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建企新兴业务探索
——以某省级建工集团为例
2020-03-01■孟序
■ 孟 序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引 言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和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施工作为市场竞争较为充分的行业,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比拼由传统的资质、规模、价格比较越来越发展成为核心技术与服务能力的提升。“十三五”以来,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开始追求转型升级,向新市场要新空间,素有“基建狂魔”之称的中国建筑工程企业纷纷开启寻求新兴业务之路。
1 企业基本情况
某省级建工企业成立于建国初期,经过65年的发展和多轮资产重组,目前已经发展壮大成为一家具备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两项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以及建筑工程、市政专业两项甲级工程设计资质的大型上市建筑企业集团(以下简称“集团”)。集团经营规模长期处于省级国有建企乃至世界建企前列,经营范围遍布全国各省近200座城市及30余个国家或地区。集团在300米以上超高层、城市大型综合体等行业高端市场拥有一批傲人业绩,获得拥有中国建筑行业“奥斯卡”之称的鲁班奖110余个,为国家战略和城市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集团拥有子集团/子公司近30家,员工40000余名,可提供建筑工程全过程管理所需涉及的投资策划、勘察设计、工程总承包、专业施工、设备采购、维护运营等各环节服务。“十三五”以来,集团瞄准“中国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领跑者”的战略定位持续高质量发展。
2 企业现有业务布局和优势
2.1 传统业务较为齐全
集团拥有建筑施工、设计咨询、城市建设投资、房产开发及建材工业等五大业务板块,分别对应多家基层单位,各板块单位组合形成“五大事业群”。其中,建筑施工为核心主业,拥有10余家二级单位,其业务基本实现在超高层、城市综合体、医疗健康、文化体育场馆、居民住宅、市政道路隧道桥梁、公园景区、古建筑与保护性建筑的全领域覆盖;设计咨询主要包括3家独立设计院,覆盖市政、房建和园林专业,专业设计从业人员达到7000余人,除为施工主业引领项目资源外,其独立承接EPC项目的能力也逐年提升;城建投资主要依靠投资基础设施,为集团拉动规模增长、提升经济效益,投资领域正逐步从交通、市政等传统领域延伸到医疗、教育、文体、城市景观等;房产开发业务涵盖高端住宅、办公楼、保障房、商业地产、物业管理等业态,其高端住宅已形成子品牌在3个省市取得了不俗业绩;建材工业主要包括商品混凝土、预制混凝土构件、高端商用空调等产品,其中商品混凝土销量跻身全国前三。
2.2 传统业务间已形成产业协同联动优势
集团精心打造“五大事业群”概念并付之宣传推广,并采取多种措施激励和培育各事业群单位间各显所长、充分互动,形成以建筑施工主业为核心,上下游产业链联动的良性循环。利用城建投资、房产开发拉动项目资源,设计咨询前期引领,主业单位承担施工,工业单位提供保障,为客户提供了一站式服务。如:在某地级市快速化道路改建中,集团投资成立PPP公司帮助当地政府解决融资难题,房产开发单位参与当地竞拍土地,设计咨询单位承担快速路设计,由集团主力团队进行高水准施工,工业单位同步在当地设立混凝土搅拌站保障项目供料,最终如期高质量完成了城市快速路,集团各大业务也成功在当地市场站稳了脚跟,实现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共赢。
3 环境变化呼唤建企转型升级
3.1 企业规模发挥面临严峻竞争压力
集团作为大型省级上市建企,在资源获取、资金实力等方面相较央企建筑集团存在较大差距,后者经过多年扩张,甚至已经能包揽世界最大建企的前五位;兄弟省市日渐体会到拥有“子弟兵”建设队伍的优势,各省市的建工集团也通过资产重组等方式做大规模,一批先进企业实力得到快速提升,他们的崛起同时也让本集团的跨省经营增加了难度;作为充分市场竞争行业,建筑施工行业内历来少不了优秀民企的身影,近年来,一些龙头民企通过收购兼并、活用金融工具等手段迅速拉升规模,也已对集团的市场地位构成了挑战。
3.2 竞争催生新业务新空间
