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产业集群的空间规划与布局策略研究
——以汉长安城遗址区为例

2020-03-02焦陇慧1朱海霞1倪俣婷1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0年3期
关键词:长安城遗址文化产业

焦陇慧1,朱海霞1,倪俣婷1,李 勤

(1.西北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710127;2.西安市文物局 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陕西 西安710127)

1997年3月,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大遗址”这一概念,即古文化遗址特别是大型遗址,并强调将该类占地规模大、历史文化价值突出的遗址保护工作纳入当地城乡建设,促进大遗址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强精神文化品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1],其保护和利用应始终坚持“文化价值导向”[2]。文化空间是文化传播和相关遗址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它是人、活动、场所三者的有机结合[3],特定的历史场景与文化传统、人类的集聚文化生产和消费共同影响文化空间的形成[4]。遗址文化空间是依托遗址所在的物质空间范围,被人们普遍认同且集中体现文化特质和集聚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场所[5],是一种既有物化形态,又有人类行为的独特文化形式[6]。“文化空间”概念的提出引发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目前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地理学和都市研究四个方面,应用研究大多与文化遗产、城市文化和空间生产相关[7]。国外学者更多地认为文化空间是一种具有层次性和时代感的历史积淀,它是文化传承的框架,作为某种特定文化现象的社会背景,联系着不同人群的行为空间和心理空间[8,9]。国内学者则更关注文化空间的核心象征性、精神传承力和文化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城市文化、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文化遗产、遗址旅游、空间重构等方面[10,11],特别是关于文化空间与遗址保护利用的研究,对大遗址的可持续发展颇具启发意义。方坚以丰镐遗址为例,提出与大遗址文化空间构建相关的非物质因素[12];仲荣荣结合四大特色文化要素探索了新时期恭王府文化空间的发展模式[13];朴松爱、樊友猛指出文化空间理论对曲阜遗址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有重要指导意义[14];朱海霞、权东计认为遗址区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同样遵循中心吸引圈—点轴连绵区—网络综合体的发展模式[15]。目前研究多集中于遗址保护、遗址周边区域与遗址本身功能协调、遗址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遗址产业规划布局等方面,对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与文化空间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

本文整合了汉长安城遗址区内的文化要素,通过构建特色文化空间,对相关遗址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策略进行了研究,力求在保护和激活遗址、传承文化和发展经济的问题上提供具有参考性的建议。

1 研究区域与方法

汉长安城遗址区位于西安北部城市中心区,地处108°49′08″—108°54′51″E、34°15′52″—34°21′36″N,东、南、西、北分别以朱宏路、大兴路、建章宫西侧380m规划道路、京昆高速为界,总面积75.20km2(图1)。研究区周边存在多处大遗址,北面为秦咸阳城遗址和9处汉代帝陵遗址,东北方向为秦始皇帝陵遗址,东南面是唐大明宫遗址、汉杜陵遗址,西南方向临近秦阿房宫遗址和西周丰镐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历经2200多年的历史,整体格局完整保存至今,是我国现存景观宏伟、遗存丰富、地域广阔、格局明确、保存较为完整的都城遗址[16]。汉长安城作为都城的历史350余年,其蕴含的文化资源富含时代信息,展示了两千多年前汉代的文明发展程度和社会经济特征[17],是承载西安古都文化最为重要的实物载体。

图1 汉长安城遗址区区位分析

研究方法包括:①实地勘察与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在汉长安城遗址区内和汉城湖景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8份,其中有效问卷263份,有效率为87.7%。问卷的调查对象是遗址区内居民和汉城湖景区周边人群,主要针对人口特征、文化消费需求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调研,获取遗址保护形式、遗址区社会人文情况、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文化产业需求等方面的基础资料,以保障后续研究的真实性、合理性和有效性。②SWOT分析法。利用SWOT分析法对汉长安城遗址区内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研究,通过对各研究对象的综合分析与系统评价,最终选出一种最为适宜的发展战略,为遗址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效建议。③目标规划法。本文以汉长安城遗址的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为基础,通过构建文化空间的发展目标来约束文化产业集群空间布局的规划策略,从而促进遗址区文化产业的发展。

