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负转正”:专家热议经济半年报

2020-03-01

宁波经济(财经视点) 2020年8期
关键词:疫情经济

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1.6%,二季度增长3.2%,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7.3%,就业指标完成超过六成……上半年我国经济先降后升,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主要指标恢复性增长,经济运行稳步复苏,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市场预期总体向好,社会发展大局稳定。

如何看待上半年中国经济的基本态势,其中值得关注的重点、亮点,以及在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能形成企稳回升这一态势的内在原因、下半年的走势会如何等问题,多位专家作出详细解读。

由负转正中国经济“半年考”成绩超预期

多位专家学者表示,“由负转正”已成为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关键词。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GDP 由负转正表明在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的情况下,各项支持复工复产的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尽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并未明确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但经济增长本身对带动就业、实现“六保”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与此同时,工业生产数据也表现不俗。二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其中,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增速比5月份加快0.4 个百分点,实现连续3 个月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奇渊认为,在疫情冲击和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二季度的工业生产增速仍然是明显超预期的。这一数据也得到了工业企业用电量、耗煤量,以及大宗商品进口快速回升等数据的印证。

从投资来看,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其中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恢复较快,基建投资上半年增长-2.7%,房地产+1.9%,好于制造业-11.7%。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已经是正增长,与基建和房地产投资相关的工程机械、挖掘机等增速更快。

疫情后全球会出现“四个东移”中国要打造“双循环”

“由于中国抗击疫情成功,加快复工复产,特别是‘六保’‘六稳’ 做得很到位,所以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必然成为一个亮点。疫情过后,中国对全球的依赖会越来越小,而全球对中国的依赖越来越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认为,疫情过后,全球会出现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技术和创新,以及资本和人才的“四个东移”。

在此情况下,魏建国强调,疫情过后,中国要打造一个“双循环”,即国内以消费市场为主,国际则是开放的、稳定的、安全的供应链和产业链。

魏建国认为,疫情过后,新的全球化会出现。这个全球化将以数字经济为主,由中国来引领。同时,鉴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跨国公司会加大对华投资。因此,今后中国对全球投资者的吸引力会更强。

“疫情过后全球治理可能会碎片化,可能保护主义会升温,可能会有一些封闭,但是全球治理还是需要新的经济全球化。我们要加大新的全球化,要把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功能发挥出来。”魏建国说,疫情过后,中国肩上的担子将会更重,全球对中国的期望也会更大。因为中国成功进行了复工复产,成功地使经济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其影响力、说服力、公信力也得到了全球公认。

下半年基本面对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作用会逐步显现

对于新冠疫情冲击下的跨境资本流动形势回顾与展望,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可以用“先破后立”四个字来概括。上半年,人民币汇率围绕7 上下波动,成为吸收内外部冲击的减震器,初步经受了疫情大流行、经济大衰退、金融大动荡等各种冲击的考验。

长期以来,涠洲岛管委会承担着县区一级政府的职能及市直各部门下放的接近200项行政许可和管理责权。但是由于涠洲岛旅游区未能真正实行一级政府管理,因此在财政管理上也不能实行一级财政管理,造成事权与财权不匹配。旅游区开展道路、景区、码头污水管网、供水、供电搬迁回建区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财政资金缺口大。且事业单位性质不符合自治区规范开发区管理的要求。

“中国经济具有率先复苏的优势,PMI 指数连续四个月在荣枯线以上,出口和利用外资的表现都超乎市场预期,最新的二季度经济表现也实现3.2%的正增长,比市场预期要好一些,经济基本面对人民币起到支撑作用,汇率开始稳中趋升。下半年总体上看,基本面对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作用会逐步显现。”管涛说,也要注意消息面因素对汇率的影响。

管涛预计,今年全年将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含净误差与遗漏),应对国际“热钱”流入是老课题、新挑战。我们在这个方面既要考虑到怎样引导国际资本有序流入,从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促进国内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发展,同时也要考虑怎样在应对这一波新挑战的过程中,展示中国保持对外开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民营经济保订单保市场任务艰巨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表示,上半年中国外贸逐月好转,呈现出积极态势。

为何上半年整体货物贸易情况逐渐好转? 王孝松认为,一方面,中国和东盟进出口增长成为重要亮点,在中美贸易摩擦悬而未决的情况下,加强对新兴市场的重点开拓很重要;另一方面,上半年一般贸易进出口在外贸当中的比重已超60%,过去中国很多年依靠加工贸易,疫情冲击给了中国延长产业链的绝佳机会。

“近年来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进出口实际上都是在下降的,所以民营企业的外贸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显。但民营经济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着需要保订单、保市场的艰巨任务。”王孝松说,如今强调要加强内外平衡。疫情下的国际关系导致中国依靠加工贸易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所以这种“内循环”要进一步健全国内产业链,从而为实现关键产品的进口替代提供一个很好的动力。

韧性十足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随着三季度启幕,面对全球疫情以及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不确定性,2020年中国经济“下半场”考卷如何答好? 专家们普遍认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面对复杂环境,要保持经济发展定力,需保持深化改革的战略定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研究会副主任徐洪才表示,中国经济进入2020年“下半场”,要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减税降费、专项债投放仍要加大力度,带动投资,拉动消费。”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汤继强认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经济发展保持定力需依靠政策加码,坚持并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就业优先政策,对企业更大规模减税降费让利,着力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

“一方面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另一方面通过调低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以及MLF、LPR 等工具利率,推动实体经济融资利率进一步下降。”在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看来,下半年货币政策可能更多侧重于“重结构+降价格”。

同时,面对全球疫情以及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带来的不确定性,专家们普遍认为,2020年中国经济“下半场”应着眼于畅通经济循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的发展格局。

打通国内大循环,提升内需增强经济免疫力。朱克力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抓好“两新一重”建设,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二是促消费,激活庞大的内需市场;三是保就业,鼓励发展新个体经济、多点执业以及“微经济”“宅经济”,创新就业形态。

“疫情期间,线上经济逆势上扬,下半年,要加大新基建投资,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催生更多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新的增长点。”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庄芮表示,下半年,为推动跨国投资尽快回稳复苏、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我国正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以高水平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望下半年经济走势,刘尚希指出,考虑到潜在增长率下降的长期因素和疫情冲击的短期因素以及国际因素,下半年中国经济或呈趋于平稳的发展态势,我们要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要加快推进以法治化和国际化为标准的市场化改革,畅通供需循环,以改革的办法促进高水平开放。■

猜你喜欢

疫情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当前 警察不退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待疫情散去 春暖花开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