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建筑施工行业的准入门槛随着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变得不断降低;截止2018年底,全国共有627家建企持有了788个特级资质,基于传统承发包模式的建筑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1]。“十三五”以来,国家不断提出 “美丽中国”、“青山绿水”、“蓝天保卫战”等号召,政府和社会对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对建筑企业工业化和装配式建造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大城市在大规模基建浪潮过后逐步进入内涵发展期,城市更新概念的引入,社会对保护城市肌理、延续城市文脉的呼声也愈发强烈[2],这些都给从“钢筋混凝土”要规模的传统建企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4 发挥自身优势,探索新兴业务
4.1 对接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针对性提炼相关业绩
集团通过对自身“十三五”战略规划目标进行中期调整为契机,结合市场与客户对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需求,通过调研和梳理,认为集团在巩固大型项目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在不少合同额较低,但技术含量和社会关注度高的特殊项目上已经具备了打出品牌的条件——如集团承接某大型既有高层酒店建筑更新,在保持总建筑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了降高、深挖和外立面翻新,使市中心老酒店获得了充裕的地下停车位和时尚的空间格局,体现了集团高超的施工管理和技术能力,为客户拥有了独一无二的价值提升;集团下属环境公司与国外老牌专业公司合资成立土壤修复公司,独辟蹊径迈入了城市污染土地整治的“蓝海”;集团通过收购外省某水利水电公司,结合自身建造水厂的丰富经验,一举进入水利水务领域等。
4.2 紧扣自身传统优势,打造市场急需的新兴业务
集团通过战略规划中期调整的形式,明确在原有“五大事业群”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增设出城市更新、水利水务、环境工程、数字化工业化建造、建筑服务业等“五大新兴业务”。其中:城市更新包括既有建筑和基础设施改建、历史保护建筑修缮、旧区改造及保护性开发;水利水务包括给排水基础设施建造、污水处理厂、海绵城市施工、河道疏浚等业务;环境工程包括土壤修复、固废处置、噪音治理、景观提升等;数字化工业化建造包括各类预制装配式施工、3D打印构件、先进装备厂房施工与制造等;建筑服务业包括建筑电商、融资租赁、机电物业及建筑维保等。“五大新业务”与“五大事业群”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集团对外展示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服务的企业品牌。
5 新兴业务为传统建企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业务创新的价值决定于国家和市场需求,以及企业自身的能力。集团致力于打造“广受赞誉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的发展愿景,为下属单位承接“五大新兴业务”项目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和指标要求,通过媒体报道良好业绩向市场推出“五大新兴业务”,让更多潜在客户了解传统建企不仅可以打造高楼大厦,还有能力为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提升全民生活品质。如今,集团的城市更新业务已成功将多座省级保护建筑修旧如旧,将多个老工业园区改造为“网红”新地标,让百年老桥焕发青春继续使用,集团领先的施工工艺使得被更新项目“不停航、不拆迁、不停业”成为可能;水利水务业务由“陆上建厂”向全河道、全流域的整治迈进,陆续承接了省内外多个大型涉水工程,在城市防内涝、海绵城市领域已走在行业前端;环境工程借助国家环境治理多项政策东风,经过修复的污染土地让客户放心建设,各类固废处置项目助力城市“垃圾分类”绿色时尚,全面提升的景观绿化让“建筑可阅读、城市有温度”;数字化工业化建造业务让集团承接的高架桥梁和地下盾构区段精准快速推进,预制装配建筑的设计、制造、施工技术让“中国速度”全力保障“中国制造”;建筑服务业推出物业和维保业务让集团建造的项目获得持续跟踪服务,设计-施工-管养一体化让客户的建筑使用体验感不断提升,相关数字化系统已经在国家级展会维保中发挥重要作用。
结 语
传统建筑企业集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着重发挥自身优势,挖掘业绩资源,对接国家战略,探索打造新兴业务,通过承担企业的大政治、大担当和大责任,实现大型建企的再度腾飞。“五大新兴业务”推出的本质,是让建企由传统“建造能力”向“服务能力”升级,由传统施工企业向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提供商转型,通过不断的业务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推动企业的发展空间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