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环境下网络支付对消费市场的影响分析
2020-03-01
(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吉林长春 130051)
网络支付业务主要包括银行机构的网上支付业务、移动支付业务和支付机构的互联网支付业务、移动支付业务等。随着支付产业整体服务能力和运作效率的提升,居民的日常消费依托网络支付占比明显提高,特别是2020年的新冠疫情时期,网络支付集中突出了服务全时化、自动化、平台化带来的优势,借此契机带动了消费市场相关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高潮,并促使支付产业扩展步入新阶段。
一、网络支付支持消费市场的内在机理
(一)满足市场“非接触式”消费服务需求
银行营业网点和现金都是接触式的支付服务方式,网络支付满足了疫情期间社会各领域对“非接触式”金融服务的特殊需求。首先是促进消费市场整体创新能力提升,人工智能、物联网和移动支付等技术推动无接触零售业快速发展,例如阿里无人超市迅速登录火神山医院,通过人工智能和扫码行为相结合,依靠终端对数据的吸收完成自主选购的交易过程;看直播带货成为网购新时尚,淘宝、京东等在线订单激增,使得电商平台商户融资需求大增。其次各支付机构特别是互联网金融机构迅速通过门户网站、手机APP、小程序等服务渠道,借助智能终端、条码、TEE(可信执行环境)等技术为客户提供网络支付,显著降低了人员聚集风险和接触风险。
(二)培育新型消费市场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疫情改变了市场格局和商业模式,确恰巧符合了网络支付培养的居民消费生活习惯,通过细分市场和个性化服务大幅度提高与商户的粘性,以渗透新的消费场景为契机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消费模式发展,让居民足部出户办理金融业务及基础生活服务。首先在公共事业缴费、网购、汇款等日常小额消费市场中提高了资金支付过程的便捷性和适应性,结合区域发展布局打造消费中心,也在餐饮、超市、零售、交通等领域满足了居民需求。其次配合地方政府消费激励政策,开展消费优惠券、激励补贴等电子化发放和使用,发挥网络支付载体优势从而优化消费体验,采取“线上投放,线下消费”的方式有针对性选择活动主体,促进消费回补与消费活力。
(三)保障及时高效的支付服务和全面的数据库支撑
第一,疫情突发期间在大小额支付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等支付基础设施的坚实保障下,网络支付为捐赠援助、生活缴费、线上购物等方面提供了及时高效的金融服务保障,确保网络支付业务安全、连续、便捷。第二,基于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积累的大量网络支付消费用户,利用门户网站和小程序在线渠道建设覆盖范围、用户规模、使用频率等方面的有利条件,迅速扩大了消费市场信息服务可能性,并合理利用消费领域交易统计分析机制,充分发挥了对重点消费领域支付信息的监测和大数据分析能力,对居民的消费倾向、消费劵的使用方向等信息进行分析,探索提供产业链数据增值服务,对消费市场的资源调配、资金流向、复工复产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数据支持。
(四)有效修复企业供应链与生产线为消费市场增质增效
一方面疫情期间网络支付行业各主体及时采取措施助力消费市场复苏,降低消费市场资金流动成本。人民银行对支付机构暂免计提行业保障基金,支付清算机构根据商户类别、经营状况采取优惠收取服务手续费和支付终端费用,银联云闪付、支付宝等支付主体更是为抗疫相关行业提供“零手续费”优惠,同时加快单位结算、小微企业线上支付功能,便捷企业对公结算。另一方面以交易数据为依托代替应收账款成为信用审核数据,扩宽供应链金融边界。疫情发生之初,约七成的小微市场主体无法无法正常运营,网络支付催生了线上教育、新零售、线上办公等轻资产行业,使得平台商户融资需求大增。同时,网络支付促使电商物流节点与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网络统筹布局融合发展,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疫情期间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商贸物流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等建设大幅度缓解了居民生活问题。
二、网络支付引导消费市场的趋势选择
(一)长尾客户进一步占领消费市场,或将打破传统金融的“二八定律”
网络支付适应了消费者从价格敏感型向体验式、个性化的转变,而这部分消费市场多属于用户力量小但利润空间大的市场,即促使资金要素自由流动形成长尾效应作用于消费市场活动。小微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商品,新零售把超市的零售逻辑和餐饮业服务逻辑重组,发挥网络支付吸引客户沉淀的功能优势,推进休闲消费体质升级。目前网络支付工具在消费市场特别是零售市场成绩显著,并逐渐形成基于社会和历史惯例被广泛认可的交易媒介,进一步培养疫情爆发后回偿性消费,顺应了企业加快复市提高营业额的客观需求,聚焦商品零售增长,进一步扩大了支付工具在经济中溢出效应。
