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对社区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和6分钟步行距离的影响
2020-03-02马纯洁洪怡施晨张雯刘向云
马纯洁 洪怡 施晨 张雯 刘向云
1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健身科技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8)
2 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上海200438)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心脏康复可以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全因死亡率[1]及再住院率[2]。尽管美国心脏协会大力鼓励参加心脏康复[3],但参加率和依从性不高[4]。有研究者建议完善社区心脏康复[5,6]模式,以增加心脏康复覆盖率,使患者长期受益于心脏康复。太极拳作为一种有氧运动方式,不受年龄、性别和场地的限制,易于在社区中推广施行。太极拳可以提高峰值摄氧量[7],促进心肌的血氧供应,以改善心功能状态。QT 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与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以帮助判断缺血性心肌损伤[8],然而目前太极拳对QTd影响的研究较少。探究太极拳对6 分钟步行距离(6-minute walk distance,6MWD)的变化和影响,可以帮助观察太极拳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作用。因此,本研究以提高心脏康复参与度为目的,立足于社区冠心病患者,观察太极拳对冠心病患者心电图风险指标、6MWD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以促进社区心脏康复的发展。
1 研究方法
1.1 实验设计
本项随机对照实验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ry)注册(注册号:ChiC⁃TR-IOR-17012684)。研究者严格完善临床病例报告表,将纸质或电子材料定期归档保存。测试和干预的过程配有照片、录像、签到表,以监测干预质量。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按要求出勤80%以上的干预次数。
1.2 受试者
在上海市杨浦区大桥街道社区中心,以发放宣传单、书面通知、微信链接以及健康宣讲等多种形式招募受试者。运用EXCEL 软件设计随机分组表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太极拳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 例,两组受试者均不知道分组情况。纳入标准:(1)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9]且未进行过太极拳锻炼者;(2)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10];(3)年龄40~80岁,男女性均可;(4)冠心病心脏康复危险分层法为低危的患者[11]。排除标准:(1)严重未控制的高血压;(2)静息心率>120 次/分;(3)严重的心律失常伴血液动力学障碍、心脏瓣膜病、左主干狭窄、主动脉瓣狭窄;(4)急性心肌梗死<2周、急性心脑肺肾重大疾病;(5)严重的精神疾患、失语和听力等障碍或不愿意合作者;(6)患有骨骼肌肉疾病影响正常运动者。
1.3 干预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常规药物治疗包括:硝酸酯类药、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拮抗剂等)并保持平时生活习惯。太极拳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每次1 小时、每周3次(隔日1次)、连续12周的杨氏24式太极拳运动。每次运动经历5~10 min 的热身活动(活动方式为颈腰部、髋膝踝和肩肘等大关节的屈伸和旋转)、40~50 min 训练时间、5~10 min 放松时间。依据架势高低和重复次数调整运动强度,采用Ergoline心率带和自我感知劳累程度分级法(Borg评分表)监控运动强度[12]。运动时监控心率不超过目标心率,目标心率=(最大心率−静息心率)×50%+静息心率[13]。最大心率依据220−年龄进行估算,当患者感觉不适时立即停止运动。初期太极拳教员带领受试者逐式重复,中末期每次重复整套运动4~5遍。所有干预和测试地点均为距离社区中心不到500米的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心脏康复科。该科室拥有心脏康复专家、强大的医疗团队及除颤器等医疗配置以保证受试者的安全。
1.4 观察指标
每位受试者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第12 周时)进行所有观察指标的测试。
1.4.1 6分钟步行试验(6-minute walk test,6MWT)
6MWT是通过测定受试者6分钟内在平坦、硬地上快步行走的距离,以评价心功能的指标。详细操作严格参照6MWT指南(ATS 2002)[14]。
1.4.2 QT离散度和校正的QT离散度
QTd系指体表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是一个反映心室兴奋恢复的不同步性或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的指标。QT间期即QRS波的起点至T波终点的时间。起点:每个导联中QRS 波群出现最早的一个作为Q波或R波的起点。终点:T波终点取T 波的下降支与基线的交点,若T 波的下降支与基线交点不清楚或T波有切迹,以下降支的切线与基线交点作为终点。若T波后有U 波,取T 波和U 波交界的最低点作为终点。
