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安全战略探析
2020-03-01史炳军
史炳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已经远远超出了简单的物质生活领域。获得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全社会的迫切愿望。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以及网络社会的到来,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借助互联网在国内开始泛滥;加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漏洞,一些行业中封建腐朽思想沉渣泛起,贪污腐化、黑社会势力猖獗,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党的形象,威胁着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发展。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度提出了文化安全构想,并把它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他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①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 页。
一、文化自信——文化安全的前提
人类从诞生起就以其自身独特的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着自身。我们可以用很多方式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但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识不是别的,正是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地球上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人们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创造了不同类型的文化,成就了不同的文明形态,造就了文明的多样性。纵观中外历史不难发现,文明发达的国度,无不是文化发达的地方;文明快速演进的阶段,无不是文化繁荣的时期;一个民族的崛起,无不以文化的崛起为前提;而一个民族的衰落,无不以文化的衰退为先兆。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发展,无不留下文化的痕迹。历史一再证明,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没有活跃的文化氛围,没有创新的文化环境,没有丰硕的文化成果、没有传世的文化精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要么是暂时的,要么是畸形的。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2013年5月,他在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①习近平:《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52 页。同年8月19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再次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向前推进。”文化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手段,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当今时代,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愈来愈突出,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成为提升经济转型的核心要素。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提升文化在引领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成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使命。
2016年6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并认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能为道路自信指明方向,为理论自信提供思想资源,为制度自信提供创新活力。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②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 页。中国人讲文化自信,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底气。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成果,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在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发愤图强、积极进取,形成了中华文化特有的人文精神,如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宇宙观;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人生观;诚实守信、厚德载物的道德观;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世界观;和而不同、贵和尚中的思维方式。这些优秀的文化成果在今天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文化资源。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③同上,第4-5 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是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创造的社会主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成功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生态、科技、国防、外交等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展现,是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
文化自信是文化安全的前提,只有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才能在文化碰撞中挺直腰杆,才能有效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袭,维护好自身的文化安全,进而维护好整个社会秩序的有序与稳定。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虽然经历了无数次的内忧外患,但中华民族总能在负重前行中摆脱困难,走出困境、浴火重生,凤凰涅槃,这其中强大的中华文化认同无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华民族第一次面临文化安全问题是鸦片战争后,与国力衰弱相伴随的是部分国人文化自信的丧失,全盘西化的主张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正是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种先进文化,才找到了近代以来无数志士仁人苦苦探寻的正道,带领中国人民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艰难岁月,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实现了国家富强和文化繁荣。
二、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的重点
意识形态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方向和道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意识形态关乎国家的政治安全
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生活的精神领域,对整个社会生活有巨大影响,决定着一个社会精神生活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地位,不能说只要群众物质生活好就可以了,这个认识是不全面的。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进。”①习近平:《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4月版,第99 页。一定的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利益在观念上的反映,是其政党思想上的旗帜,对其成员具有精神凝聚、思想引领的作用。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间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一些西方国家始终没有放弃对我国和平演变的企图,通过各种文化渗透的方式进行其西化、分化的图谋。“他们选中的一个突破口就是意识形态领域,企图把人们思想搞乱,然后浑水摸鱼、乱中取胜。历史和现实都警示我们,思想舆论阵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取得全胜。”②同上。在国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杂音,一些错误思潮和观点不时出现。“有的人以‘反思改革’为名否定改革开放,有的人借口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攻击我们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有的人极力歪曲、丑化、否定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军队和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有的人大肆宣扬西方价值观,有的人恶意编造、肆意播放政治谣言。”③同①,第128 页。由此可见,和平时期并不太平,意识形态领域始终有各种暗潮涌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不是简单的思想斗争 ,其实质是严肃的政治斗争,是争夺话语权的斗争。“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④同①,第100 页。为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鉴于此,习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⑤同①,第100 页。为此,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才能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党性原则不仅要讲,而且要理直气壮讲,不能躲躲闪闪、扭扭捏捏。”⑥同①,第119 页。坚持党性原则,就是要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报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的所有工作都必须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要增强看齐意识,自觉向党中央看齐,自觉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自觉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绝不能发表同党中央不一致的声音,绝不能为错误思想言论提供传播渠道。”①习近平:《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4月版,第120 页。针对社会上一些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模糊甚至错误认识,习近平指出:“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②同上,第125-126 页。他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2013年12月3日和2015年1月23日,中央政治局专门组织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专题的集中学习,引导全党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其次,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随着新媒体样态的不断翻新,媒体格局与舆论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不断受到冲击、地位日趋下降,而自媒体往往成为负面舆情、错误思想传播的摇篮,其线上线下、虚拟现实交混的传播特点,极大地增加了舆情管控的难度。面对这种复杂情况,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要把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及时掌握意识形态形势和动态,对各种政治性、原则性、导向性问题要敢抓敢管,对各种错误思想必须敢于亮剑,帮助人们明辨是非,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特别是要防止各种敌对势力借机干扰和破坏,避免一些具体问题演变成政治问题、局部问题演变成全局性事件,避免出现大的意识形态事件和舆论漩涡。”③同①,第128 页。在他看来,好的舆论是社会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粘合剂”、道德的“风向标”,而不好的舆论则会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针对一些单位和党政干部政治敏感性、责任感不强,在重大意识形态问题上含含糊糊、遮遮掩掩,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宣传思想部门要加强领导和管理,并形象地把思想舆论阵地分为红色、灰色、黑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正面力量,必须要守住守好;黑色地带是负面的东西,要坚决管控杜绝;灰色地带是中间力量,对于灰色地带要通过强有力的工作加快其向红色地带转化,又要防止其向黑色地带转化。习近平同志划分三种地带的思想,为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安全的核心
