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代通才 自成家数

2020-03-01孟云飞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赵之谦篆刻书法

摘 要:在中国艺术史上,赵之谦虽然并不算长寿,并且仕途不顺、生活艰难,但他却是一位艺术上的多面手,在书法、篆刻以及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这固然与他的天分有关,但其对艺术的苦心孤诣、孜孜以求更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赵之谦 书法 篆刻 绘画

大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这说明后天的勤奋努力十分重要。不过,对于书画家赵之谦来说,他的天赋似乎比常人更多一些。这位天赋禀异之人,在并不算长寿的一生当中,不断修炼,书、画、印无所不精,可谓自成家数、一代通才。

一、大师的转型

赵之谦(1829—1884),初字益甫,号冷君、悲庵、梅庵、无闷等,浙江绍兴人也。青年时代,他的才华即璀璨绽放而誉满海内。赵之谦读书习字,聪明过人,参加过三次会试,遗憾的是皆名落孙山。四十四岁时,他任《江西通志》总编,任鄱阳、奉新、南城知县,卒于任上。

趙之谦在其《章安杂说》中提到,他于二十岁之前,就学习《家庙碑》,每天写五百字,这足以证明他对颜真卿用功之深。赵之谦避走温州后,有空得以闲读《安吴论书》,深为包安吴的书法理论所折服,进而倾心六朝古刻。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六朝古刻,妙在耐看。猝遇之,鄙夫骇,智士哂耳。瞪目半日,乃见一波磔、一起落,皆天造地设,移易不得。必执笔规模,始知无下手处。不曾此中阅尽甘苦,更不解是。”a这证明他对六朝碑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给予极高的评价,为其日后在碑版上取得的成就埋下了深深的伏笔。他还说:“安吴包慎伯言,曾见南唐拓本《东方先生画赞》《洛神赋》,笔笔皆同汉隶。然则近世所传二王书可知矣。重二王书始唐太宗。今太宗御书碑具在,以印世上二王书无少异。谓太宗书即二王书可也。要知当日太宗重二王,群臣戴太宗,模勒之事,成为迎合。遂令数百年书家奉为祖者,先失却本来面目。而后八千万眼孔竟受此一片尘沙所眯,甚足惜也。此论实千载万世莫敢出口者,姑妄言之。阮文达言,书以唐人为极,二王书唐人模勒,亦不足贵,与余意异而同。”b他又敏锐地觉察出了世上之“二王”,经过千年的岁月翻转,早已不是真正的“二王”精髓。于是,他开始了书法的革新换面,与“二王”一脉渐行渐远。

他赴京之后,与沈均初、胡甘伯、魏稼孙等,常常流连往返于琉璃厂,雅好金石。他喜爱搜罗古刻帖,得《郑文公碑》后,爱不释手。

二、自成面目

1.魏碑

赵之谦逐步放弃了颜体而转向了北魏书法。他三十六岁时为祁季闻书写的楷书自作诗册页,可以看作是他学北魏书体的经典代表。三十七岁时,他在给胡培系的信函中说:“弟读《艺舟双楫》者五年,愈想愈不是。自来此间,见郑僖伯所书碑,始悟卷锋。见张宛邻书,始悟转折。见邓山人真迹百余种,始悟顿挫。然总不解‘龙跳虎卧四字,及阎研香来,观其作字,乃大悟横竖波磔诸法。阎氏学此已三十年,其诀甚秘,弟虽以片刻窃之,究嫌骤入。但于目前诸家,可无多让矣。书至此,则于馆阁体大背,弟等已无能为役,不妨各行其是。”c由此可知,赵之谦对自己的艺术之路有着清晰的判断,经过诸多比对,他已决定要走碑学之路。

《艺舟双楫》是赵之谦由颜体转向北魏的理论指导。学习郑道昭,使他领悟到了“卷锋”的笔法;见张宛邻的书法,又开阔了他的眼界,使他从中知道了真、隶的互用;邓石如的书法,则使他明白了行笔的顿挫。观赵之谦三十五岁至四十岁前后的作品,其风格初步形成,然而笔力稍显柔弱。如他自己所说:“弟此时始悟通自家作书大病五字,曰:起讫不干净。若除此病,则其中神妙处,有邓、包诸君不能到者,有自家不及知者。”d他五十岁以后至“人书俱老”之境,直逼南北朝高手。此时,他对自己的书法相当自负,自称“汉后隋前有此人”。当然,这种自负其实是一种高度的自信,不仅是因为其对书论的深刻理解,也来自他书法实践中的真知灼见。

