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社科院智库建设的形势和问题及天津社科院的思路和举措
——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靳方华访谈录
2020-03-01
●本刊记者 李 雪
编者按: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对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做出重大战略部署。2015年1月,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同年5月17日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2016年12月中央出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地方社科院、党校行政需要着力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有条件的要为中央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地方社科院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发挥智库功能,当好地方党委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努力为地方党委政府乃至中央部门科学决策服务,为地方及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2019年9月召开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新时代智库建设论坛暨第22届全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上,天津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靳方华的发言,深入分析了地方社科院智库建设面临的形势与问题,探讨了天津社科院加强智库建设的思路和举措。本刊将靳书记的发言以访谈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记者:靳书记,您好!请您谈谈地方社科院的功能定位和职责使命。
靳方华:好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地方社科院、党校行政需要着力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有条件的要为中央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中央文件精神,我们地方社科院的使命就是要发挥智库功能,当好地方党委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努力为地方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有条件的地方社科院要积极为国家的政策制定、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功能。
具体说来,地方社科院的工作职能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指导思想的宣传研究,集阐释研究和传播宣传为一体,做马克思主义坚强理论阵地;二是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集学理研究和学科建设为一体,做哲学社会科学高品理论殿堂;三是指导思想和基础理论的应用研究,集理论思考和实践发展于一体,做地方党委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打造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水平智库。这三个方面工作职能是“三位一体”、有机融合的,共同体现了地方社科院的职责定位。智库建设在这三个方面职责中,既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又同时融合其他两个方面职责,是推进地方社科院发展、履行地方社科院职能的重要抓手。
记者:可以看出,智库建设是地方社科院发展的重中之重,请您谈谈,地方社科院智库建设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靳方华:好的。首先,我来谈谈地方社科院智库建设面临的形势。
2015年11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要建设一批“国家亟须、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这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的一项重要而有力的战略举措。自《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启动实施以来,首批入选25家。2017年9月又遴选了13家智库进入国家高端智库重点培育智库名单。
国家高端智库的发展状况,体现了我国智库建设的总体形势,也是我们地方社科院应该掌握、必须面对的大趋势。从当前我国智库建设的发展趋势看,呈现以下几个新趋势:
一是科研机构逐渐向高端智库调整转型与整合提升。从社科院系统看,各地积极抢占智库高地,通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新型智库建设工程等各类形式推动传统科研机构向新型智库转型。与此同时,企业类和社会类智库也大量涌现,智库各路大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数量和类别呈现爆发性增长。
二是对智库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社科院智库建设的资源缺口不断扩大。在推进智库建设进程中,一些高校和企业、社会智库利用资金和资源优势,加快出台各种优惠政策,给予智库人才优厚的待遇和配套专项研究支持,吸引各类高端智库人才。社科院智库的发展面临极大的挑战和资源缺口。