2 汉长安城遗址区文化空间现状分析

2.1 物质文化空间

宫殿建筑文化:汉长安城内城内建有未央宫、长乐宫、桂宫、北宫、明光宫、武库等,建章宫建于城西墙外,礼制建筑群位于城南,各宫殿遗址现状如表1所示。宫殿是封建思想意识最集中的体现,空间形态经营关键在于建筑布局。遗址区内建筑布局如图2所示。公元前202年,汉高祖改建长乐宫,之后营建大市(东市);公元前199年,营建未央宫、北宫、武库;汉惠帝时期,筑城墙,建东、西两市;汉武帝时期,新建桂宫、明光宫、建章宫和明堂,城市规模基本完备。

表1 汉长安城主要宫殿建筑

城墙、城门遗址:汉长安城的城墙全部由夯土筑成,由于迁就未央宫和长乐宫的布局,南面城墙多处曲折;北面城墙因河道影响,也有多处弯曲,现留东、西、南、北四面墙的遗存长度分别为4184m、1795m、5873m、1399m,城墙最高处约10m[18]。汉长安城城墙是反映汉长城格局典型性和完整性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据汉《三辅决录》记载,长安城的12个城门平均分布在四面,东城自北向南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南城自西向东为西安门、安门、覆盎门;西城自北向南是雍门、直城门、章城门;北城自西向东为横门、厨城门、洛城门[19]。据考察,每个城门都有3个门道,每一门道宽6m。霸城门也称“青门”,是目前保存较好的城门遗址。

注:依据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9-2025),作者自绘。

图2汉长安城宫殿建筑布局

2.2 非物质文化空间

宫殿政治文化:汉长安城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我国古代定都朝代最多的都城、多个朝代的政治与经济中心。气势雄宏的前殿台基体现了汉代尚高尚全、雄浑凝重、崇尚宏大的审美特征,暗含自信豁达、率直奔放的文化特征[20];未经打磨的宫殿大柱基石,体现了粗朴自然的审美观念和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遗址建筑风格与路网布局显示了人们刚健尚武、锐意进取、敢于抗战的血性。

生产生活与艺术文化:汉长安城是汉族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中心。如表2所示,汉文化重新整合秦、楚、中原文化,在容纳各地优秀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文化创造活动不断充实和发展,逐渐成为顺应时代变迁和历史发展的主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

表2 汉文化要素

2.3 人文社会空间

参与问卷调查的居民,53%为女性,47%为男性,男女比例基本均衡;年龄构成以中老年居多;遗址区内居民的学历普遍不高,以初高中学历为主;职业大多为农民、个体商户、学生和自由职业者;遗址区内的居民收入整体较低,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为农业种植收入;30%的居民在遗址区内就业,包括环卫工人、医疗工作者、个体经营者、遗址区企业雇员、自由职业者等,职业种类与遗址保护利用相关工作的关联度不高,70%的居民以外出就业为主。汉长安城遗址并未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得遗址区内经济发展滞后,人们对遗址保护和发展的主体意识不强、行为能力较弱。

2.4 产业发展空间

汉长安城遗址区内聚落主要为农村村落,多为二层砖房,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没有大型工业企业和高层建筑,遗址保护具有有利的基础。为了满足遗址区内及遗址周边区域居民的生活需要,汉长安城遗址区内零散分布着以小型餐饮业、零售业和住宿业为主的商业。

由图3可知,汉长安城遗址区内的现状文化产业主要涉及遗址展示与遗址博物馆,是基于各类地上、地下遗迹、考古文物等遗址本体保护基础上发展的文化产业[21],由于缺乏配套的语音讲解设施和相关联的遗址文化产品与服务,缺乏旅游吸引力,加之目前遗址区内文化产业数量较少,资源未能充分利用,文化产业集群尚未形成。

