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目标导向镇痛镇静策略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2020-03-02彭慧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18期
关键词:躁动颅脑血流

彭慧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民医院 丰县 221700)

随着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重症颅脑损伤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临床发现,仍有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疾病发展迅速,患者出现躁动不安,无法配合完成治疗,从而导致疾病加重,预后不良,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躁动情况进行良好的控制对疾病恢复尤为重要[1]。早期目标导向镇痛镇静策略为一种科学的指导镇静治疗方式,可根据患者躁动情况实时调整药物剂量,有利于使用最小的麻醉剂量,达到良好的镇静效果[2]。鉴于此,本研究探讨早期目标导向镇痛镇静策略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 年6 月~2020 年6 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0 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将采用常规镇痛镇静策略的36 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采用早期目标导向镇痛镇静策略的44 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男20 例,女16 例;年龄51~69 岁,平均年龄(60.56±5.2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8~13.6 h,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8.20±1.49)h;体质量42~91 kg,平均体质量(66.33±6.47)kg。观察组男23 例,女21 例;年龄50~70 岁,平均年龄(60.48±5.16)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7~13.7 h,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8.19±1.50)h;体质量41~92 kg,平均体质量(66.28±6.50)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1)纳入标准:均经X 线、CT、MRI等检查确诊为重症颅脑损伤;预计生存期≥3 个月;无精神疾病史;临床资料保存完整。(2)排除标准:近3 个月内存在严重感染;合并凝血功能障碍;合并免疫缺陷性疾病;合并肝、肺、肾等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镇痛镇静策略。在镇静治疗过程中,患者一旦发生躁动情绪,立即通知医生,根据既往用药经验,予以患者右美托咪定(国药准字H20110085)镇静治疗,将右美托咪定4 ml 与生理盐水50 ml 充分混合,微量泵泵入,泵入速度设置为2 ml/h。在治疗过程中,须定期观察患者病情,如有异常,及时调整用药剂量。

1.3.2 观察组 采用早期目标导向镇痛镇静策略。排除引起躁动的外在因素,如尿潴留、强光、噪声等,再参照Ramsay 评分表(RS)[3]评估患者躁动程度;结合患者躁动程度,遵循先镇痛后镇静的给药方法,先给予1 μg/kg 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定治疗,采用注射泵持续泵入12 min,完成后,以0.2 μg/(kg·h)维持泵入,每2 小时评估患者躁动程度,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用药剂量。

1.4 观察指标(1)采用心电监护仪(迈瑞,型号:IPM 5)持续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 h 后心率(HR)、心脏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2)分别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 h 后清晨空腹状态下静脉血2~5 ml,以4 000 r/min 速度离心,5 min 后取上层血清,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雷杜,型号:RAC-1800)检测两组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HR、CI、SVRI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 后,两组HR、CI 水平较治疗前降低,SVRI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s)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

2.2 两组凝血功能对比 治疗前,两组PT、APTT、D-D 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 后,两组PT、APTT、D-D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功能对比(±s)

表2 两组凝血功能对比(±s)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

3 讨论

重症颅脑损伤为临床常见的外伤,具有起病急、发展迅速等特点,包含颅骨损伤、脑损伤等,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损伤复合存在,如未及时治疗,可导致脑水肿、脑疝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相关研究表明,躁动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过程中表现尤为显著,导致患者无法配合治疗,而临床中缺乏合理的镇静方案,将导致患者镇静不足或镇静过度,造成病情加重[4~5]。因此,本研究旨在探寻科学、系统的镇痛镇静方案,指导临床治疗,以期改善患者躁动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HR、CI、PT、APTT、D-D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SVRI 水平高于对照组,表明早期目标导向镇痛镇静策略应用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效果确切。分析原因在于,右美托咪定为临床应用广泛的镇静类药物,具有药效高、镇静效果良好等优点,主要通过降低患者血压、减缓心率、改善凝血功能来发挥较好镇静效果,但若剂量控制不当,则易导致患者血压、心率持续性下降,从而导致镇静过度,容易掩盖患者真实病情,不利于临床实施下一步治疗。早期目标导向镇痛镇静策略为一种科学的镇静策略,通过在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定时对患者躁动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不断调整镇静药物的使用剂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镇静药物的使用量,并避免大量使用镇静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从而在保证患者配合质量的同时促进患者身体尽快恢复[6~8]。此外,早期目标导向镇痛镇静策略通过提供针对性、动态性、合理性的镇痛镇静方案,有利于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减少治疗费用,更易于患者接受[9~10]。

综上所述,早期目标导向镇痛镇静策略应用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其凝血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猜你喜欢

躁动颅脑血流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PDCA护理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道路躁动
安徽农化:在变革与躁动中坚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