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在全面小康的进程中,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是最大的短板,所以,总书记强调“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塘约之路正是对习总书记相关论述的践行。塘约的“村社合一,合股联营”不“嫌贫爱富”,与其他“强强联合”的专业合作社不同,而是把所有劳动力集中起来,发挥集体力量,尤其是把贫困户和弱势群体吸收进来,对所有的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挖掘农民的内生动力,实现共同富裕。完全符合总书记对深化农村改革提出的“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生产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的红线要求。
2.共同富裕是践行初心使命的时代要求。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和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中,初心和使命凸显出新时代的特征和需要,塘约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用自己的方式和路径践行着这个时代赋予的初心和使命,率先带领村民摆脱贫困,走向小康和富裕,带领村庄摆脱落后,走向文明和振兴。这个村庄的奋斗史很艰苦,但是正如孙志刚同志在贵州省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大会上指出,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为初心而前行、为使命而担当、为时代而战斗。塘约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就是这样“苦”并幸福着。
四、塘约之思
塘约的实践、路径、经验,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重要启示。
(一)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根本
农村改革越深化,党组织的核心地位越要强化;脱贫越深入,农村第一线党组织的力量越要增强。乡村振兴战略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场硬仗,共产党之外的其他力量担当不起这个历史使命,农村的资源要素必须主要由党领导下的集体力量来整合和运营,必须依靠农村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来推进。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立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变革和创新社会制度的决定性力量。首先是依靠谁的问题。塘约经验是人民群众首创、党委政府支持的结果。每一个“招数”都充分印证:人民群众中间蕴藏非常大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智慧!依靠群众就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实践、尊重创造。在困境中塘约村党总支没有等靠要,而是主动扛起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带领群众的重任,这就是依靠群众。其次是为了谁的问题。任何一项改革出台,难免都会受到非议,引起争论。塘约经验是农村深化改革以来黔中大地农村最具代表性的重大变革,它也是在曲折中前进,在摸索中发展。对于塘约的改革,也不全是赞同声。但在不涉及改革方向和根本原则的前提下,只要符合群众利益,能通过实践来验证正确性的,就“不争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坚持和支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和强烈责任担当。再次是改革成果由谁享用的问题。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突破、新事物、新成就,都凝结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改革成果和目的必须回到“增进人民福祉”上,让人民充分享有改革带来的实惠,才会得到人民的参与和支持。
(三)激活内生动力是关键
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要在众多不可变的因素中求变,那个变量就是人,是人的内生动力是否被激活。脱贫攻坚中,存在“上面热,中间急,下面冷”“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扶贫与扶志扶智的关系出现断裂。习总书记指出:“如果只有干部冲锋陷阵,没有群众的积极参与,这场战役很难打赢。”所以,治穷先治愚,党组织要充分发挥组织功能、领导功能、聚合功能,把蕴含在广大人民群众身上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