2.篆书、篆刻

赵之谦的篆书和篆刻,源于邓石如、吴让之,同时受胡澍的影响。赵之谦在五十四岁为弟子钱式临《峄山碑》册时说:“峄山刻石北魏时已佚,今所传郑文宝刻本拙恶甚。昔人陋为钞史记,非过也。我朝篆书以邓顽伯为第一,顽伯后近人惟扬州吴熙载及吾友绩溪胡觰甫。熙载已老,觰甫陷杭城,生死不可知。觰甫尚在,吾不敢作篆书。今觰甫不知何往矣。钱生次行索篆法,不可不以所知示之,即用邓法书绎山文,比于文宝钞史或少胜耳。”赵之谦并不墨守成规,师法邓石如,却能够化为己用。邓石如在六朝碑版上已有很深的造诣,不过,相对而言,赵之谦的篆书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更加显得灵动多姿,雅趣无穷。

3.隶书

隶书对于赵之谦来说是附带性的书体,他认为:“生平因学篆始能隶,学隶始能为正书。”e赵之谦学习隶书涉猎广博,用功尤深,先后临写《石门颂》《成阳灵台碑》《魏元平碑》《三公山神碑》《封龙山碑》等。在三十五岁时,赵之谦进京,此后他广泛搜集汉代碑版,所获甚多,并多数加以研习临摹。故在三十五岁到五十岁这段时间内,他临写的汉碑书迹多有传世。此外,在此期间他还为沈均初藏《刘熊碑》做过认真考证,并作释文题记。他四十五岁时还为李文田补摹《西岳华山庙碑》残本九十六字。可见,赵之谦于隶书,用功亦勤矣。

4.行书

作为清代碑学理论最有力的实践者之一,赵之谦使碑派技法体系进一步趋向完善,深入行书,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世纪大书法家沙孟海对其评价说,赵之谦能够把森严方朴的北碑,用婉转流丽的笔法表现出来,这是他了不起的本领,足以傲视书坛。

行书赏析:《大痴百岁》四条屏

释文:

大痴百岁万云烟,富春飘影翠蛟泉。是否曾经蜀道险,十年写足真山川。地可锥指海可测,画意诗情渺物色。本源妙处同其波,学力厚时培以息。扁舟奕奕江天里,时有巉岩插面起。浮图野店结幽深,荷樵饱阅霜林美。我方被发寻隐沦,主人应念平谷云。

落款:

癸未九月书奉 爵堂观察大人鉴 赵之谦

兼善诸体的赵之谦,还善于驾驭各种书法形式。这幅四条屏正文凡七行,落款两行,当为佳作。通篇以魏体行书书写,间杂草书;其中融入各种书法元素,有篆书的婉转,也有隶书的波磔,并蕴含北碑的方整浑厚,表现的却是行书的内涵;字字大小有致,疏密相间,气息畅通,笔意倜傥,代表了赵之谦行书的整体风貌。我们会看到,不少常写六朝碑版的当代书家,经常是有形无神,究其原因,有一点值得重视,就是太过于注重刀刻的味道,左摇右摆,拿捏姿势,却恰恰没有得到碑刻的内涵,更不用说能透过刀锋去看笔锋了。赵之谦的碑刻就写得很舒服,尤其是魏碑行书,厚重之中不失灵动,值得当今的朋友们好好研究学习。

