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路径探讨
2020-03-01和淑兰
□ 文| 和淑兰
传统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需要更多是以管理者的个人经验作为依托,农业经济信息化应用技术使得信息交流更加频繁,同时注重信息共享,对于经济管理的标准化有精准的把控方案,减少了人力物力消耗,提高了农业经济管理效率,体现了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的高效能特点。
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在农业发展方面的成就在世界内享有盛誉,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农业发展质量首屈一指,但是其中的“高精尖”项目还较少,大部分还是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所以说信息化技术应用在我国尚属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可提升空间,包括信息化应用投入较低、信息化建设缺乏规划、农业经济地区对于信息化建设犹豫不决等,这也导致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遇到了瓶颈。在开展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如何进一步提升效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在实践工作中,由于对于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相关工作缺乏有效的创新,特别是在农业信息技术设施建设方面,没有将传统工作内容与现代工作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制约了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发展。作为相关工作人员,要准确找到制约效能提升的因素,构建科学的信息化管理路径,从意识、方法、制度等方面入手,提高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综合效果。经过工作总结我们不难发现,导致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效能低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理念和认知层面的因素,也有技术和人才方面的缺失。在实践中,我们要认识到现代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提升信息化管理的综合效能。
基于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策略
提升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
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过程中,要提升对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从思想层面进行改革创新,引领农业经济信息化工作发展。在工作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到现代农业经济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趋势,将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在经济发展和信息化之间寻求有效的平衡,以此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趋势。作为相关的工作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要从思想层面进行创新,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趋势,适应农业经济发展趋势,提升农业经济信息化综合发展趋势。在实践中,只有从思想层面进行创新,才能为进一步的具体工作夯实基础,适应当前农业经济环境发展趋势。下一步,需要积极创新信息化工作理念,将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振兴作为目标,将具体经济管理工作与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农业经济长远发展夯实基础,构建科学的农业经济信息化工作发展体系。
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管理工作
在探索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创新过程中,要提升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满足现代信息化管理工作发展趋势,必须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助力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工作发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等技术与传统工作出现了深度融合,有助于提升传统工作的效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势。在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通过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提升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高效性。从技术特点来看,大数据分析技术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通过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收集数据,为进一步数据分析和整合夯实基础。有了基础数据之后,通过精确、优化算法,从已经收集的数据中进行分析,准确进行分析研判,为进一步的工作创新提供有效的方案,充分发挥大数据信息技术的优势。
优化农业经济信息化资源配置
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应注重农业产品的资源配置。首先应减少传统农业中的低端产品供给,深化农业产品加工,并结合市场需求将产品进行有效等级划分。同时要注重当前农业产品库存问题,以丰富多元的加工方式促进农业产品的多样化,提高农业产品运转速率,减少产品的储存成本及运输损耗。其次,针对现阶段农业生产成本过高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尽量杜绝家庭式小作坊的种植模式,鼓励以合作社产业并购的方式进行现代农业发展,引导农业产业向机械化、产业科技化方向延伸,以科学技术带动产业提升。最后倡导以当地政府为主导,结合社会资源为辅助,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现阶段农业发展结构的短板,必要情况下可以以政策倾斜或社会合作的方式提高农业产品生产能力。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优化改革的道路上,政府具有领导性的关键作用,政府部门应有效改善农业生产环境,调动农民积极性,并依照市场规律为农民提供优质的建议,借助现代化信息产业技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市场指导信息以及农业现代化技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农民实行线上指导、线上教育。
结语
综上所述,要积极探索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创新,结合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有机整合资源,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综合效能,适应当前农业信息技术改革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