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3-01赵文莉
●赵文莉
我国事业单位承担着很多政府部门的职责,其必须要完成国家、政府以及人民群众所需求的一些任务和工作,我们所熟悉的事业单位有学校、医院、广播电视台、科研单位、艺术团体等等。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看起来是一个单独的系统,但是其比普通企业的财务管理要复杂的多,因为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状况必须要上报上级管理部门,其财务管理过程就容不得一点疏漏。由于事业单位主要是代替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因此与普通企业相比,事业单位盈利方面的目标处于第二层次,比如医院和学校虽然也要盈利,但是其必须按照政府部门所要求的定价来开展业务,不能随意定价,也不能面向患者或者学生获取暴利。所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更为严谨,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控制十分关键。
一、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内涵及特征
(一)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内涵
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是指对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支出以及整体经营管理进行控制。在事业单位中,财务部门是一个独立的部门,其需要完成日常基础核算以及月、季、年的报表分析,相关报表需要提交到上级管理部门。比如大学作为事业单位,数年来的扩招以及新校区的修建让很多大学都存在“财务亏空”,只能靠财政补贴或者低息贷款来维持。类似这种“入不敷出”的事业单位数量不在少数。
(二)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特征
1.高控制性。在事业单位内部所开展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可以看出上级管理部门以及相关政府部门所展现出来的“高控制性”。也就是说,事业单位受到上级部门的控制,其在经营方向上要保证按照政府相关部门的要求来把握,而且每年的详细经营财报要上交给上级管理单位进行审核。这种高控制性可以保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控制处于安全的范围内,即便是事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亏损的情况,但是有上级管理部门的监督,也可以随时对其进行协助和扶持。
2.严管理性。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十分严格,主要体现在管理流程上,这种严格的管理属性可以让事业单位的发展和动向都可以受到严格的控制,避免事业单位随意开展业务。上级管理部门还会定期对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审核,对其日常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抽查,以避免出现账务漏洞。
3.低风险性。正是由于事业单位处于上级部门的监管中,其财务管理控制过程中的风险相对较低。比如某事业单位为了扩大发展规模或者是引进先进设备而向银行进行贷款,该贷款还未还上的阶段,上级管理部门可以干预管控其在该阶段不允许再背负大额贷款,以避免事业单位出现财务风险。
二、新时期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模式滞后
新时期,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既要满足上级管理单位提出的要求,也要保障内部员工的利益,加强事业单位的对外经营,如此一来,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模式就出现了滞后性。比如当前很多事业单位都已经着手进行内部改革,如在人事制度方面,缩减事业单位编制,开始转用合同制来引进人才,逐渐实现无编制的人力资源管理,这样可以减轻政府部门的财政负担,激发事业单位的创新活力。传统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相对老套,不能跟上时代的改革和发展步伐,而且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状况存在一些无法填补的“漏洞”,比如因为纸质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交接时产生的数据丢失,或者是逐年累计下来的一些数额小的“亏空”很难找到根源。所以,在改革创新的社会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也必须随之进行改革。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由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财务管理部门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面的思想意识薄弱,没有采用“严进严出”的管理制度,导致事业单位内部的资产、资金、债务管理等不够明确,导致很多事业单位在经营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却没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的产出。加上在事业单位的考核中,并不考核单位的盈利情况,主要考核单位能否完成上级部门所下达的任务。事业单位长此以往,可能会面临生存的困境,事实上,很多事业单位因为没有能力自主经营,一直依靠财政拨款维持。
(三)固定资产流失及损耗管理不规范
事业单位承担着比较重的公共事务处理方面的任务,如医院、学校、研究所等事业单位中有庞大的固定资产,这些固定资产的管理十分重要,但是在事业单位中,相关管理者以及财务部门都不太重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相应的财务管理控制工作主要面向“现金流”管理。实际上,事业单位的现金流管理比较简单,因为事业单位中资金的获取渠道相对单一,如学校就是教育部门的财政拨款以及学生所缴纳的一部分费用,那么在进行这类资金管理时也就比较容易,加上现如今各类数据都已经输入到会计信息系统中,数据信息的提取、调用、核算都很方便。但是财务管理部门在固定资产流失以及损耗方面的管理就不是很规范。比如,学校内总有一些闲置的固定资产,这些固定资产久而久之就被遗忘,财务部门并没有进行检查和清算。
