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徽州区农村切坡建房过程中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研究
2020-03-01费玲玲杨强金洲洋
费玲玲 杨强 金洲洋
摘要:由于土地资源稀少,山区居民多选择切坡建房。切坡建房过程中人类活动会改变周边地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长此以往可能会引发地质灾害。本文通过对徽州区农村切坡建房点的调查研究,进行了切坡建房引发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关防治措施,为区域防灾减灾管理,灾后搬迁安置,建立群测群防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切坡建房;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徽州区
1.引言
黄山市徽州区位于皖南山区,境内景色优美,环境清幽,素有“黄山南大门”“沪杭后花园”之美誉。区内地形复杂,山高谷深,地质环境脆弱,历来是安徽省内地质灾害高发地带。为全面摸清地质灾害隐患基本情况,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019年,安徽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地质灾害隐患全面深入排查工作,工作内容包括对全省范围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切坡建房点进行逐一排查。本文在此项工作基础上,通过对徽州区切坡建房点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切坡建房引发地质灾害的成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关防治措施,为区域防灾减灾管理,灾后搬迁安置,建立群测群防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区概况
2.1地形地貌
研究区总体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中低山区,山体走向以北西、北东为主,海拔500m~1400m,约占全区面积55%,中南部主要为丘陵河谷平原区,海拔140m~250m,约占45%。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海拔150m~500m(图1)。该区域内山谷纵切割深度大,山坡坡度角多在30°~45°,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农村切坡建房点也大都在此区域。
2.2地质构造
研究区经历了晋宁、印支和燕山多期的构造运动,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主要分为北东向、北西向及东西向三组,其中北西向断裂和北东向断裂延伸长度较大、规模较大。这些大断裂切割本区古老的地层,并伴生次级断裂,造成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切坡建房开挖坡脚后形成临空面,极易引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2.3地层岩性
研究区地层属华南地层大区扬子地层区江南地层分区,地层发育较简单,出露有中元古代(蓟县—长城纪)、新元古代青白口纪浅变质岩系及新生代第四纪等地层。对地质灾害影响较大的岩性有:元古代地层(Pt2n)砂岩、板岩,中元古界(Pt2n、Pt2d)中强风化变质砂岩、板岩及第四纪残坡积土层。
2.4降雨条件
研究区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夏热,湿润多雨,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无霜期长。2018年平均气温25.8℃,平均降水量1731.2mm。区内降雨量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春、夏汛期(4月—7月),该期间的降雨量约占全年的70%以上,其间发生强降雨的概率极大,一般均有两次以上的大暴雨发生,易引发洪水灾害;同时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并引发地质灾害。
2.5地质灾害类型及时空分布
通过遥感解译结合野外调查的相关资料,已查明区内现存地质灾害142处,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为泥石流、崩塌及滑坡。地质灾害呈明显的地域性分布特点。按行政区统计,区域北部山区四个乡镇:呈坎镇、富溪乡、杨村乡、洽舍乡地质灾害最发育。徽州区灾点平均密度达32.22处/100km2,北部山区灾点密度平均达67处/100km2,南部丘陵地带灾点密度平均不足10处/100km2(图1)。地质灾害主要沿交通干线和河流两侧呈条带状分布。
3.农村切坡建房危险性评估
3.1空间分布特点
此次调查工作根据各区域上报摸排情况安排,总计摸排了307處农村切坡建房点,其中北部山区(杨村乡、富溪乡、洽舍乡、呈坎镇)251处,占比81.76%,南部丘陵区(西溪南镇、潜口镇、岩寺镇)56处,占比18.24%。切坡建房点主要沿交通干线和河流两侧呈条带状分布,与地质灾害发育区具有一定重叠性(图2)。
3.2危险性预测评估
经过此次调查工作,区内307户切坡建房点中305户现状条件下无变形破坏迹象,现状危险性小,遇强降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发生,但规模小,危害人数较少,地质灾害危险性较小,其余2户切坡造成屋后边坡稳定性差,现状已发生变形迹象,危害性大、危险程度高。针对此次调查41户建议采取群测群防、工程治理措施,10户建议采取群测群防、避让搬迁,其余户建议加强群测群防。预测威胁户数307户,威胁人数1018人,威胁房屋1736间,潜在经济损失4865万元。
