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域旅游视角下重构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
——以伊金霍洛旗为例

2020-03-01■苏

经济管理文摘 2020年21期
关键词:全域景区旅游

■苏 丹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

引 言

旅游扶贫是产业扶贫最为典型的一种,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抓手和着力点。在此过程中,全域旅游作为新的研究视阈,实现了旅游从空间、产业、要素和管理的完备,是旅游扶贫的重要手段,而全域旅游和旅游扶贫的耦合机制为进一步拓展精准扶贫实现路径提供了新的范式。

1 相关概念论述

全域旅游是指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城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厉新建,2013)。

2015年8月,国家旅游行政部门第一次提出全域旅游的发展战略,分别从全域旅游的区域限制、旅游产业的真实定位、参与主体和实现目标等方面明确了全域旅游的基本概念(李金早,2016)。全域旅游以全方位发展旅游带动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推动地区产业优化升级,以发展美丽乡村为新的出发点,成为下一步经济的新着力点。全域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十三五规划的主线,是指导未来旅游的新思想,是破解当下经济转型困局的必然选择。

2 全域旅游视角下与旅游精准扶贫的耦合效应

全域旅游的特色是“全”,全景、全业、全时、全民,以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主体,通过统筹布局,突破区域的限制和局限,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渠道和格局,成为旅游扶贫新的发力点和平台。众所周知,旅游贫困地区大多集中在相对偏远、交通不便利的地区,传统旅游也停留在原始自然风光基础上,扶贫范式多为“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单一,旅游产品张力低,很难形成持续的吸引力,缺乏市场竞争力。“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全域旅游,正是基于以上乡村旅游发展的短板和困局,通过打破乡村旅游瓶颈,集中优势资源,打造特色旅游项目,统一布局乡村旅游规划,为乡村旅游重新注入生命力,迸发出更大的扶贫服务能力。同时,全域旅游和旅游扶贫的耦合,使得全域旅游能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将旅游经济整体产业升级,形成持久生命力,以全域旅游的发展,促进贫困地区人民就业、提高增收能力,形成造血式扶贫,从根本上扭转乡村贫困地区的面貌,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和旅游精准扶贫二者是点和面的融合,是旅游、农业、文化、互联网等各行各业的深度交融,是立体式的合作,在整个经济链条中,要特别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绿色治理,坚守国家关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

3 全域旅游视角下实现旅游扶贫重构路径

3.1 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全域旅游一体化统筹

3.1.1 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总体谋划

全域旅游发展涉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环境营造、旅游业态培育、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打造等方方面面,是一种新的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是一个需要大投入、精细化运作的产业,需要持续的思路、产业和人才积淀,才能具备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保证全域旅游顺利进行,首要的是应发挥和调动市级全域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以高效的解决和协调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第二是要建立科学理性和“一盘棋”的思维发展全域旅游,加快完善已有旅游整体规划,做好旅游与林业、农牧、交通等相关产业规划衔接,特别是要促进重点旅游景区规划与乡村振兴规划的衔接,推动更多老百姓参与全域旅游发展建设。要根据各旗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分类制定旅游景区景点升级、旅游交通设施完善、旅游线路规划设计、产品统筹开发等指导性文件,划定各地区旅游开发和发展红线,坚决守好环境底线,整合资源、分步实施、重点推进,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

3.1.2 强化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全域旅游全景、全时、全业、全民四大特征区别于传统旅游规划,应坚持规划引领原则,按照《鄂尔多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在建设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多规合一,集约力量,突出旅游业对全域产业带动作用。建议市旅游局及相关部门按照全面抓、全面管、全面建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对《鄂尔多斯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的编制及实施,紧紧围绕发展原则、发展战略、形象定位、发展目标、实现途径、空间结构、功能分区、产品体系构建等内容开展工作。

3.2 配齐旅游发展公共服务要素,补齐旅游发展短板

3.2.1 健全公共服务机制,全要素配给旅游扶贫

鄂尔多斯旅游要素发展缓慢松散,“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强弱不一,链条上各环节没有打通,各产业链条偏短,基础设施不完善,造成产业发展的“短板效应”,很难做到有看头、有玩头、有住头、有吃头、有买头、有说头、有拜头、有疗头、有行头、有学头、有享头、有回头等“旅游十二头”。针对上述问题,应从旅游六要素着手,加强全要素配套。

