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与理性在新中式风格中的设计研究
2020-03-02彭艳洁PengYanjie
■彭艳洁 Peng Yanjie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
民族文化的觉醒、国际影响力的逐步提高伴随着多元化风格发展的社会,让越来越多人的审美认知逐渐由对欧式风格的推崇转而对中国风格的认可。随着我国经济上的逐渐充裕与现代生活方式的不断演变,人们在发展自身的同时逐渐意识到所处空间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继而关注室内空间环境功能的诠释与情感的治愈。因此,在不断涌动的消费市场作用下,设计师们通过剖析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中国古典风格的基础上简化复杂繁琐的元素,融合现代设计语言与工艺方法,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现代新中式风格由此产生。趋。然而,纵观目前国内大部分新中式风格的设计作品,不少公司与厂家急功近利地想要赶上新中式风格的发展势头,市场的浮躁导致设计师们对“新”与“中式”风格的理解单一,缺乏整体有效的设计思路,直白地将传统元素进行修饰后混搭在现代风格之中,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层次挖掘,在家具造型上更是一味的照搬传统家具。此类“假中式”、“伪中式”在国内家居市场中层出不穷,引起了消费者的视觉无感与审美疲劳,限制了新中式风格的进一步发展。
1 新中式风格
新中式风格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新时期[1],东方文化的兴起也让国学与中国风在设计行业开始受到青睐。进入21世纪后,中国室内设计行业也进入了一个思想活跃的阶段,回归传统、回归民族特色、回归本土己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相较于传统的中国古典风格,新中式风格是本土文化在当下的现代演绎。它一方面将现代科技与传统风格接轨,以新的设计形式在现代舞台上展现东方神韵;另一方面以简洁流畅的极简风格打造室内空间及家具结构,营造空间中古朴氛围的同时弥补了传统风格习俗与现代生活方式的不协调,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寻求到和谐所在。
房地产行业的崛起持续带动着国内众多装饰行业的发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设计代表,对新中式风格的研究已成大势所
2 感性和理性
“感性”指的是人在认识事物时的直观认识,凭直觉、感觉、感情及经验的导向对事物产生的主观反映。在对事物的判断过程中,感性会促使人以自我的意识为转移,不会过多考虑周围条件的变化。
“理性”指的是一个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以客观事实为先,较为全面地审视并及时有效地处理现实问题,根据各类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出多种可行性方案,谨慎对比后得出有效合理的方式与结果。
3 对感性与理性在设计中的认识
3.1 感性为设计创造灵感
感性是人对设计最初的认识,它是人类在艺术活动中不断创新的基础,它时常会触发人们脑中的奇思妙想。在设计的初期,它为设计师带来灵感,注入活力,并在构思阶段引发设计者的直观感受,这类感受在设计过程中时常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关乎于作品氛围的构建与创作人情感的输出。
3.2 理性为设计把握尺度
设计中的理性如同一把标尺,它时时衡量着作品或方案的逻辑可行性与功能发挥性。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认为,设计不仅是针对于感官上体验,更是一个经分析、消化、重组、升华一连串对设计本身综合考量的过程,最后才成为视觉上的形式化表现。理性对于设计师而言,它能为设计师整理在头脑风暴过后所产生的各类杂乱无序的想法,从多角度、多方法、重原则的对设计对象从范围、结构及影响因素等进行合理分析与有效研究,帮助设计师从草图阶段走向实践阶段,从而使得设计方案进一步体现出完整性与优化性。
3.3 感性与理性在室内设计中相互作用
2010年,新中式设计呈现出繁荣景象,“新中式”首先在家具设计领域得以发展,而后于室内设计、建筑及景观等诸多设计领域都有所拓展[2]。
■图1 博物馆新馆与周边建筑
■图2 博物馆室内的自然采光
■图3 馆内的六角形窗洞
■图4 馆内的山水幕墙
■图5 馆内的陈列设计
■图6 几何形与线条的灵活运用
■图7 博物馆室内局部屋顶结构