4.农村切坡建房引发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4.1选址受限
研究区位于皖南山区,区内丘陵平缓地带多为基本农田。为了防止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可供农村建房选址多为坡前、谷沟两侧等地质条件较差地段,成为引发地质灾害的潜在内因。特别是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区内岩土体工程地质特性较差,切坡建房极易引发地质灾害。
4.2降雨影响
研究区位于安徽省强降雨区范围,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可达1731.2mm。区内地质灾害发育与降雨关系极为密切,长时间的强降雨对边坡岩土体造成强烈冲刷和浸泡,加之切坡建房在坡脚形成临空面,坡脚土体压力骤然变大,极易引发地质灾害。2013年6月30日,徽州区部分区域遭强降雨袭击。上午6∶00~10∶30,徽州区平均降雨量达110.9mm,短时间内的集中强降雨,造成了山洪暴发、泥石流、崩塌等多种灾害的发生。灾害造成11人死亡,977间房屋倒塌,受灾人口75000人,各类直接经济损失达66000万元。
4.3边坡开挖
研究区内中低山地貌形态面积占比约50%。适宜建房土地资源的十分紧缺,农村许多宅基地不得不选择坡脚切坡建房,加之家庭生产资料大都位于山区,当地居民更倾向于就近坡脚切坡建房,不愿搬迁。大面积的切坡建房容易造成坡脚卸荷而形成陡坡,使山体表土层或破碎岩土体失去稳定,发生滑塌。据此次调查,多处切坡建房点后斜坡种植茶园,破坏了原有森林植被,造成坡面土体松散,给当地泥石流的发生形成了物源,在强降雨条件下,引发或加剧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4.4宅基地回填成坡
宅基地回填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和不均匀沉降。宅基地回填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山谷两侧直接取土回填形成宅基地,原有的植被和土层未经处理后直接覆土回填,房屋建成后,长期降水和生活用水的渗透,以及植物腐烂等问题会引起房屋基礎不均匀沉降,致使房屋倒塌;另一种是山谷前侧平缓地带半挖半填形成宅基地,屋后切坡至基岩,承载力较大,而屋前回填承载力较小,在长期降水和生活用水的渗透下,屋前回填土体出现斜坡变形,从而导致房屋开裂、甚至倒塌现象。
5.农村切坡建房过程的防治对策研究
5.1加强调查,科学选址
政府应加大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分析各乡镇地质灾害形成成因,科学划分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在此基础上对各乡镇分类指导,合理规划功能区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以此来指导农村房屋规划建设,减少不合理的切坡建房现象发生。
5.2统筹安排,分类安置
在用地规划的指导下,按照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思想,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居民集中安置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避免简单的拆旧和翻新。对地质灾害频发区域的居民尽快实施搬迁避让,集中安置,并设置合理补偿机制,避免发生地质灾害,造成更大损失。
5.3技术创新,综合防治
加大地质灾害治理、预警、调查等方面科技投入。首先,通过新技术新手段提高地质灾害调查精度,查清区域内地质灾害发育状况,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为合理规划居民安置点提供依据。二是加大地质灾害预警方法研究力度,提升地质灾害预报精准能力,及时避让,避免人员伤害。三是对无法避让的切坡建房点,采用适当的治理工程加强边坡稳定性,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为当地百姓提供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
6.结论
综上所述,徽州区农村切坡建房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范,需要充分利用行政和经济手段,合理规划,科学选址;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分类指导,统筹安排措施,合理安排好集中安置和旧房翻新工作;积极探索地质灾害调查新手段、预警新方法、治理新技术,对未建、新建居民点避免在地质灾害易发区选址,对已发生地质灾害切坡建房点实施综合治理工程防止灾害继续发生。通过以上措施维持农村经济发展与生命财产安全间的平衡,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安徽省2019年地质灾害隐患全面深入排查工作方案的通知[S]. 2019.
[2]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安徽省区域地质志[M].地质出版社, 1987.
[3]施成艳,鹿献章,刘中刚.基于GIS的安徽黄山市徽州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6, 27(1): 136-140.
[4]傅义福.山区农村建房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范研究——以安徽金寨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6(7): 55-58.
[5]巫永忠.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原因与防治方法[J].西部资源, 2018(05): 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