3.2.2 完善交通配套,促进旅游空间整合

鄂尔多斯市旅游交通设施不够完善,城市内的公共交通在晚上七点后就停止运营,这样会导致游客夜间出行不便,无法彻底释放旅游业的活力。因此,要把完善出行和通行体系作为促进旅游空间整合的基本着力点,加快完善市域范围内各景区之间、毗邻地区之间新建或改扩建重点旅游专线和交通标识系统,全面提升旅游可进入性和通达条件,确保旅游出口通道的内畅外联。建议通过道路、城镇、乡村、景区、度假区的梳理与串联,构建全域空间网络新结构,使旅游资源的生态价值与人文价值在全域旅游得到释放。公共交通服务方面,要优化升级交通网络,升级公共交通专线和旅游专线,做好市区、景区接驳交通,缩短公交等待时间,加密车辆运力,为游客往返市区、景区、酒店、机场、车站提供最大范围的便利。同时也鼓励共享经济的普及化和游客自驾游,为打造高效、人性化的出行提供便利。

3.3 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旅游特色和品牌产品

3.3.1 打造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和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新业态

鄂尔多斯成规模(5A/4A)的旅游景区有成吉思汗陵等30 余处,形成了 5A 景区为龙头,4A 景区为主体,其他景区(点) 为补充的旅游产品层级,现有旅游产品围绕鄂尔多斯沙漠、草原、水域等资源,开发了自然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类型的旅游产品,产品体系逐步完善。但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资源品质未得到最大化释放,缺乏真正有看点和卖点的产品,旅游产品开发尚属于初级阶段,产品供给还处于观光经济、景区经济、门票经济阶段,未形成适应现代旅游需求的健全产品体系。未来需进一步挖掘优化,用一流的资源打造超一流的产品。建议增加对草原旅游文化的深度挖掘,突出蒙古特色和风情的旅游产品,如蒙古歌舞、蒙古马文化、蒙古餐饮等特色元素,形成草原风景观光、乡村休闲度假、冰雪刺激探险、历史文化体验等旅游特色品牌。成吉思汗陵作为供奉成吉思汗八白宫的神圣之地,具有独特的民间歌舞、宫廷礼仪、风土人情及民俗文化,但这些文化元素的展示却缺乏集中且大众化的平台。

3.3.2 大力加强乡村旅游、冬季旅游和体验式旅游产品的开发

鄂尔多斯旅游产品雷同化较高,面临着产品同质化市场竞争激烈,内耗严重,旅游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牌旅游产品较少,未能形成广泛持久的市场影响力,长此以往不利于整个鄂尔多斯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建议加强特色和品牌旅游产品的开发,建立丰富的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产品体系。一是乡村旅游方面,应依托鄂尔多斯优美自然的田园风光和完备的乡村旅游设施条件,按照“一村一品牌、一户一特色”的原则,通过 PPP 等多种筹资渠道,进行乡村旅游的整体开发,按照村落式乡村旅游集群、庭院式休闲度假、园林式特色农业产业、古街式民俗观光等新型发展模式,打造一批田园旅游综合体。与此同时采用“项目带动”“景区带动”“旅行社带动”“酒店带动”和“企业带动”五种模式,带动农牧民直接或间接就业,实现农副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就地销售、使更多的人能够吃上“旅游饭”,不仅提升了旅游特色,也可实现旅游富民。二是冬季旅游方面,着力开发一批有看点和卖点的旅游项目,依托蒙古源流景区,将冬季旅游同蒙古族冬季圣火祭祀、蒙古族过年等历史传统元素和民族特色文化结合起来,注重增强游客体验价值,抓住游客的兴奋点和兴趣点,在特定时间段内,设计推出一批参与性、体验性强的产品,使游客能够在寒冷的冬季感受到最原始、最正宗的蒙古族风情。三是体验式旅游方面,应依托乡村旅游的硬件设施,将其开发为可供休闲度假的短期公寓,并利用“蚂蚁短租”、“美团”等平台向游客开放,既能为游客提供便捷舒适的现代化家庭服务,又能增加农牧民的旅游收入,同时,居住在休闲度假短期公寓的游客可在农牧民家里体验做酸奶、熬奶茶等特色产品的制作,充分体验蒙古族的日常生活和民族风情。

4 结 语

全域旅游与旅游扶贫的耦合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今天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应当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筹措金融支持,提升产业结构,从而实现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提高贫困地区造血式扶贫的能力。

猜你喜欢

全域景区旅游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旅游如何从景点走向全域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