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大方县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及形成条件浅析

2020-03-01申佳洪

西部资源 2020年3期
关键词:大方县斜坡发育

摘要:大方县目前已初步查明的现状地质灾害为162处,其中崩塌71处,滑坡37处,地面塌陷31处,不稳定斜坡23处。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与区内诸多地质环境条件因素的叠加分析表明,其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及形成条件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工程活动等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划分了大方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为地方政府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关键词:大方县;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形成条件

1.引言

大方县地处贵州高原西部,全县辖区总面积为3517.76km2,辖34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22.3万人。县境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人为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条件的破坏程度较强烈,尤以地下采煤工程活动最为突出,导致境内地质灾害频发。2018年3月至6月,我单位开展了全县1∶5万地质灾害专业排查工作,初步已查明的现状地质灾害为162处,其中崩塌71处,滑坡37处,地面塌陷31处,不稳定斜坡23处。本次排查工作手段有遥感解译、无人机航测、野外实地调查等工作方法,完成实物工作量有:1∶5万遥感解译核查面积3517.76km2,1∶5万地质灾害隐患空间分布调查面积1363.86km2,重点地区1∶2000无人机航测面积31.30km2。通过MAPGIS软件将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与区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工程活动分布关系进行叠加分析,对区内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和形成条件形成了全面、系统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划分了大方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对指导地方政府部门防灾、减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地质灾害基本特征

2.1地质灾害类型

通过本次排查,大方县现状地质灾害隐患点162处,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及不稳定斜坡等4种灾种,其中崩塌71处,滑坡37处,地面塌陷31处,不稳定斜坡23处,崩塌地质灾害为工作区主要灾种类型。

2.2地质灾害稳定性及危害性

地质灾害稳定性分析以定性分析為主,划分为稳定、基本稳定、不稳定3种状态。根据实际调查对工作区16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进行了统计分析,其分析结果为不稳定状态97处、基本稳定状态58处、稳定状态7处,工作区大部分地质灾害隐患点处于不稳定状态。同时,通过调查统计,全县162处地质灾害隐患共造成109户村民172间房屋以及高店小学教学楼严重受损,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169.5万元。

2.3地质灾害规模及险情等级

通过对全县162处地质灾害点的规模等级及险情等级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工作区地质灾害规模等级有大型、中型、小型3个等级,其中规模等级为大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14处、中型的有55处、小型的有93处,统计分析表明工作区地质灾害规模等级以中、小型为主。同时,根据地质灾害威胁人数及威胁对象的重要性对16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险情等级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表明工作区地质灾害险情等级有大型、中型、小型3个等级,其中险情等级为大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51处、中型的有90处、小型的有21处,统计分析表明工作区地质灾害险情等级以中、大型为主。

3.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形成条件分析

通常一个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周边地质环境条件有着必然的联系。为便于分析,将诸多地质环境条件因素划分为二大类,即孕灾地形地质条件和触发因素类,其中孕灾地形地质类包括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组合特征、地质构造;触发因素类包括人为工程活动、地震、气象、各种风化作用。本文通过对各孕灾地形地质条件、触发因素与工作区现状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的叠加与统计分析表明,大方县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及形成条件主要受区内地层岩性及其组合特征、地形地貌的控制,人为工程活动触发因素中以地下采煤工程活动为主,自然因素有强降雨、各种风化作用。分析结果分述如下:

3.1地层岩性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通过现场调查结合区域地质图,工作区出露地层从寒武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以三叠系、二叠系分布最广,寒武系、侏罗系次之,奥陶系、第四系仅零星出露。

根据出露地层岩体的坚硬程度、结构特征将工作区出露地层划分为坚硬岩类、软硬相间岩类、软质岩类及松散岩类4大工程地质岩组。

将工作区现状地质灾害分布特征与工程地质岩组分区平面图进行叠加(图1),根据叠加平面图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工作区现状162处地质灾害点中有150处发育于软质岩及软硬相间岩工程地质岩组分布区,占台账总数比例的92.5%,而硬质岩岩组分布区的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低,占台账总数比例的7.5%,且呈零星发育。