图3 汉长安城遗址文化产业现状

2.5 文化产业需求空间

文化信息获取需求:文化信息在人们选择文化体验方式和促进文化消费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文化资源积累与文化技术传播的媒介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传播方式。由图4可知,人们主要通过网络媒体和旅游宣传了解相关文化信息,电视、广告、网络信息与旅游信息对人们在文化消费方式的选择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文化信息的传播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与传媒技术为支撑,具体表现在影视媒体、广告品牌、文化旅游等形式。

文化内涵表现需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内涵的外化表现方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视觉感受和行为选择。如图5所示,人们对汉长安城文化要素的直观感受依次表现在相关手工艺品、文化故事、宫殿建筑、传统习俗、城墙城门方面。由于遗址区内现存的夯土遗址观赏性不高,人们更喜欢用具象的物品和生动的文化故事来感知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因此,汉长安城遗址文化产业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应重点表现在文创产品的制造,同时讲好文化故事,鼓励人们继承传统习俗,创新物质文化的展示方式。

图4 文化信息了解方式

图5 汉长安城文化体现形式

文化消费需求:文化消费的核心是内容消费。对消费者而言,文化产品的创造实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22]。由图6可知,人们最喜欢文化艺术产品,如文艺创作与表演、图书馆、纪念馆,接着是工艺美术品,如雕塑、漆器、花画、编织等文化消费项目,广播电视电影产品也深受大众的青睐。究其原因,主要人们渴望在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中感受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带给自己独特的体验,获得参与感和认知感。

文化产品需求:文化产品是根据各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文化市场和契合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创造的产品,主要通过文化产业链中的人文要素来体现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由图7可知,吸引消费者选择文化产品的因素主要有文化产品的象征性、美观性和产品质量,而产品的价格已不再是大多数消费者首要考虑的问题。社会需求向精致化方向发展,要求文化产品的设计须符合时代的审美需求和大众的消费心理,在确保文化产品质量的同时,创造拥有更多人文价值和情感消费意象的产品。

图6 文化消费项目

图7 文化产品的关注点

当下的文化产业发展应立足于当地实际,在了解消费者关于信息获取、文化表现形式、文化消费和产品选择方面的需求后,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强化文化资源与产业整合,通过特色文化产品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现实价值和长远价值[23]。

3 空间构建的目标取向分析

原生态文化空间:原生态文化空间是指处于自发状态,由传承主体发动,未被政府征用、商业开发或以其他人为方式加以集中改造的文化环境[24]。建立以遗址本体保护展示和传统文化习俗传承为核心的原生态文化空间(图8),将汉长安城遗址区将最具代表性的宫殿建筑遗址、城墙城门遗址等进行本体保护展示,强调“情境化遗产”保护发展方向,展示“原汁原味”的汉代生活情境,让世人感受浓烈的汉文化气息。选择最富汉代居住和生活特征的街区或民居形成传承文化的特有场所,如古讲武殿所在的讲武殿村,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讲述文化的传承故事,专业的表演团队开展生动形象的汉文化展演活动,使生硬和静态的历史文化鲜活起来。

衍生态文化空间:衍生态文化空间是指由政府、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等保护主体为主导,依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真实性、完整性”原则建立出来的场所和空间[24],如桂宫二号建筑遗址、霸城门遗址、长乐宫六号建筑遗址等都采用基址复原的方式进行展示。在以博物馆、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为主的衍生态空间里(图8),对存在于或曾经存在于原生态文化空间中的一种或多种文化事象的部分或整体进行集中移植与组合复造,如长乐宫四、五号建筑遗址博物馆;建设博物馆“非遗”馆、文化馆“非遗”展厅、民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未央宫遗址保护区内的汉学苑,就是互动体验式教学的汉文化传播场所。

