蘩漪的反抗为何失败
2020-03-01孙绮琪
摘 要: 在《雷雨》中,蘩漪“火山爆发”般的抗争最终走向了失败。解读蘩漪反抗失败的原因,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物形象的悲剧性,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雷雨》的时代内涵和意义。她的悲剧有受旧式教育与新思想双重影响的原因;有那个时代“夫唱妇随”的封建旧家庭伦理的原因;也有她寄希望于纨绔子弟的原因;还有她作为一个知识女性的清醒的原因。
关键词:《雷雨》 蘩漪 人物分析 悲剧性
《雷雨》中的蘩漪是一个情感线复杂的女性形象,她的情感随着剧情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在所有的女性形象当中,她的反抗又是最为激烈的,然而这种“火山爆发”般的抗争却走向了失败,她也一语成谶,果真成了疯子。解读蘩漪反抗失败的原因,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物形象的悲剧性,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雷雨》的时代内涵和意义。
一、受旧式教育与新思想双重影响的女性
首先,从蘩漪个人的身份来讲,她是一个受旧式教育与新思想双重影响的女性。蘩漪的抗争走向失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个人身份的局限性——她从前是个受旧式教育的大家闺秀。从作者对蘩漪的描述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她归根结底也只是一个“中国旧式女人”。她有那个时代知识女性的文文弱弱,也有着如诗一般的忧郁。她作为旧式有钱人家的小姐,也避免不了走旧式妇女们的老路——奉“父母之命”嫁给没有感情的“门当户对”的周朴园。并且,等级观念在蘩漪的思想里也根深蒂固。她始终认为四凤、鲁贵等人都是下等人,低周家人一等,只是伺候太太、老爷和少爷们的奴仆。他们不仅身份低微,而且没有受过教育。所以,她一直认为四凤不配嫁给自己的儿子,也不配跟周萍在一起。从这些角度来看,蘩漪的确是一个中国旧式妇女。
假设蘩漪是一个彻底的旧式妇女,她很可能会沉浸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富人家生活中,遵循着男尊女卑的旧传统伦理,她去反抗夫权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我们不能忽略她的性格——她虽然外表病弱,但是内心有一点野性;不爱总是受人使唤和约束。周朴园说一句,她就得必须听一句,这违背了蘩漪那狂热的野性;婚后不幸福的生活也时常折磨着她,她试图反抗着夫权的压迫,以至于给周朴园一种“她疯了”的错觉。从这一点来看,她是一个被封建家庭舊伦理所毒害的旧式女子。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她读过书,受过很好的教育。作为一名知识女性,她很可能也受到一点“五四”以来新思想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彻底,并且这种新思想也不太成熟。曹禺在谈《雷雨》的时候说道:“‘五四以来的进步的知识分子,总希望找到一个出路,但出路是什么,又不很明确。”a蘩漪就是这样的女性知识分子,懂得要找出路,却并不知道出路在哪、怎么去找,只能盲目地斗争。在蘩漪这一人物的内心里,封建伦理与新思想发生着巨大的冲突—— 一边是不可违抗的夫权,一边是对自由和解放的追寻。可悲的是,她选择了一种极其错误的出路——与继子私通,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最后她也难免走向了悲剧。
因此,蘩漪是一个受旧式教育与新思想双重影响的女性,她既有封建等级旧思想的局限性,也有自由解放新思想的进步性。她在寻找自己出路的过程中,迷茫又无助地走向了失败。
二、“夫唱妇随”的封建旧家庭伦理
接着,从蘩漪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家庭环境来说,这种推崇男权的社会,以及“夫唱妇随”的封建旧家庭伦理,都促使着蘩漪的抗争走向失败。在蘩漪的悲剧当中,如果说周朴园和周萍是“主谋”的话,那么其他“沉默”的人们都是“帮凶”。
蘩漪嫁入周公馆的十几年来,周朴园一如既往的“家庭暴力”把她“渐渐地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家庭成员必须听从周朴园的话,包括蘩漪。她本来已经没有了希望,只是在这些剩下的岁月当中慢慢“闷死”。但在这个时候,她又被突然出现的周萍所引诱,玩世不恭的周萍给了她一丝希望后又抛弃了她,让她再度失望以致绝望。
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其他人都不敢反抗周朴园的命令,都顺从着周朴园的安排。可笑的是,周朴园却把这个死气沉沉的家庭,描述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他认为他的孩子都是“健全的子弟”。在周朴园的想法中,服从父亲、服从丈夫就是家庭成员本该有的“美德”。
周朴园的“恶”也是不自觉的“恶”,以至于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恶人”。他“恶”在不顾家庭成员的真实感受,一味实施着自己对家庭成员的控制。这一点在周朴园逼蘩漪喝药的情节中体现得非常突出。周朴园不仅命令周冲上前劝蘩漪喝药,还让周萍跪下劝蘩漪喝药,并且要求蘩漪做个“服从的榜样”。面对周朴园的命令,四凤等仆人必须听从,尽管周冲和周萍内心并不乐意逼母亲喝药,但最后还是惧怕父亲的威严,照命令行事。这些在封建大家长命令下沉默而顺从的人们,都成了蘩漪悲剧的“帮凶”。在这样“夫唱妇随”的封建旧家庭伦理下,妻子必须服从丈夫的命令,子女必须服从父亲的命令。蘩漪甚至连自己“病没病”“喝不喝药”都无法决定。
因此,“夫唱妇随”的封建旧家庭伦理是导致蘩漪悲剧的大环境,两个“主谋”和无数个沉默的“帮凶”把蘩漪推向了悲剧的结局。
三、寄希望于纨绔子弟的抗争注定失败
从蘩漪的抗争方式来说,蘩漪所做的抗争,无非是寄希望于周萍来解救自己,带自己离开周家。当她把希望寄托于周萍这样的纨绔子弟身上的时候,她的抗争就注定走向失败。
至于为何周萍能成功地引诱蘩漪,无非就两点原因:一是周萍本身是一个外表英俊的美男子,他面目清秀,外表看来“纯朴可喜”,但蘩漪从一开始就没看清楚他只是一个“美丽的空形”;二是在周公馆中,无人能为蘩漪撑腰,而周萍作为周家的长子,从前却敢言恨他的父亲,违抗他的父亲。虽然私通继子是饮鸩止渴,但这又何尝不是对备受压迫已久的蘩漪最大的诱惑?
