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森林资源特点及经营对策
2020-03-01张亚东
张亚东
(凌源市城关街道办事处林业服务站,辽宁 凌源 122500)
辽宁省处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东西两侧为低山丘陵区,中部为辽河中下游平原,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处于长白、华北及内蒙古植物区系交织地带,森林资源丰富。辽宁省的森林资源主要以生态公益林为主,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辽宁省2011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分析辽宁省森林资源的分布与组成特点,为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提供依据,促进林业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1 辽宁省森林资源分布特点
按照生态建设要求,全省划分为三个林业生态建设区,分别为辽东、辽中南以及辽西北地区。根据森林资源调查成果,全省有林地面积为569.42万hm2,森林蓄积量为27475.50万m3。其中,辽东地区的森林资源比较丰富,有林地面积为349.52万hm2,占全省森林面积的61.38%,森林蓄积量为20443.62万m3,占全省森林蓄积量的74.41%。其次为辽西北地区,有林地面积为156.23万hm2,占比为27.44%,森林蓄积量5046.62万m3,占比18.37%。辽中南地区的有林地面积最少,为63.67万hm2,占比11.18%,森林蓄积量为1985.26万m3,占比为7.22%。
2 辽宁省森林资源的组成特点
2.1 起源结构
1)根据森林资源的起源方式不同,划分为天然林及人工林。全省有林地面积为569.42万hm2,森林蓄积量为27475.50万m3。其中:天然林面积266.48万hm2,占全省森林总面积的46.80%,森林蓄积量12962.51万m3,占全省森林蓄积量的47.18%。在天然林的林分结构中,乔木林面积和灌木林面积基本平衡。
2)人工林的种植面积为302.94万hm2,占全省森林总面积的53.20%,森林蓄积量14512.99万m3,占全省森林蓄积量的52.82%。人工林的林分结构中,乔木林面积明显大于灌木林面积,主要是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初期建设中,存在重乔轻灌的思想,导致人工灌木林的比例较小。
2.2 林种结构
根据《森林法》规定,将有林地林种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以及特用林五类。在辽宁省林种结构中,防护林的占比最大,面积285.61万hm2,占全省森林面积的50.16%,蓄积量14982.28万m3,占全省森林蓄积量的54.53%。主要原因是辽宁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是以生态环境改善为主,因此,营造的林种主要以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的防护林为主[1]。其次是用材林150.32万hm2,占比为26.40%,蓄积量11167.36万m3,占比为40.65%。经济林99.14万hm2,占比17.41%。薪炭林21.82万hm2,占比为3.83%,蓄积量333.40万m3,占比为1.21%。特用林12.53万hm2,占比2.20%,蓄积量992.46万m3,占比3.61%。
2.3 龄组结构
森林资源的生长过程按照林木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以及过熟林。在辽宁省森林资源中,中、幼龄林的林分面积比较大,占森林面积的66.67%,为379.64万hm2,森林蓄积量15334.25万m3,占林分总蓄积量的55.81%。近、成熟林面积152.36万hm2,占森林面积的26.76%,蓄积量11027.26万m3,占总蓄积量的40.13%。过熟林面积37.42万hm2,占森林总面积的6.57%,蓄积量1113.99万m3,占总蓄积量的4.06%。
2.4 树种结构
全省的树种按照生物学以及生态学特性,划分为23个树种组。其中,占比最大的主要树种按照面积排序依次是柞树、油松、落叶松、杨树、刺槐,这5个树种的总种植面积为429.12万hm2,占全省林分总面积的75.36%。按照森林蓄积量排序是柞树、落叶松、油松、杨树、刺槐,这5个树种的森林蓄积量为24632.14万m3,占全省林分蓄积量的89.65%。
3 辽宁省森林资源存在的问题
3.1 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衡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辽宁省森林资源总量有所增加,结构趋于合理化发展,但是森林资源与国民经济发展、生态建设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而且资源分布不平衡,呈现辽东森林资源多,辽中南森林资源少的特点。森林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导致各区域林业产业发展不均衡,不利于构建完善的林业产业发展体系。
3.2 林分结构不合理