三是地方政府对智库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出现分化。以山东、上海、四川为代表的部分地区,对智库建设的重视程度高、行动早、见效快,智库建设的进展顺利。也有不少地区仍停留在文件和精神层面,没有系统的配套计划和发展规划。地区之间智库建设的不平衡问题明显。
四是社科院智库在影响区域发展治理与地方重大战略决策方面的功能作用不断凸显。随着党委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进程的推进,各项政府决策、规划设计、舆情引导、社会服务等对智库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社会科学院这2家目前入围国家高端智库建设方针的情况看,无论从人员规模、研究力量还是从其对国家及区域决策的影响力来看,很好地贴近服务对象,贴合党委与政府决策。这些智库长期承担政府的决策咨询研究、参与相关政策规划方案的草拟等,对国家而言其智库研究公信力较高,政府对其依赖度较大,凸显决策制定参与力和影响力。
其次,我来谈谈地方社科院加强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与自身功能定位相比,当前地方社科院在加强智库建设方面还存在某些不适应的问题。以我院为例,在加强智库建设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与加强智库建设的目标不匹配。从科研人员数量看,我院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各研究部门人员数量规模差异较大。从年龄结构上看,各研究部门科研人员年龄结构差异较大,现有各研究所内部人才层次、年龄结构不合理,不利于筑牢新型智库建设的人才队伍。整体上看,我院40岁以上科研人员占比较高,30岁以下研究人员较少。从职称构成比例来看,各研究部门副高级职称人数所占比例最高,正高与中级职称比例在各研究中心分布并不平衡。从高层次人才看,我院具有国家级人才称号的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国务院特贴、国家万人计划和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数量严重不足,且集中在退休和即将退休的人群中,中青年拔尖人才严重匮乏。由于职称制度的固化、科研经费使用制度的僵化和上升通道匮乏,影响了青年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二是现有机构设置和学科设置不能适应国家高端智库建设需要。地方社科院科研和行政机构设置大部分经年久远,存在科研方向不明确、运行不顺畅、机构名称与时代脱节等问题。研究所之间独立封闭、自成体系,不利于团队攻关和集团作战。传统的层级制科研架构与现代信息和决策的快捷反馈之间的矛盾凸显,科研协同不够、机构运行不灵敏的问题愈发突出,机构设置与新型智库要求的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服务社会等职能越来越不匹配。与此同时,机构编制的硬约束对机构调整形成强制约,腾挪的空间非常有限。从学科设置看,很多学科已经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求有较大差距,学科不能体现特而优、特而精,科研人员对学科调整有抵触情绪,习惯于自弹自唱,不知道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对未来学科如何调整、如何持续,普遍缺乏战略思维和前沿意识,等靠要的思想和情绪弥漫。
三是投入和激励不足导致创新活力与发展动力不足。公益1类事业单位的定位虽然保证了财政资金对生存需求的基本投入,但对发展需求的投入缺口仍然很大,发展的动能远远不足。而且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双刃剑效应开始凸显,绩效和收入分配调整的空间很小。工资津贴受刚性限制弹性不足、职称制度的固化、职数硬约束、科研经费使用制度的僵化和上升通道匮乏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造成创新的活力和发展动能的不足。
四是智库建设的平台和功能发挥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为适应新型智库建设需要,我院相继成立了各类研究中心等智库平台。但作为智库平台的研究中心在定位、组织架构、功能目标等方面还不清晰,有的研究中心虚泛化,有的研究中心和研究所同质化。权责不清晰、奖惩不对等导致研究中心运行效果不佳。大部分研究中心由于缺乏具体运行人员而成为空壳,研究中心的项目选题缺乏谋划,科研管理松散。对于智库平台发展如何定位,如何实现高效、便捷、直通,如何培育智库品牌,如何开发智库产品体系,如何拓展智库成果转化和上报渠道,如何强化对外交流合作等,这些问题都没有很好的负责组织和运营。
五是智库交流的深度、广度欠缺、国际化程度严重不足。第一是对外交流的意识不足,习惯于被动接受其他部门的邀请和协同合作,缺乏“以我为中心”“主动出击”的交流理念。第二是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包括信息发布、传播、接受、反馈。第三是人才交流没有形成常态化机制,交流的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和交叉性。第四是智库产出成果交流不频繁、形式单调,降低了成果应有的经济、社会、与舆论价值。第五是交流活动数量少、形式单一,创新性严重不足,从区域方向看,过分集中于邻近区域的同行业间(社科院),忽视包括国内和国外的远距离地区的相似或相近行业(高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交流沟通。与国外智库机构和科研院所的沟通渠道少,国际交往程度低,交流频次和水平亟待提升。