创生态文化空间:创生态文化空间是指以当地独具文化特色的多种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精神资源,整体性地建造出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民俗街区、仿古商区、文化旅游目的地等称为创生态文化空间。在汉长安城遗址区围绕手工业制作、仿古服装、文化餐馆、特色民宿、文化产业园等方式形成创生态文化空间(图8),以文化信息为媒介,共享互动式交流成果,促进遗址相关层级文化产业的发展,在遗址保护、文化传播、生态修补、民生改善、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多层级实现共赢。

注:依据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9-2025),作者自绘。

图8汉长安城遗址文化空间布局

文化空间的分类保护与利用:在汉长安城遗址区内,每一个遗址点起初的发展模式都是中心圈吸引模式,以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进行开发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向外扩展,文化产业链将更多相关联的遗址中心点在空间布局上连接起来,文化产业优势互补、企业合作共赢,经过信息传播和共享,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网络综合体发展模式,也会出现渐趋多样的文化空间。

不同的文化空间,保护与开发利用各有侧重,坚持价值优先、真实性、完整性和活态保护相结合。①原生态文化空间,以保护为主。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城市建设和商业开发对其自然风貌和原始状态的破坏,以“就地保护”为准则,增加与遗址保护相关的就业岗位,支持、号召当地群众参与遗址保护和利用工程,在不可移动的遗址场所内,激活传统节日、庆典的文化氛围,增强人们的文化感受力和传承意识。②衍生态文化空间,保护利用兼顾。它是由保护主体为抢救文化遗产做出的积极主动的举措,但建设成本高,需要地方政府积极介入,发挥保护主体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作用,从政府层面加强对汉长安城遗址的关注和监督,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到遗址区的保护和利用中来。③创生态文化空间,重点是开发利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中,要多方面听取文化专家学者的建议,将文化产业园区、商业区、旅游目的地的商业利益与文化效益的提高相结合,真正做好文化产业,造福国家和人民[25]。

4 空间规划布局策略

4.1 理论基础

文化产业集群的核心主导产业分析依据:①遗址文化产品,主要包括核心产品和外围产品。遗址本体所蕴含的历史意义是文化产品最为核心的部分,包括遗址展示区、遗址主题公园、遗址旅游景区、遗址森林公园、遗址文化园、遗址博物馆以及各种展出的服饰、绘画、历史文献、器具等出土文物[26]。遗址文化产业的外围产品是根据人们的消费需求,以遗址文化资源为基础开发设计的工艺产品和仿制产品;结合原有材料、艺术表达形式创新产生的遗址文化再创造产品,如仿古服装、日用品、手工艺品、儿童玩具、饰品等。②遗址文化服务,遗址文化产业中的服务主要分为专业性技术服务和公共性社会服务。前者对专业素养要求较高,是根据遗址保护和展示需要而进行的各种技术服务活动,后者则从服务消费者出发提供的各种商业服务。

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空间结构模式理论包括:①初期阶段为中心吸引圈模式。遗址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初期阶段为中心吸引圈模式,为三个圈层:第一圈层是遗址直接开发区----产业核心层,分布遗址博物馆、遗址公园遗址旅游景区等;第二圈层是提供遗址相关服务和进行产品开发的扩展层,如遗址书籍报刊出版社、遗址影像产品制作公司;第三圈层是辐射层,提供一些其他产品和服务,如仿古玩具生产企业、宾馆饭店等。②增长阶段为点轴连绵区模式。遗址开发利用一般优先选择在交通便利,能够吸引上下游产业联合发展的区域。沿着重要交通线的遗址就首先被开发出来,遗址点通过各种形式的产业链贯穿起来,大量相关企业与关联机构集聚与产业轴带附近,形成点轴连绵区域。该种布局模式既方便资源开发,又能满足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③成熟阶段为网络综合体模式。在产业结构变得复杂化和产业空间不断扩大以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需要频繁的信息交换[27],逐渐形成以遗址开发点为节点、文化产业链为骨架、文化信息链为联系的网络综合体结构。信息链细化产业专业化和分工合作,促进新产品和新服务的产生,兼顾各个遗址点的功能互补性,产业良性循环,空间布局呈现和谐有序的发展状态。