其实,周萍这一人物形象实质上就是周朴园年轻时的“翻版”。他是一个精神颓废的富家子弟,纵情于酒与热烈的狂欢。他冲动地诱惑了自己的后母,但事后又惧怕父亲的强权。他越愧疚,越害怕,就越是沉溺于跳舞场中,不停地喝酒、赌博。当精神颓废的他遇到情窦初开的四凤时,又被她的新鲜与“活”所吸引,终究还是走上了父亲的老路,与自己家的女下人相恋。但他面对这个令人感到压抑的家庭的时候,他只想着用逃避去解决问题,不敢正面解决,可谓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坏男人。蘩漪寄希望于周萍将自己带离这个家,于家庭的伦理、于周萍的纨绔子弟的本性,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当蘩漪发现周萍移情别恋之时,她所做的种种事情,都是为了挽留周萍——她请鲁妈来谈话,辞退四凤;让周冲雨夜去鲁家送钱;自己跟踪周萍到鲁家去;还让周冲挡住周萍和四凤的去路,再把周朴园喊出来……当她发现周萍去意已决的时候,她甚至还低声下气地提出可以接四凤一起住的请求。她对周萍的“爱”,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她为了抓住“最后一根稻草”而产生的畸形的情感。这种“爱”也不配称之为爱,因为她不顾周萍的愧疚与痛苦,她为了逃离周公馆这个牢笼,也愿与四凤分享同一个男人。蘩漪的行为可谓是疯狂至极。
然而,因为蘩漪的身份以及蘩漪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她也只能想到这一条不切实际的出路。在周公馆这个牢笼中,她除了依靠曾经恨着自己父亲的周萍,她“没有亲戚,没有朋友,没有一个可信的人”,孤立无援的她也没有任何的办法。这是蘩漪的悲剧,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所有女性的悲剧。
因此,蘩漪所做的种种反抗,无非是寄希望于一个不可能解救自己的纨绔子弟——周萍。蘩漪的做法不仅让自己走向了悲剧,她所做的种种事情,也导致了他人的悲剧——她的不停纠缠间接地促进了周萍与四凤的乱伦,也间接地造成了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再度会面,以至于最后无意间把周萍与同母的四凤乱伦的真相揭开,导致了三个年轻人的惨死。
四、其悲剧性在于清醒
最后,蘩漪的悲剧性也在于她的清醒;因为清醒,才会无法忍受这种控制,才会拼尽全力去抗争,去追寻自由与解放,如同一只困兽,试图挣脱自己身上的枷锁。就像鲁迅在《呐喊》中所写的铁屋子,所有人都在这个不可能破除的铁屋子里面熟睡了,慢慢地被闷死,而偏偏只有她还醒着!她的知识、她所接受的良好教育,让她看见了自由与解放的曙光,但她却无法挣脱束缚,只能慢慢地更加痛苦地“死去”。她很清楚,待在这样的牢笼里,她会不停地被逼吃药、吃药、吃药!伺候她,看着她的人会越来越多,大家看她如看怪物一样,最后再用铁链子锁着她!但是她躲不了,也不可能躲掉,只能做一些没有结果的“抗争”。可悲的是,蘩漪最后的结局不但是家破人亡,還真的如宿命一样成为疯子。
五、结语
综上,造成蘩漪悲剧的原因是多重的——有受旧式教育与新思想双重影响的原因,有那个时代“夫唱妇随”的封建旧家庭伦理的原因,也有她寄希望于纨绔子弟的原因,还有她作为一个知识女性的清醒的原因。蘩漪的形象就是那个时代知识女性的缩影。在那个时代,资产阶级自由解放的思想萌发了,而封建主义思想仍旧残留在各个家庭之中。周鲁两家的三十年的恩怨在这两种极其对立的社会思潮下缓缓上演。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其中的宿命,而否认女性们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意义。在浩浩荡荡的历史进程当中,总有一些人走在最前面,虽败犹荣。这也是我们理解《雷雨》 的时代内涵与意义最重要的地方。
a 王育生:《曹禺谈〈雷雨〉》,《人民戏剧》1979年第3期,第41页。
参考文献:
[1]曹禺.雷雨[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王育生.曹禺谈《雷雨》[J].人民戏剧,1979( 3).
作 者: 孙绮琪,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