赵之谦的书法在有清一代特色鲜明。首先,他的书法面目多样,篆、隶、真、行、草无所不通。历史上虽然也不乏这样的人物出现,不过时至清朝,像赵之谦这样的多面手并不多见,况且,对于这些书体而言,他并非过把瘾就算完事,可以说,每一种书体都不是他显示自己是个全能书法家的一种点缀,每一种书体他都做得扎实,这就难能可贵了。其次,赵之谦的魏碑书法是灵动的。众所周知,受时风的影响,赵之谦后来远离了“二王”,弃掉了颜真卿,走上了一条碑学之路。与时人追求的刀砍斧凿般的金石味有所不同,赵之谦以生动的气息、流动的线条、多姿的结体、和谐的章法在碑学书法领域里大放异彩。他将“二王”或者说帖学书法的特点融入魏碑书法里,将颜真卿也融入其中,并且浑然天成。再次,赵之谦的书法,尤其是魏碑,极富装饰意味。在提按使转之间,那略带夸张的线条和造型使得作品更具美感,这与当今的一些书风是一致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之谦在这一点上,已经开了风气之先。

5.绘画

赵之谦的绘画与其书法关系十分密切。赵之谦凭借深厚的金石碑版的书法功底,将这些元素融入绘画之中,大大提升了他绘画的格调,使其绘画显得非常耐看。与此同时,他也仔细研究学习了“没骨花鸟”的技法,将其与扬州八怪的画风进行了一些融合,又对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审美进行了解,将“高画不入俗眼”转化为雅俗共赏的佳作。在题款方面,赵之谦凭借深厚的书法功力,运用各体字体题款,形成了诗书画印有机结合的典范。其绘画风格对后来的吴昌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当代绘画大师潘天寿在《中国绘画史》中写道:“会稽撝叔赵之谦,以金石书画之趣作花卉,宏肆古丽,开前海派之先河。”

三、变则通

赵之谦早年学习邓石如,之后上溯汉碑。其师法汉隶,自成一家。初期作品尚欠火候,形似古人;中年则已入汉人之室,行笔仍有邓石如遗意;晚年正书及篆书,沉稳、古朴。其笔法在篆书与正书之间,中锋为主,侧锋为辅;行笔方圆结合;结体扁方宽博,奇正相生。赵之谦作品流传最广的是行书,其行书出自颜体,细观与何绍基有异曲同工之妙。三十七岁前后,他尝试以北碑笔法作行书,该时期可以明显看出转折不自然,笔力柔弱。到了四十岁前后,赵之谦的行书用笔虽然尚有提升之处,但已彰显出流畅浑厚之状。若拿他本人擅长的几种书体进行比较的话,其篆书、隶书和正书要比其行书成熟得早。四十五岁以后,他已经做到心手双畅,任笔驱毫而挥洒自如。五十岁之后,尤其是他晚年的作品,各种书体均已达到了“人書俱老”的境界。时人评赵之谦的书法特点曰:“撝叔书初师颜平原,后深明包氏钩捺抵送万毫齐力之法,篆、隶、楷、行一以贯之。”

四、结语

在天赋和勤奋的划分上,赵之谦评价邓石如天分、天赋占四分,勤奋占六分;而包世臣天赋占三分,勤奋占七分;吴让之天赋占一分,勤奋占九分;自己则是天赋占七分,勤奋占三分。单就天分而言,他在诸人之上。可以说,赵之谦对自己的艺术天赋的判断是准确的,实践证明也确实如此。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一代大家的书法之路也经历了诸多变化,历多年之功力,苦心孤诣,在仕途不顺、生活艰难之中,不曾有过负面的影响。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从人生经历和艺术成就对比来看,赵之谦也是如此。然而,作为一代通才,赵之谦的个人经历却是相当曲折。他在五十五岁的年龄就去世了,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如果上天再给他三十年,相信历史上会有一个更加了不得的赵之谦。

ab 赵而昌编、赵之谦著:《章安杂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第384页,第384页。

cde 邹涛编:《赵之谦年谱》,荣宝斋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页,第128页,第193页。

作 者: 孟云飞,教授,清华大学博士后,现供职于国务院参事室。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猜你喜欢

赵之谦篆刻书法
赵之谦咸丰时期自用印七方考略
书法
舟泊石门忆事有作·其一
书法欣赏
书法
篆刻
书法欣赏
赵之谦:用篆刻记录刻骨铭心的爱
赵之谦书法篆刻专题
庞说篆刻(十一)说临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