图9 中心吸引圈模式

图10 点轴连绵区模式

图11 网络综合体模式

4.2 SWOT分析

优势分析:①发展环境因素优势明显。大遗址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大遗址提供服务的企业大部分汇集于大遗址周围地区,为形成企业集群提供了基础[28]。汉长安城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周边区域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能改善周边居民的人居环境,提升遗址区居民的就业率,提高生活质量;其次,能合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文物资源,有利于汉文化的传播和发扬;第三,促进了当地文化旅游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汉长安城的吸引力。②交通便利。遗址区外围北邻京昆高速,南依大兴路、二环北路,东靠朱宏路,西倚西三环路,毗邻陇海线和地铁1号线,交通便捷;遗址区内修建了丰景路、罗高路、邓六路、丰产路等生活生产性道路,对未来遗址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③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大。汉长安城遗址区内目前并没有大型的工业企业,前期一直发展农业,留有大量闲置空地,可以通过遗址区内空间改造、土地利用性质改变和部分居民搬迁工程等[29],促进土地和产业的集约化发展。将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构建以直观感受为主的影视民俗、文创衍生品、游戏动漫、生态农业、休闲娱乐等相关产业,借助互联网平台实时互通线上线下服务,多渠道发展文化产业,形成集汉文化展示、体验与传播于一体的文化产业集群。

弱势分析:①现状文化产业体系不完善。汉长安城遗址区内己形成的文化产业极少,产业的支撑体系不完善。遗址文化与科技、旅游及其他相关产业没有很好地对接,衍生品的开发不够充分。区域内并未配套提供相关的交通或服务行业为遗址展示提供支撑,不存在附属文化产品和相关文化服务,以至于没有带动消费的能力。②文化产业集聚度不高。汉长安城遗址现状文化产业集中在遗址展示与博物馆建设,并未构成文化产业链。目前遗址区除了汉城湖景区和汉学苑外,其他文化产业或相关文化产品分布较零散,缺乏与之发展相匹配的有形市场的支撑没有形成集聚规模。

机遇分析:①设立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特区是国家重大文化建设工程之一,意在有效保护遗址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完善遗址文化资源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使汉长安城遗址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新区域。 ②文化政策支持。我国文旅的强化发展需要与城市特色和文化发展紧密结合,不仅是传统建筑空间、商业业态的变革,更是其内在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乃至传统文化基因潜移默化的质变[30]。西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着重发展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将方面有利于汉长安城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

挑战分析:①文化产业缺乏吸引力。汉长安城保护了遗址,并且有一定的沧桑感,但可看的东西较少,且展示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文物陈列馆和地面上的遗址名牌易使游客失去兴趣,没有直观的感受媒介和视觉体验,吸引力弱。②市场需求变化快。面对新兴的文化产业,汉长安城遗址区可提升遗址文化产品的质量和丰富原有产品体系,并重视夜间经济的培育和发展,借助市场的一站式消费心理,形成综合性消费集聚地,激发人们的消费潜力,进一步增强文化旅游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增强人们的获取意识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汉长安城遗址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拥有优势明显的发展环境、巨大的发展空间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应布局附属的文化产品和相关服务,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增强文化产业的吸引力,形成相互协调、关联互动的产业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遗址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特点和市场需求。

4.3 核心主导产业体系构建

核心主导产业体系构建包括:①汉长安城遗址文化产业核心层。大遗址是民族文化的印记,完整具象地表达其文化内涵是文化产业集群的核心。以汉长安城遗址本体蕴含的文化基因和出土文物资源的直接开发利用为主,包含遗址旅游和文化展示传播两个部分:汉长安城宫殿遗址、城墙城门遗址为载体的旅游景区和主题公园;各类遗址博物馆主要展示出土文物、建筑材料、文献资料,如汉代瓦当、古签、兵器、货币等。②文化产业外围层。大遗址区存在或有条件引入许多经营大遗址文化产业的企业和其他相关组织要素,以间接的形式传播汉代民族文化。汉长安城遗址文化产业的外围行业包含出土文物复仿制品制造业等。③文化产业相关层。在汲取和表现汉长安城遗址和出土文物的文化符号和物质要素后,创新生产出来的文化辅助用品,如广播电视消费产品、文创产品、装饰等。相关层的行业有传统服装制造业、相关器材制造业、其他娱乐活动等。