每例至少测6个导联的QT间期,每个导联的QT间期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依据公式QTd=QTmax−QT⁃min 计算得出QTd[15]。依据Bazetts 公式(QTc=QT/平方根RR)计算得出每个导联经心率校正后的QTc[16]。QTcd(corrected QT dispersion)为12 导联中的QTc 最大值(QTcmax)与QTc 最小值(QTcmin)的差值,即QTcd= QTcmax−QTcmin。
1.4.3 心电图疗效
采用12 导联心电图机(FX-7000)测试,观察ST段、T 波变化,以评价心电图疗效。心电图疗效标准参照《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17],显效: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改善:缺血性ST 段回升达0.05 mV 以上,但未恢复到正常,在主要导联倒置T 波变浅达25%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无效:缺血性ST 段无变化;加重:ST 段较治疗前降低0.05 mV以上,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加深(达25%以上),或直立T波变平坦,平坦T波变倒置,以及出现异位心律,房室传导阻滞或室内传导阻滞。
1.4.4 心功能分级疗效
心功能分级使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标准,心功能疗效[18]分为: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缓解,心功能改善2 级以上;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好转,心功能提高1 级;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病情恶化或死亡。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5 生活质量量表(中文版SF-36量表[19])
SF-36 量表是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研制的简明健康调查问卷。量表[20]共包括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8 个维度,前4 个维度总分的平均值构成生理健康,后4 个维度总分的平均值构成心理健康。依据公式[得分=(实际得分−该维度可能的最低得分)/该维度可能的最高得分与最低得分之差)]计算得分,将初得分转换为0~100的标准分。正向赋分,总分越高表明其生活质量越好。
1.4.6 记录不良事件(心肌梗死、脑卒中、需住院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衰、冠状动脉重建术等[21])
1.5 统计学分析
配对t检验分析干预前后两组结果的差异性。计数资料采用Fisher 精确检验。心电图和心功能疗效分析使用秩和检验。釆用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数值型变量以平均值±标准差形式呈现。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共招募冠心病患者32例,其中2例中途退出,最终完成试验的患者共30例,每组各15例。两组受试者的年龄、体质指数(BMI)、静息心率、血压、以及心血管的危险因素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1)。在所有受试者中,8例患有糖尿病,9例患有高血压,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连续12 周的干预过程中无心血管不良事件。
表1 受试者基本特征
2.2 两组6MWD比较
如表2所示,干预前两组6MWD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627),干预后两组6MW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太极拳组干预前后6MWD 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差值为116.73米。对照组干预前后6MWD 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975)。
表2 两组干预前后6MWD的比较
2.3 QTd和QTcd的结果
干预前两组QTd 和QTcd 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太极拳组QTd(P=0.005)和QTcd(P=0.005)显著低于对照组。12周的运动干预后,太极拳组QTd(P=0.004)和QTcd(P=0.006)相比干预前显著降低,对照组QTd(P=0.152)和QTcd(P=0.247)相比干预前的变化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表3)。
表3 干预前后两组QTd和QTcd的结果比较
2.4 心电图疗效
干预后太极拳组心电图疗效改善2例(13.3%)、无效13 例(86.7%);对照组加重2 例(13.3%)。两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见表4。
表4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例数(%)]
2.5 心功能分级疗效