六是研究所与研究中心、行政与科研发展缺少协调和合作,职能部门服务效能不足。智库建设是项系统工程,缺少不了科研与行政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互相支持与配合。现实情况是研究所和研究中心之间“两层皮”。研究所的学科调整步伐缓慢,研究中心则缺乏科研人员的全力支撑,缺乏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智库成果,两者在人才培养、力量整合、对外交流等许多方面不能挖掘现有潜能,不能体现研究特色及学科优势。行政与科研部门之间受限于规章制度,在人才引进、经费管理上缺乏沟通。在科研选题、智库成果报送等方面,信息互动交流不充分。职能部门服务效能不足,一些职能部门分工交叉、权责不清,服务覆盖有缺口,与上级部门衔接不紧密。智库协调、网络化、信息化服务等方面不能提供足够支撑。创新服务能力不高,在思维方式、服务效率、沟通联系、吃透政策等方面拘泥于遵章守纪,缺乏创新思维和引导行动。
记者:请您谈谈贵院加强智库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靳方华:好的。我院加强智库建设的思路举措,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准确把握地方社科院智库建设的职责定位和形势,打造天津市“独角兽”型智库。深刻认识推进智库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把握新型智库建设的“时”与“势”、“高”与“远”、“特”与“新”,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推进智库建设。站位全局、谋划长远、规划超前,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天津特色、高点定位”的理念,部署推进我院智库建设工作。强化推进智库产品和品牌意识与品牌建设工程,提高思想宣传的组织水平和工作水平。集全院之力、引全市之智,打造“独角兽”型智库,发挥标杆引领作用,推动我院智库建设扎实前行。
第二,深入推进“五实”行动,开启智库供需对接“旋转门”。立足建设高素质的服务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直属部队”,积极打造天津市智库的领头雁,加强同各级政府部门和基层单位的联系,在智库研究基地、调研基地、交流合作等方面加强联系,创新合作方式,扩大合作领域。深化、细化“五实”行动方案,以专职科研人员为重点,按照统筹安排、全员覆盖、学用结合、分类实施的原则:走向实研前沿,走进实际基层,走上实操岗位,走近实干先进,走出实战作风。建立健全以问题为导向的联合调研及人员交流方式,推动我院智库中心与党政机关之间人才有序流动,促进与每个决策部门形成相对固定畅通的对接机制,让智库供需“旋转门”转起来。
第三,加快建立和完善我院智库建设的组织架构与体制机制。一是设立天津社科院智库工作办公室,统筹我院国家智库建设规划、智库平台的领导和协调、智库成果的转化与推广等系统性工作。二是打通科研部门与管理部门之间人才流通使用的通道,确保高素质人才愿意到管理队伍中任职工作。三是加大智库人才的培养选拔力度,打通高素质领军型智库人才的快速晋升通道,鼓励智库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薪酬制度,加大绩效激励力度。
第四,对标对表国家和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学科建设方向和智库服务方向。根据国家和天津市委市政府需求,深入调整学科建设方向和智库建设方向。学科建设方向按照“少而精、优而特”的原则进行调整,对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关注的社情民意分析调查、高质量发展、先进智能制造、运河文化研究、精神文明建设等,在学科建设、智库服务方向上充分予以考虑。在我们“有没有”和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要不要”之间找到结合点、着力处,确立强化一批、转型一批、培育一批学科专业建设的重点,稳定高质量成果数量。
第五,着力培育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智库品牌。围绕“学科品牌”“平台品牌”“会议品牌”“期刊品牌”“咨政品牌”等精心培育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积极加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市舆情研究中心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峰论坛、智能社会高峰论坛、东北亚命运共同体论坛、小穿论坛等会议为基础,扩大影响力和办会层次,建设一批高水平学术会议品牌。以《天津社会科学》《道德与文明》为龙头,扩大期刊方针,强化期刊影响力和知名度。以《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论点建议》为平台,提高咨政建言的水平和质量,推动建设高水平的咨政研究品牌。
记者:加强智库建设是地方社科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社科院在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上,作出了非常多的探索与实践,成果颇丰,效果显著,可以说,地方社科院智库决策咨询作用日益凸显,体制机制日益完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是迎来了新型智库、高端智库、特色智库飞速发展的春天。有机遇,就有挑战,冲破制度的藩篱,解放人才的交流,培育优秀的智库品牌,已经成为天津社科院,以及更多地方社科院需要下大力度,多花心思去解决的问题,这些也是智库发展的关键点突破口。相信通过天津社科院的努力实践,一定能够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发挥好智库“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为天津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