4.4 空间规划布局策略建议

原生态文化空间产业集群空间布局策略:主要以遗址本体保护展示和传统文化习俗传承为规划布局核心,从而形成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中心吸引圈模式中的增长核心,吸引更多相关文化企业布局发展。一是遵循“就地依时”的布局原则,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二是通过设立传统文化习俗法定节假日,创新文化信息传播渠道,以特有的文化仪式传承物质文化遗产,并选择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动态保护[31]。

衍生态文化空间产业集群空间布局策略:形成以博物馆、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为主,通过上下游的文化产业链的联系形成点轴连绵区的发展模式,重点发展遗址外围文化产业链,体验遗址文化服务,进行遗址文化产品开发。政府要积极支持汉长安城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布局文化产品制造业,形成文创产品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和消费需求。同时,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借助考古书籍、遗址影像、民俗故事情景演绎等方式,促进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

创生态文化空间产业集群空间布局策略:以汉文化体验互动为主,通过特色文化信息与资源的共享发展成为网络综合体模式,有利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建立民俗街区、仿古商区等,通过歌舞表演、动漫游戏、舞台剧等形式,加强人们与汉文化的感触,增强互动体验;打造有历史、有故事、有品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充分展示遗址区汉文化与产业的有机融合;发展农家乐、饮食文化体验馆等,通过饮食制作、饮食结构认识、饮食活动等方面深入了解汉代饮食文化,强调参与性与趣味性;打造符合汉代肌理特征的民风民俗建筑特色名宿区,推动租赁式公寓、星级旅游民宿等业态优化升级,培育打造高品位休闲街区和度假产品,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游客的消费需求;开展夜间游览,丰富夜间演出、餐饮、购物、书店等业态,充分释放居民、游客夜间消费需求,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32]。

表3 文化产业集群布局策略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与建议

经过研究与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目前汉长安城遗址区内文化产业数量较少、类型单一,以遗址展示、遗址文化博物馆、遗址公园的展示为主,未充分带动区域内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由于遗址观赏性不强,缺少互动性体验,居民或游客在参加与遗址文化有关的活动项目时未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趣味性,对遗址保护的意识较淡薄。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找出汉长安城遗址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拥有优势明显的发展环境和巨大的文化产业发展空间,结合便利的交通、文化政策的支持和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的成立,并布局附属的文化产品和相关服务,进一步改善文化产业体系,增强文化产业的吸引力,即可迎接文化市场不断创新的挑战。同时,提取汉长安城遗址内的特色文化要素,分别构建了原生态文化空间、衍生态文化空间和创生态文化空间。

基于以上结论,为汉长安城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布局提出以下三点建议:①原生态文化空间以遗址本体保护展示和传统文化习俗传承为规划布局核心,建立生态保护区,设立传统文化习俗法定节假日。②衍生态文化空间的形成以博物馆、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为主,布局文化产品制造业,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③创生态文化空间以汉文化体验互动为主,设置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饮食文化体验馆、星级旅游民宿、夜间游览项目等文化体验活动,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5.2 讨论

汉长安城遗址具有一系列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和科学价值,是民族文化的印记,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安排怎样的业态、环境整治、征地安置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仅挖掘了汉长安城内的部分文化要素,并未体现全部的汉文化;在塑造文化空间和构建文化产业体系时,对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利益主体接触不够多,对如何安全、最小干预的布局文化产业思考不够,这些问题后期将会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长安城遗址文化产业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我拥有满地的落叶
辽上京遗址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唐长安城的那些胡商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大圣归来
长安城里,一群奇葩
刘家庄遗址的跌宕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