价值观是文化之魂,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关键是价值观,价值观出了问题,文化就会发生变异。“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④同①,第106-107 页。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民族团结的精神支柱,是整合各种社会意识的有效工具,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⑤同①,第109 页。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自身的文化传统,必须符合自身的时代发展需要。当代中国,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系统表达,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这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当今时代,随着利益诉求的多元化,人们的价值诉求日益呈发散状态,价值多元必然带来价值冲突,诱发社会动荡和不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助于统一人们思想,形成全社会价值共识,消弭价值分化;有助于在宏观上对国际社会重塑国家形象,中观上加强民族团结,微观上提升国民素养,从而有力地回击一些国家宣扬的“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等谬论。
核心价值观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必有其思想根基,精神之源。在2014年10月举行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①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82 页。从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到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些传统文化经典无不彰显着中华文化独特的价值和生命力,根植在每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可以为今天的治国理政、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思想,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只有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资源,从中汲取营养,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针对一些西方国家长期以来的所谓“普世价值”推销,我们除了清楚其文化渗透的险恶用心之外,更重要的是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占领价值体系的制高点,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如果始终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肯定是没有前途的。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培养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始终高度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2015年6月1日,习近平在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要做一个好人,就要有品德、有知识、有责任,要坚持品德为先。你们现在都是小树苗,品德的养成需要丰富的营养、肥沃的土壤,这样才能茁壮成长。现在把自己的品德培育得越好,将来人就能做得越好。”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2015年7月,习近平在给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中说:“当代中国青年要在感悟时代、紧跟时代中珍惜韶华,自觉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青年成长,先后提出了“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等要求,为新时期青年的健康成长、建功立业提供了思想指引。
四、网络文化安全——文化安全的前沿
当今时代,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潮流,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也改变着舆论的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现阶段,威胁文化安全的诸多问题往往因网而生、由网而增,许多错误思潮常常借助网络生成发酵、弥漫扩散,网络已成为当下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场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问题值得高度重视。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就是守护国家的主权和政权。”②习近平:《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4月版,第117 页。“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③同上,第120-121 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网络安全问题,在国家层面专门设立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既说明了网络安全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出党中央维护网络安全的坚定信心。在2014年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的目标。他说:“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过硬的技术;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要有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要积极开展双边、多边的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向着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目标不断前进。”①习近平:《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98 页。
我国已全面步入网络社会,网络已走入千家万户,网民数量已超过八亿,居世界第一,涵盖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人群,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进行日常交流、学习、工作乃至娱乐的重要平台和工具。网络打破了地域和时空的界限,将不同民族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快了信息传播,开拓了人们视野,丰富了人们生活,提高了工作效率。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资讯的海洋,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领域、许多行业离开互联网可以说寸步难行。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互联网对文化安全带来的挑战不可小觑。从国际看,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操纵着网络规则的制定,控制着网络话语主导权,把互联网作为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政权颠覆的工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西方反华势力一直妄图利用互联网‘扳倒中国’,多年前有西方政要就声称‘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了办法’,‘社会主义国家投入西方怀抱,将从互联网开始’。从美国的‘棱镜’、‘X 关键得分’等监控计划看,他们的互联网活动能量和规模远远超出了世人想象。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②习近平:《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4月版,第103 页。一些西方国家一方面通过网络诋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丑化共产党形象和社会主义制度,另一方面大肆贩卖和渲染他们所谓的普世价值论,试图解构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达到他们和平演变的目的。从国内看,我们国家由于网络技术相对落后,网络监管还存在漏洞,以及网络空间特有的隐蔽性、虚拟性等特征,容易造成个人隐私和信息泄露、网络谣言、侵犯知识产权、网络诈骗犯罪、黑客和病毒攻击甚至网络恐怖主义等的发生。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散布黄色淫秽的低俗文化,腐朽没落的封建思想,甚至宗教迷信,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些所谓的网络大V、意见领袖和少数对政府、社会不满的人会借用各种议题来散布反党、反政府、反社会主义言论。“‘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各种敌对势力就是想利用这个逻辑!他们就是要把我们党、我们国家说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诱使人们跟着他们的魔笛起舞。”③同上,第114 页。总书记的话一针见血,说明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认真研究网络传播规律,创新工作方法,把握好网络舆论引导的时、度、效,激发正能量。
维护网络文化安全,就必须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不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战场,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占领,因此必须增强阵地意识,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要求广大理论工作者必须充分运用网络做好中国叙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一些贬低中华文化、否定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否定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史、歪曲中国共产党历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改革开放史的负能量,要敢于亮剑、敢于交锋。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是网络空间最活跃的群体,要充分利用网络做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
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构建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环境,必须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坚持依法管网、依法办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在2013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在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他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的重要性。在2015年12月16日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2016年11月,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同年12月又出台了《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随着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获得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当然,在法治基础上,还要结合经济、技术手段,通过相关主体多管齐下,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的治理格局,才能确保网络空间的清朗。
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安全观,站在21 世纪风云变幻的时代潮头,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安全的理论,立足于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构想,把党性和人民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一元性与多样化有机统一了起来,丰富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新时期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