在室内设计中,设计师首先需要以感性来作为打开设计灵感的金钥匙,从居住者或使用者的人性化角度与精神需求层面进行详细考虑,关注室内陈设、文化、色彩及风格等视觉方面的设计因素,使得整个空间孕育在情感体验之内,进而渲染出空间的视觉化效果与艺术化层面。当设计进入到后期实践阶段时,则更多需要的是理性认识加入,它能为设计师在方案生成过程中的实践调研工作进行数据分析与案例总结,将作品所带有的情感发散性逐渐向功能集中性靠拢,根据合乎常理的有效逻辑与基于现实问题的诸多考虑,有条理性和目的性去关注所处环境的空间布局、家具陈设、材料选择、工艺方法以及安全系数等诸多影响要素,从全局出发,冷静思考现场的种种因素,使之既包含了情感化、人性化需求,又能满足空间功能性、实用性等相关需求。这一过程意味着设计创作已达到汇聚设计者感性与理性认识的高度,将虚拟认知转而发展成可触及的实体状态[3]。
3.4 新中式风格中的感性与理性
在室内设计中,新中式风格即是立足于当下时代背景,运用传统中式元素加以现代设计的符号在解析、重构、成形之间所凝聚而成的一类室内装饰风格[4]。
位于历史保护区内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便是一座集中式文化与现代语言相得益彰的艺术品。这座建筑由贝聿铭先生亲自设计,它将古香古色的江南清韵寓于在当代设计理念之中,创意山水与中得心源使之既理性的发挥着传统博物馆本身所具备的使用功能,又利用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法,感性的传达着东方特有的中式文化,成为过去与现在、历史与艺术、文化内涵与新材料技术巧妙融合的具有新中式风格的榜样设计。
迈进博物馆,室内皆以纯白作为墙面主体色,采用黑灰色花岗岩做成线条状勾勒在空间转折处,似乎是贝先生挥舞着简练利落的笔触落在了一张干净的宣纸上。灰白相间的颜色再加上玻璃天棚,空间中又添了几分明朗。弥漫期间的悠远意境已然嵌进这片“粉墙黛瓦”之中,与苏州的城市肌理浑然天成(图1)。
走进馆内深处,屋顶走势结构使得自然光线得到充分利用(图2),借景手法让室外景色从独特的漏窗中“探”了进来(图3),山水意境与中式园林的表达让参观者一步一景(图4),以及家具的造型处理和展品的陈列走势(图5),空间里的设计将大量传统元素,以现代语言进行抽象提炼,为空间赋予了新的内涵[5]。这些都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感受到这里所彰显的“以和为美”与“崇尚自然”的设计理念,整个建筑呈现出的内敛沉静之态,透露着此处与苏州建筑历史文脉有着连续性与延展性的联系,虽未有浓墨重彩,但这份联系却在不知不觉间散发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与当下时代设计的艺术感性。
在理念表达与感性设计的同时,离不开设计师理性认识的深入[6]。首先便是要对博物馆选址范围、概念表达进行了现场勘探与整理分析,并对设计所支撑的文化内涵进行全方位探究,为方案发挥功能进行充分准备。设计之初,贝聿铭先生带领着设计团队多次进入现场进行踏勘,并最终敲定在古城的交叉口作为博物馆新址。这一举动在当时立马引起了众多质疑,关注点便是在于这样的选择有打破古城氛围之疑。
经过认真听取和积极征询各方意见后,贝先生便将新馆的设计理念初定为“中而新,苏而新”,即是既要传承江南传统的建筑文化又要体现现代建筑科技的气息[7]。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苏州建筑特点的大量分析与研究,贝先生发现苏州传统建筑多为木质梁架结构与小青瓦屋面。但在新馆设计中,贝聿铭先生并没有延续此传统设计手法,而是选择用优质木材对轻型钢结构进行包边处理来作为建筑主体构架,以现代材料花岗岩取代小青瓦,以及利用混凝土构筑墙体等。在保留传统文化内涵与整合周边环境的基础上,利用新型材料与现代设计手法确保整座建筑摆脱传统建筑易变形、蛀蚀、开裂等问题(图6、图7)。
总体而言,在设计过程中,由感性认识对设计灵感进行最初的方案的构建与布局,运用简单明快的设计语言与古典元素、自然元素等的植入,将传统元素现代化[8],不着痕迹地勾勒出现代大方的空间形象,让人们从视觉上与精神上都能感受到室内空间中既简练又稳重的文化品位,感性地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含蓄内敛、宁静致远的禅意意境,为新中式的“中式”定下主基调。同时,从全局出发,围绕主题思想对设计作品的使用功能进行理性考虑,利用新型材料与科学技术,借助现代加工工艺降低施工难度与修缮成本,为新中式风格的“新”提供了有力的功能性支撑[9-10]。
4 结语
从哲学角度来看,感性与理性这两类意识时常属于对立面,但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它们却存在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联系。假如摒弃感性而单纯依靠理性来进行设计,整体空间就会失去视觉美感与情感共鸣,令空间丧失活力与人气;但假如只以感性来主导,那么设计就没有了缜密的分析与理性的总结,可能造成虚无缥缈的局面,欠缺实用性与实践性。因此,设计中既遵循形式美又注重科学性才是完整的创作过程,而这要求室内设计师从感性角度出发将理性完美地诠释出来,依靠设计师的专业素养从而保证设计方案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兼具美感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