(二)网络支付交易参与消费市场程度上升,扫码支付的助推效应最为显著
截止2019年,我国通过网络支付购物、定取外卖用户规模分别为6.39亿、4.21亿,网络娱乐产品用户规模超过4.3亿,这表明我国通过网络支付挖掘的新型消费市场具有一定规模。2019年第四季度至2020年第一季度疫情之初,网络支付交易数据与消费市场零售总额数据间具有紧密的互动性,其中扫码支付交易额在区间内与消费市场走势呈现高度同步性。另外银行卡在大中型场景的集中收银平台扩展较为顺利,但因为收单手续费、POS的押金成本、耗材支出等原因在中小商户中渗透率不高。而第三方端的扫码支付工具的“主扫模式”大幅度减少了相关支出,入网低门槛满足了部分小微商户的需求。国内互联网业务很大程度向移动端迁移,阿里、腾讯主要业务移动迁移率超过90%,带动支付宝、财付通的支付业务在移动端占比的显著提高。
(三)网络支付释放了居民的潜在消费和增量消费
网络支付的杠杆效应并不是居民基本补偿性的刚性消费,而是更多的撬动居民额外消费。居民在某个时点获得收入,并在一段时间内逐渐产生消费支出,排除居民不能改变的非流动资产购买决策,网络支付通过提高居民流动性资产消费降低用于购买非流动性资产产生的强烈储蓄动机,使短期和中期收入流入消费市场。在消费市场紧缩期,消费者对消费收入及支出具有剧烈反应,消费市场主要依赖的多人共同选择控制预期的生产及投资,多人筛选机制产生群体性储蓄的羊群效应,进而引发了消费市场资金的流动,所以当受到资产数量和流动性的限制,居民将做出最优消费选择时具有不同的消费行为,网络支付方式会降低居民权衡现有流动性资产的收益率和流动性,产生忽视持久性收入冲击与暂时性收入冲击的边际消费倾向,进而激发消费潜力。
(四)网络支付影响周期渐现雏形且对消费市场的影响呈中短期特性
可利用网络支付大规模实施弥补性消费政策,代替“大水漫灌”的强刺激策略,一定比例扩张网络支付使用率占领消费市场份额,达到短期时间内刺激经济并在后续季度中弥补前期经济损失。原有路线的经济政策工具易形成高杠杆效果且不一定能准确用于消费市场,更好的消费刺激效果需要更精准的消费刺激政策,网络支付对消费市场影响呈中短期的特性一方面优化了消费刺激政策,增加总消费对暂时性收入冲击的边际消费倾向,缩短了消费支出周期。另一方面使央行经济政策在可控范围,即使网络支付政策对消费市场出现负溢出效应也将在中短期消化,不影响消费市场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三、利用网络支付扩容消费市场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网络支付基础设施建设辅助消费市场输出
各从业机构应进一步优化网络支付服务业务流程和运作模式,通过网络支付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要素流动—溢出效应—创新提升—消费市场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加强网络支付渠道布局。一是积极扩展居民消费场景网络化数字化进程,依托应用程序接口、软件开发工具包嵌入线上消费市场和新型消费市场等各类消费场景,各银行金融机构及非银行支付机构扩展增值服务,搭建场景实现全方位获取消费市场信息。二是从业机构积极输出网络支付金融服务和技术能力,除消费市场外发挥好在电子政务、医疗、交通等方面的支持作用,逐步推进网络支付在消费应用场景的全覆盖。
(二)充分发挥对消费市场资金的导向作用和乘数效应
网络支付成为消费市场转型的重要工具,可以通过适度加大对网络支付工具在B端的收单利率调整及在C端优惠力度调控,布局重点领域时可以支付入口排他性条款或有先展示作为先决条件,发展或约束对消费市场中需要重点发展和调整的行业领域,决定消费市场的“流量入口”,利用网络支付工具对消费市场进行资金流动再平衡,以支付产业政策辅助货币政策。首先要满足居民高质量消费需求,根据支付系统数据分析资金流动频率、方向,引领生存消费向发展消费转型。其次利用新型支付工具激发居民消费热情,扩展居民消费存量、升级消费结构符合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市场规律,经济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驱动型发展。
(三)向支付数据群岛转型打破消费市场进入壁垒及转换成本
以此次新冠疫情为契机,支持和引导从业机构主体把握消费市场数字化、网络化的转型趋势。一方面打破因对数据的绝对控制形成进入新消费市场领域的壁垒及转换成本,避免消费市场丧失创新服务的动机和能力,要通过挖掘数据价值进行市场业务创新,趋近于零的边际成本提供多样化、定制化服务,尤其是网络支付数据的开放和共享十分重要。另一方面要从数据监管到数据治理的转变,实现数据的确权、定价与交易,将数据共享权益反馈给消费者,使消费者通过数据红利利益分配机制和网络支付便捷的服务直接或间接享受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