12周的运动干预后,太极拳组中心功能分级疗效:显效2例、有效5例、无效8例,而对照组中显效0例、有效2例、无效13例,太极拳组心功能分级疗效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41)。见表5。
表5 两组心功能分级疗效的比较
2.6 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前两组各个维度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太极拳组生理机能(P=0.012)、生理职能(P=0.002)、总体健康(P=0.025)、精力(P=0.005)、社会功能(P<0.01)、情感职能(P=0.005)、生理健康(P<0.001)、心理健康(P<0.001)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太极拳组干预后的生理职能(P=0.043)、躯体疼痛(P=0.001)、总体健康(P=0.015)、精力(P=0.019)、社会功能(P=0.047)、情感职能(P=0.005)、精神健康(P<0.001)、生理健康(P<0.001)、心理健康(P<0.001)相比干预前显著提高。对照组干预前后除了躯体疼痛(P=0.002)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6。
表6 两组干预前后SF-36量表的具体得分情况
3 讨论
本研究以社区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12周太极拳运动对其心功能和6分钟步行距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太极拳有利于改善社区冠心病患者的6MWD、QT 离散度、心电图疗效、心功能分级疗效和生活质量,太极拳是社区冠心病患者的有效康复措施。本研究为通过太极拳推动社区康复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冠心病患者的康复提供了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太极拳是以阴阳辨证理念为核心思想[22]的中国传统运动,易于调动社区冠心病患者参加心脏康复的积极性。首先,太极拳具有身心一统、内外协调的特点,与心理-生物-社会的医疗模式相吻合。其次,太极拳受到中老年人青睐,利于被那些因不喜欢运动而拒绝参加心脏康复的患者接受[23]。最后,太极拳是安全性的运动,它的能量消耗在4.1~6.7代谢当量(MET)[24],运动强度为峰值摄氧量的55%、心率储备的58%[25]。本研究面向社区招募30例冠心病患者,在整个试验期间未发生与太极拳相关的心血管事件。
6MWD与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存在独立的反比关系[26],也是评估冠心病患者功能状态和判断预后的有效客观指标[27]。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12 周的太极拳运动,太极拳组的6MWD 较对照组增加了116.73 米。一般认为6MWD 增加54 米与明显的临床变化相关[28],有研究显示,在慢性心衰患者中,6MWD增加30~32 m即具有临床意义[29]。在Yeh等的研究中,慢性心衰患者经过12 周的太极拳运动后,6MWD 增加了69 米[30]。太极拳对6MWD的改善作用一个可能的机制是太极拳增强了有氧运动能力和心功能。太极拳是集意识、呼吸、动作三者为一体的全身性运动,可疏通经络,运行气血,有利于毛细血管的物质交换,促进组织摄取氧气。众多研究表明太极拳可以改善正常人及心肌梗塞患者的峰值摄氧量、心搏量等心功能指标[31,32]。而6MWD与摄氧量具有相关性,可以很好地预测冠心病患者的峰值摄氧量[33]。提示太极拳通过增加峰值摄氧量,改善有氧运动能力,进而提高了6MWD。此外,太极拳可增强骨骼肌肉力量[34],改善下肢的灵活性、敏捷性、平衡性[35],随着运动控制水平的提高,步行能力得到改善,6MWD得到优化。
坚持太极拳运动者,心脏收缩力增强,每搏输出量增加,心脏功能得到改善[36]。本研究结果显示,太极拳组心功能分级和心电图疗效优于对照组,心电图QTd和QTcd也优于对照组,说明太极拳干预可以降低心肌缺血的风险。其可能的机制是QTd与冠脉病变血管狭窄程度有关,随着狭窄程度的增加,QTd 值增加,心肌缺血越发明显。运动干预可以改善QTd 和QTcd 等心电图风险指标[37],改善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进而降低心肌缺血的风险性。
冠心病患者由于胸闷、胸痛、濒死感等症状反复发作,易造成紧张、焦虑、抑郁的心理状况,继发体内神经系统紊乱,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最终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太极拳运动具有“御精神、收魂魄”,“安心定气”等中医功效,可达到缓解焦虑、抑郁的作用。随着心理因素、运动能力和心脏功能的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逐渐得到改善,生活质量随即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12周干预后,太极拳组SF-36量表除了躯体疼痛和精神健康外,其他各个维度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同时太极拳组除了生理机能外,其他各个维度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
4 总结
12 周杨氏24 式太极拳运动改善了社区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增加了6分钟步行距离,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