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制度下应用型本科BIM教育生态链构建①
2020-03-02缪盾李燕
缪盾 李燕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土木工程系 浙江嘉兴 314000)
1 “1+X”内涵及BIM的重要性
1.1 “1+X”证书制度的解读
2019年4月,国家四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 的文件,正式启动“1+X”证书试点工作,鼓励学生通过同一教育经历获取多个证书,锤炼和评定学生专业技能,缩短学生“毕业—就业—执业”的适应性过程。“1+X”证书制度中的“1”代表学历证书,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能力证明。“1+X”证书制度中的“X”为若干该专业中涉及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个人的职业活动或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一种技能水平证明 。“1+X”将两种不同阶段的教育过程和评价融合统一 ,体现了一种更紧凑、更完善、更符合社会快速发展的人才培养特征。
图1 各个国家BIM应用增长率(2016—2018年统计)
图2 多阶段对接示意简图
1.2 建筑业BIM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水平并不均衡,据麦肯锡公司调查,全球建筑业与制造业的年度总产值相仿,但是建筑业中信息技术的投入不足制造业的1/5,导致建筑行业信息化、自动化程度较低,生产效率难以像制造业快速提高。BIM技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为基础,进行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应用与管理,目前BIM技术已经成为实现建筑行业信息化转型的核心技术,因而也成为该行业从业人员的必备技能之一 。近年来BIM技术十分火爆,与国家住建部、各地方省市相继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推进是密不可分。据统计,2016—2018年期间中国建筑行业的BIM应用增长率已经超过全球平均增幅,如图1所示。
巨大的增幅需要大量的BIM技术人员支撑,而目前建筑行业的BIM储备人才十分有限,在实际项目中常采用“外包内培”方式,外包是将BIM建模工作分包给BIM咨询公司,内培是企业设立BIM中心对内部员工进行培养,以满足实际项目的BIM需求。外包内培都是一种短暂的应对模式,随着BIM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深度应用,行业更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BIM技能集成的从业人员为持久模式蓄力。对此国家将BIM证书纳入首批推出的五个证书之一,启动高校的“1+X”(BIM)证书制度下的建筑行业人才培养模式。
2 应用型本科1+X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及与职业院校的差别体现
高校是为社会发展培养迫切所需的专项人才的基地。目前的高校主要划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三类。研究型高校培养学术研究人才,强调理论研究与创新;技能型高校以职业院校为主,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而应用型高校培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开展或参与技能服务或技术应用创新的人才。因此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兼具一定的专业深度和相应的实操技能,专业理论是应用的基础,专业技术是应用的工具。从大职业教育观的政策层面分析,国家也将地方应用型本科纳入“1+X”的试点范围内。将这些大学纳入职业教育体系中,以技术为应用的抓手。
图3 部分教学内容规划图
当然应用型高校与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模式上都是有区别的 。职业院校更注重实操技能即一种流程或工艺的精炼。而应用型本科在定位上突出以“能力本位”为导向,以职业、技术为中心,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机结合。因此应用型本科在“1+X”的实施上应更注重专业知识背景下更深层次技能的挖掘,应用BIM技术解决工程技术问题,以及工程建造管理中的集成创新能力的培养。
3 教育生态链建设
培养体系、教学活动、资源服务、制度机制和各方的参与者共同构成了教育生态系统,只有各组织单元都协调统一于同一个目标,才能维持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并产生合力效应。
3.1 培养体系上的路径融合
BIM对建筑行业的影响,不只是应用BIM技术后带来的效益,还间接影响了学界、业界对人才培育和招聘条件的改变。高校也积极采取措施将BIM纳入教学体系中,然而由于现有的课程压缩学分学时的空间有限,直接增加一定的学分也存在一定困难,大多数高校通过开设BIM建模课程,向学生普及BIM知识和技术。然而这种方式很容易让学生误解BIM是一个三维建模软件。BIM并不是一个单项的专业课,它是一个产业信息系统,牵扯的专业内容很多,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因此简单地将BIM设置为一门课程是不合理的。BIM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进阶方式是一致的,都是从基础教育→专业应用教育→综合应用教育,因此可以将BIM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全过程深度融合,构建多阶段对接,多点融合的“1+X”教育路劲,正确传达BIM的理念,深化BIM的应用。
多阶段对接宜采用实训课形式开展,分为普及阶段、进阶阶段和综合阶段,对应1+X证书制度下的BIM初级、BIM中级和BIM高级,如图2所示。多点融合分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BIM的理论知识分解为不同的知识模块与相应的专业课程进行点对点融合,形成单专业纵向课程的知识大贯通。BIM提倡的全生命周期概念,即指出工程项目的整个过程不只一个专业参与,因此多点融合的另一个层面是大工程观,是实现不同专业的建模和用模技能点的融合,形成多专业相关横向课程知识的大融通。最终形成专业教育的“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特色教育”与BIM技能教育的“基础技能教育—应用技能教育—综合技能教育”的培养路径有机融合。
3.2 培养模式的转变
培养人才是一个社会化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培养注重全而广,企业的培养注重专而精 ,加强产教融合,不仅可以互补优势,还能将优秀企业的教学服务和优质教学资源引入高校,缓解高校教育建设及人才培养的压力。突破传统的课堂封闭式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企业的项目组形式,感受实际项目组的严谨合作办公的工作氛围。让企业成为虚拟课堂,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让企业工程师的项目实操实时或录屏展示。让单一的的校内培养模式转为校企共育模式。
3.3 教学内容上优化整合
“1+X”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有机融合互补,将X的内容打包,就脱离了与X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X部分的知识和技能应该按照专业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组织教学内容,强调BIM技术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通过点对点的映射和阶段性的实操训练整合BIM。如图3所示为某校土木工程专业中点对点映射内容及实操。
阶段性的BIM实操训练基本与技能等级认证中的初级和中级的技能要求一致,可同时服务在校生和非在校生的集中实践教学。点对点的知识映射将BIM的理论知识优化整合行业成熟应用的技能或典型案例并将其纳入相对应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丰富课程教学资源。
3.4 教学力量
教学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效果,合理动态调配师资力量,打破“一课一师”的固态形式,组建及培育同专业纵向课程师资与异专业横向课程师资交叉的工程大联通师资团队,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构成授课团队,按照实际工程项目的工序进行组合调配,才能让技术与专业更贴近。高校的师资人员很难在短时间内配备完善,企业的资深工程师可以外聘为学校的工程导师 ,为教师团队扩容。企业导师不仅是技术、经验的传播者,还是企业文化、工程精神的传承者。教学力量的升级除了教师队伍的扩大,也是教学精神的升级,即要通过传授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行业准则以及崇高的行业精神。
4 结语
“1+X”证书制度的启动体现了国家日益完善的资格框架体系和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所带来的不仅是就业制度上变革,还有教育制度上的变革。“1+X”为应用型高校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提供了契机 。BIM技术是建筑行业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流技术,缺少BIM应用人才已经成为建筑行业应用该技术的最大限制因素。在国家启动的“1+X”BIM技能等级证书试点下,各所高校积极响应,探索各种教育范式。本文以某地方高校在试点工作中积累的建议,深度研究了本科专业教育体系与职业技能教育过程双向融合的教育生态系统,分别从培养路径的规划,培养模式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和教学力量的培育四个方面阐述了X部分的教育体现和实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