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山县紫桐公路边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析
2018-06-28周美珍曾银生
周美珍,曾银生
(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六大队,江西 南昌 330038)
1 紫桐公路边坡现状
随着铅山县经济的加速发展,为冲破交通瓶颈,加快了沿途公路新建及扩建的步伐,公路高切坡问题也日益凸显严重,沿线切坡高1m~15m不等,切坡坡度30°~80°,多以岩体裸露为主,无工程支护措施。近年,受公路切坡影响,沿线造成的地质灾害越发频繁,经调查共发现灾害点39处,其中滑坡点10处,崩塌点5处,不稳定斜坡点24处。
2 紫桐公路切坡破坏模式分类
2.1 土体切坡 (松散型土体切坡)
此类切坡高度一般大于8m,坡比大多在1∶1~1∶1.5之间,由于路堑的开挖,破坏了坡面的应力平衡,又因坡面表层层土体较为松散,此种高切坡在降雨等因素作用下易形成坡面径流、发生表层冲蚀,当坡度较缓时,以片蚀为主,坡度较陡时以沟蚀为主。此种高切坡易发的另一主要破坏模式是大规模整体滑动破坏,滑动面通常为圆弧形,这是因为土体力学参数(C、φ)由于强降雨等原因降低或不合理的开挖等因素的诱发下,从而导致坡体内应力超过滑面的抗剪强度,致使灾害的发生。
2.2 岩体切坡
此类切坡高度一般大于6m、小于20m,坡比大多在1∶0.1~1∶0.5,当岩体切坡受三组及以上结构面交割时,卸荷结构面控制整个边坡的稳定性,在切割呈块状岩体易发生楔形体破坏。典型类型见图1、图2。
图1 紫溪发电站东南侧90m处不稳定斜坡
图2 块状切坡剖面破坏模式示意图
2.3 岩土复合型切坡(松散岩土复合型切坡)
此类切坡的高度介于前两者之间,坡比则分别采取岩体与土体的坡比,有以下两种情况:
(1)岩层走向与边坡走向之间的交角大于30°或走向夹角小于30°且层理为近似水平(0°~10°)时,切坡的破坏主要是上部土体的碎落、坡面径流冲蚀为主;在岩层走向与坡面走向夹角小于30°且层理面为倾斜时,切坡的破坏通常是沿岩土界面产生平面滑动,特别是在渗流作用强烈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岩体层理面在风化、渗流等作用下力学性能弱化也可能沿层理面产生平面滑动。
(2)切坡在层理为近似水平(0°~10°)时,切坡的破坏主要是上部土体的碎落、坡面径流冲蚀为主;在层理面为倾斜(>10°)时,切坡的破坏通常是沿岩土界面产生平面滑动。
3 危险性评价
根据组成边坡的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将边坡划分为土质边坡和岩质边坡两大类;路堑岩质边坡主要为顺向结构类型斜坡。
沿线土质边坡零星分布,主要为崩塌(岩质)、不稳定斜坡(岩质)。
滑坡堆积体、残坡积粉质粘土和含砾碎石土多堆于坡脚。紫桐公路(紫溪—石垄段)共调查灾害点39处,其中滑坡点10处,崩塌点5处,不稳定斜坡点24处,地质灾害密度0.34处/km。
根据地质灾害稳定评价结果,滑坡发展趋势为较稳定9处和不稳定1处;崩塌发展趋势较稳定4处和不稳定1处,不稳定斜坡发展趋势较稳定19处和不稳定5处。公路切坡高2m~15m,切坡坡度70°~80°左右,最大达90°,切坡路段大部分地段未采取边坡防治措施,且岩体多裸露,时有掉块现象发生。
沿线出露地层主要为燕山早期花岗岩中,岩层受裂隙切割大部分顺坡向,岩体裸露、临空,极易形成岩质崩塌或不稳定岩质斜坡,斜坡坡脚切坡高陡,局部倒角,上部风化严重,植被稀疏。
总体上该区段路基边坡岩体结构松弛、裂隙切割面范围大,改变了原斜坡的稳定状态,临空、陡崖发育,多路段可诱发小规模岩质崩塌或坠石,初步判断该区段斜坡稳定差。因路段长、高陡、且多以岩质边坡为主,治理费用相对较多,施工治理难度大,建议对部分悬空或倒角岩体进行爆破清除,且加强日常巡视。
[1]国土资源部《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DZ/T 0216—2014).
[2]铅山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