中、幼龄林面积大,近熟林以及成熟林面积小,短期内可以开发利用的森林资源不足,不适应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人工林纯林比例大。在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带动下,辽宁省多年来营造了大面积的人工林,为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人工林纯林面积比较大,混交林面积比较小。单一树种结构导致森林病虫害发生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很难发挥人工林的多功能效益。
3.3 林分质量不高
森林质量衡量标准一般是通过森林单位面积生长量、蓄积量和林分平均胸径等指标来反映的。辽宁省林分年均生长量为1.73m3/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1m3/hm2,林分平均蓄积量为59.62m3/hm2,与全国平均水平89.79m3/hm2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林分的平均胸径10.3cm,与全国14.6cm的平均水平相比,还低4.3cm[2]。
4 辽宁省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对策
4.1 实施林地质量评价定级制度
根据林地的经营条件以及属性,结合辽宁省森林资源特点,对省内的林地进行质量等级划分。划分标准参照原国家林业局关于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按照生态资源的现有状况将全省的林地划分为“一级区”和“二级区”,对不同的林地资源进行立卡登记,分级管理。经营的依据要以自然资源特点为基础,结合国家和辽宁省重点的生态工程建设目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区施策,科学的进行不同等级的森林资源经营,确保每个等级的森林资源都有独特的森林效益。坚持区域发展与林业规划相结合,重点突出,稳步推进森林资源经营与经济协同发展,明确不同等级森林资源的经营目标,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最大限度发挥林地的潜力。
4.2 实施森林质量工程
根据划分的林地标准,实施不同的森林质量工程。首先,优化森林资源结构,通过提高森林生态功能来提高林业的生态效益。加大优质用材林基地建设,不断提高林地的生产力。其次,对于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地区要进行科学的造林,加强中幼龄林的抚育力度。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需要提高森林系统的防护功能,因此,要加强混交林以及异龄林的营造,丰富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辽东地区的森林资源比较丰富,生态区位比较重要,可以加大大径级林木以及生长周期比较长的林木的培育。辽中南地区的水热资源比较丰富,地势平坦,是辽宁省主要的水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要加大农田防护林的建设。应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培育速生丰产林,通过规模化发展,为生产建设提供木材以及林副产品,缓解由于天然林禁伐后带来的木材供需矛盾[3]。
4.3 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修复
加强重点区域退化林地的修复,尤其要加强辽西北地区生态修复、辽东地区林业资源保护以及辽中南沙化土地治理力度。辽西北地区要加强现有林地植被保护,对退化的林地进行科学修复改造,选择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通过营造异龄林、复层林、混交林等来构建乔、灌、草结合的一体化防护体系,提高森林防护功能。辽东山区要加强丰产林基地建设,发挥市场导向作用,根据传统林业产业发展加大落叶松以及杨树丰产用材林的建设,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对于沙化程度比较严重的辽中南地区,要在巩固现有治沙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治沙力度。对于流动沙丘,要结合工程围栏措施先固定沙丘,再通过营造樟子松、沙棘、侧柏等固沙乔灌木树种进行治理。对于固定沙地主要通过乔、灌、草相结合的模式,开展防风固沙林营造。
4.4 增加后备森林资源
要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开发,除了要加强对现有森林资源科学经营以外,还要通过科学造林来增加森林资源。结合各地的森林资源特点以及林业产业发展特点,通过重点工程带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科学造林。要在提高防护林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上,同步开展经济林工程建设,在立地条件差的区域选择兼具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树种,如沙棘、山杏以及板栗等,不仅可以提高森林的防护功能,还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4]。可以通过实施大规模的造林绿化工程、实施封山育林、加强疏林地补植改造、青山工程等来不断的提高森林面积,增加后备森林资源,为森林资源的科学经营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