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区红树林建设规划与工程技术措施
2020-03-01梁惠珊
梁惠珊
(广东省岭南综合勘察设计院,广东 广州 510000)
宝安区红树林建设范围涵盖深圳市西部、珠江入海口伶仃洋东部、宝安中心区双界河河口南部与茅洲河河口北部,是“两纵三横”建设规划中西部活力海岸带与深圳滨海公共岸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沿海红树林生态防护林带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构建生态保护示范窗口,更好地巩固深圳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果。
1 宝安区红树林建设规划思路与建设内容分析
1.1 规划思路
通过针对宝安区现有红树林湿地资源与宜林滩涂环境进行调查分析,拟在规划期内采用人工造林措施建设面积为473.87hm2的红树林,补植套种红树林面积57.41hm2,并建设海上田园、西湾红树林湿地公园、前海湾红树林湿地公园、茅洲河河口红树林湿地公园等红树林主题公园,计划将于2025年在宝安区内形成组成合理、结构优化、景观优美、功能稳定的红树林生物群落,构建沿海红树林生态屏障。在具体建设思路设计上,主要结合宝安区西部沿海岸线规划情况与现有红树林地、海岸滩涂资源,以建设特色滨海公共岸线作为规划目标,构建“一带、三区、多点”的红树林安全格局。其中“一带”是指广深沿江高速海岸线红树林防护带,“三区”包含空港新城红树林恢复区、西湾红树林景观提升区与宝安中心大铲湾红树林景观建设区,“多点”则涵盖四大红树林主题公园、双界河河口、机场外排洪渠等建设节点。
1.2 建设内容
1.2.1 红树林保护工程
1)建设四大红树林主题湿地公园,其中海上田园建设内容包含修缮现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红树林观赏栈道,丰富现有生态文明展览栏、普及红树林生态文化;西湾红树林湿地公园集中在园建工程方面,未来将逐步完善公园内部的景观区、观鸟屋等基础设施,丰富红树林文化宣传教育设施;前海湾红树林湿地公园主要针对园内基础设施进行建设,计划修建架高的木栈道系统、完善各项解说设施,以此满足游客参观游览需求;茅洲河河口红树林湿地公园建设木质观赏平台、红树林监测站等配套基础设施,满足公园后续运营需求。
2)以四大红树林主题湿地公园为核心建设自然学校,完善教室基础设施、组建志愿者团队,向市民普及生态文明知识。
3)完善红树林管护工作,包括建立红树林保护小区、落实责任制与考核机制,完善各级河长制,并探索红树林保护管理与效益补偿制度。
4)大力宣传湿地文化,包括组织开展环保活动日教育活动、建立志愿者服务体系、完善宝安红树林生态标识系统建设等。
1.2.2 红树林恢复工程
受人类活动影响,近年来深圳市部分天然红树林已逐步萎缩、生态系统退化严重,需科学采取人工调控手段帮助红树林湿地恢复其生态功能、提升红树群落结构的复杂性[1]。一方面,采用人工造林技术措施建设沿江高速红树林防护带、西湾红树林湿地公园、机场外排洪渠区域。另一方面,针对四大红树林主题湿地公园、福永收费站南侧河道、机场外排洪渠北岸、双界河河口等区域,宜选取适宜红树林树种开展补植套种工程,系统优化红树林结构群落。
2 工程技术措施探讨
2.1 造林树种选择
红树林适合生长于潮间带,依据不同立地类型与潮间带位置可划分出前缘浪击区、内湾区、河流区,其中前缘浪击区适宜选取白骨壤、秋茄、红海榄等树种类型,内湾区宜选择桐花树等外来树种种植,木榄、秋茄等树种则在河流区生长最为繁茂。同时,可依据不同海岸带的地貌与小地形进行潮间带的划分,例如低潮带适合生长白骨壤、桐花树等树种,中潮带适宜种植红海榄、木榄、尖瓣海莲等树种,高潮带适宜种植木榄、海漆类红树植物与海芒果、银叶树等半红树植物。
2.2 红树林种植恢复技术
2.2.1 生境与生物恢复技术
由于潮间带为红树林的适宜生长环境,因此需基于红树植物生物学要求进行就地开沟起垄,将滩面进行加高处理,并预留闸门附近的水道,保障潮水自由进退。考虑到部分鱼塘的水体盐度较高,可选取速生、耐盐的拉关木等红树林乔木树种作为造林树种,基于广东省《红树林造林技术规程》(DB44/T 284-2005)选用营养袋苗,确保苗木经由耐盐锻炼后出圃,并且将造林时间设置在每年3-8月期间,将林带外围的株行距设为1m×1m,在种植前选用呋喃丹药液向苗木进行喷洒,待2-3a后即可实现红树林郁闭、起到生态防护功能。
2.2.2 潮间带红树林种植恢复技术
通常海水pH值、土壤盐度、滩涂种植面积等因素均会影响到红树林生长质量与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对此需结合潮间带红树群落演替规律,选用速生先锋树种种植在潮间带的内带处,借此提升红树植物的成活率;选取乡土树种种植在中带处,便于营造红树林生态系统;采用半红树品种种植在外带处,用于发挥景观欣赏价值[2]。同时,应结合场地条件特征进行生态修复技术的利用,在河道建设上最大限度保留原有驳岸,经由改造处理后营造内湖或生态岛,围绕现已破坏岸线范围内构建湿地系统,确保实现种植恢复目标。
2.2.3 营造多种鸟类栖息地
为营造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需综合考量水深、植被、地形、人为干扰等因素,为常见鸟类规划适宜的栖息环境。以大白鹭为代表的涉禽类鹭科鸟类为例,在水体条件设置上,应确保湿地范围内的水质洁净、浅水区比例较高,沉水、挺水植物覆盖率处于40%~60%范围内,浅水区鱼类丰富、非淤泥基底,且繁殖地周边水深高于80cm;在植被条件设计上,应保障岛屿范围内高于1m的植被覆盖率达60%以内,陆地植物高于7m,水域植物高于4m,筑巢地与水体距离不超过250m;在人为干扰因素方面,应保障筑巢地、园路与居民区距离至少为500m,在鸟类取食期间与5-7月繁殖期无人为因素干扰。
2.3 造林后维护与管理技术措施
在造林后一段时间内需采取1-2a或3-5a的封滩保育措施,严禁人员、船只进入以及从事各项捕捞活动,定期组织专人观察红树幼苗与植物生长情况,清理造林地范围内的垃圾、海藻等杂物,并将倒伏幼苗扶正,利用海泥填平坑洞,针对生长不良幼苗进行再次深植处理。同时,针对缺损的红树幼苗或成活率低于70%的幼树进行适当补植,例如无瓣海桑的初植密度应为9株/m2、秋茄为24株/m2、木榄为36株/m2,并结合幼苗生长情况适当扩宽种植带、增加种植数量,保障苗木出圃时根系粗壮、种植时插植深牢,提高苗木的抗倒伏性与成活率,更好地提升红树林种植质量。此外,还需密切关注对红树林生长存在威胁的生物,包含螃蟹、藤壶等,采用涂抹药剂或人工清除方法防止对红树林幼树、幼苗造成伤害,并严格限制过度下海捕捞作业行为的发生,保障为鸟类提供充足生存空间与食物来源,防范鸟类啄食红树林幼树叶片。
3 结语
红树林建设规划与保护工作对于深圳市宝安区生态建设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对此还需密切结合宝安区现有红树林资源分布情况与滨海城市建设目标,综合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红树林种植恢复技术、生态景观型护岸设计方法等工程技术措施,完成对该片区红树林湿地资源的恢复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