由此得出,工作区地层岩性及组合特征对大方县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及形成条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2地形地貌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根据实际调查将工作区地貌形态大致分为4大类型,用代号Ⅰ、Ⅱ、Ⅲ、Ⅳ表示。其中Ⅰ类地貌类型属溶丘洼地地貌,以溶蚀为主,山体多呈浑圆形状,相对高差多在200m以内;Ⅱ类地貌属峰林、峰丛洼地沟谷地貌,以溶蚀为主,山顶多呈锥状,相对高度多在200m~500m之间;Ⅲ类地貌属中低山斜坡沟谷、槽谷地貌,以侵蚀为主,沟谷纵横,山体相对高差多在200m~500m之间;Ⅳ类地貌属中中山斜坡沟谷、槽谷地貌,以侵蚀为主,沟谷纵横,山体相对高差多在500m以上。

将工作区现状地质灾害分布特征与地貌形态类型分区平面图进行叠加(图2),根据叠加平面图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工作区现状162处地质灾害点中有138处发育于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的中中山、中低山斜坡沟谷地貌区,占台账总数比例的85.2%,而以溶蚀作用为主形成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区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低,占台账总数比例的14.8%,且呈零星发育。

由此得出,工作区地貌形态特征对大方县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及形成条件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本质原因在于地层的岩性及组合结构特征决定了地表的地貌形态。

3.3人为工程活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大方县煤矿资源丰富,煤矿资源的开采历史悠久。在贵州省是一个煤矿资源开采大县,通过收集资料进行统计,辖区现有采矿权94处。除此之外,区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公路、水利、q房屋以及砂石矿山开采等人为工程活动也较频繁,总体上区内人为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条件破坏程度较强烈。通过对工作区现状162处地质灾害点的诱发因素进行统计得出,工作区有96处地质灾害点属自然因素所诱发,有66处地质灾害点属人为工程活动所诱发,可见人为工程活动与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存在较大的关联性,尤其以地下采煤工程活动更为突出(图3)。

3.4降雨量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根据排查资料,工作区162处地质灾害中有66处的发生时间可明确到月份,统计分析发现,地质灾害的发生频数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9月份,可见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雨量大小的关系十分密切(表1)。因此,自然因素中降雨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

4.结论

(1)截止2018年5月30日,大方县已初步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为162处,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及不稳定斜坡。灾害类型以崩塌为主,滑坡、地面塌陷次之,不稳定斜坡较少。灾体规模等级以小型为主,中型次之,大型较少。灾害险情等级以中型为主,大型次之,小型较少。

(2)工作区地层岩性及组合特征对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及形成条件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其地质灾害主要发育于软质岩组和软硬相间岩组分布区,硬质岩组分布区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低,呈零星发育。

(3)通常地层的岩性及组合特征决定了地表的地貌形态特征。因此,工作区地貌形态分布特征也对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及形成条件也起着绝对的控制作用,其地质灾害主要发育于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的中中山、中低山斜坡沟谷地貌分布区,而以溶蚀作用为主形成喀斯特岩溶地貌分布区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低,呈零星发育。

(4)工作区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以自然因素为主,其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雨量大小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人为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中,以地下采煤工程活动影响最為突出。

(5)工作区软质岩组及软硬相间岩组、以侵蚀为主形成的沟谷斜坡地貌分布区以及地下采煤工程活动区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在空间分布上应作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鉴于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雨量大小关系十分密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时间部署上应重点集中在每年的4~9月份。

参考文献:

[1]申佳洪,陈绍义,陶礼春,等.贵州省大方县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专业排查总结报告[R].遵义:贵州省地矿局第二工程勘察院, 2018年.

[2]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8.

[3]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贵州地质灾害及其防治[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9.

[4]杨森林,陈革平,裴永炜.贵州地质灾害发育分区[J].贵州地质, 2011, 28(02): 131-134.

猜你喜欢

大方县斜坡发育
白布河畔苍鹭飞
夏日荷景
信仰的“斜坡”
My Best Friend’s Lifestyle
孩子发育迟缓怎么办
梦是长长的斜坡(外一首)
My Best Friend
刺是植物发育不完全的芽
中医对青春发育异常的认识及展望
无轨斜坡道在大红山铁矿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