(四)财务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
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控制中还存在监督控制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也就是说,虽然有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但是这种监督不是“实时”的,只要事业单位所提交的财务报表以及账目能够准确、不存在纰漏,那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就可以认定为“正常”。但是这并不能保证事业单位在日常财务管理控制工作中没有问题。仅就事业单位“报销制度”来看,其中就存在很多漏洞和问题,事业单位出差报销基本上都可以实现全额报销,但是这些报销所提交的“发票”的真实性有待商榷,比如某人出差并没有使用这么多的费用,却多开了发票金额来“报销”,这样就容易造成事业单位的内部亏损。然而事业单位内部虽然有财务管理部门,却没有财务审计部门或者监察部门,这都影响着财务管理控制有效性的提高。
三、新时期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优化策略
(一)推进财务管理模式跟上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步伐
事业单位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监管和考核,比如学校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直接管理,医院受卫生行政部门的直接管理等等。我国事业单位在传统的编制管理模式下,存在发展的障碍和瓶颈,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事业单位的改制与改革“势在必行”。当前我国正在逐步开展事业单位改制以及内部改革,也就是推进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改制,转变原有的“编制体制”,让更多可以自主经营的事业单位“自负盈亏”,这样可以提高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紧迫性,让他们能够主动去实现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创新,从而在完成相应政府任务的同时,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实现事业单位在市场中的良性竞争和发展。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模式就必须在改革的浪潮中跟上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步伐,具体可通过财务管理部门的人事改革、体系改革、流程改进等多方面来开展,让财务管理部门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提高内部人员的会计核算意识,推进财务会计人员专项业务能力水平的提高。
(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其实包含了一整套内部控制体系,其中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是其核心,关系到事业单位能否长久地生存下去,尤其是在事业单位改制之后,其不得不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那么内部控制将直接关系到其市场竞争力。比如很多城市的地方电视台面临生存发展的困境,一些地方电视台率先进行了内部体制的改革,响应国家号召,将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单位,自负盈亏。经过体制改革之后,事业单位进行了内部人事、部门、财务等多方面的整顿,优化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推进了财务管理控制的效率,而且由于要“自负盈亏”,原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变得格外严谨认真,主动开展各项内部控制工作。
(三)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流失及损耗管理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容易忽视固定资产方面的管理,财务部门只是配合采购部进行资金的支付,但是不参与到之后的管理中,这是不科学的。在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所折合的金额都比较大,所以必须要加强管理。比如我国在开展社区医院建设时,一些原本经营不善的乡镇医院就得到了扶持,并进行了内部改革,优化医院内部的科室结构,以全新的社区医院面貌来服务群众,同时,社区医院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也更为清晰明确,最明显的改善就是医院内部的固定资产购置情况和损耗情况都有了明确的统计和整理,而且医院内部所有设备的使用年限是有相应规定的,不到使用年限,除非特殊情况,不能随意报废设备,否则可视为人为损坏,需要科室或者个人进行赔偿。总之,在严格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流失及损耗管理之后,事业单位的经营成本也可以降低很多。
(四)构建严密的财务管理内部监督控制机制
事业单位内部缺乏严密的内部监督控制机制,这会让一些素质不过关的工作人员“有机可乘”,造成事业单位内部的资金流失速度快、流向不明确。事业单位往往在进行年终核算时会发现,单位年交易量大,但是利润很低,所以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控制的过程中还必须有内部监督控制部门来与财务部门形成相互的制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控制之外,事业单位内部有必要设立审计部门或者是财务监管部门,以此来约束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工作。尤其是当前,在缺乏监督管理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等情况,影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在事业单位内部构建严密的监督控制机制,可以实现各部门以及工作人员之间的相互牵制、相互监督,避免出现损害集体利益的事件。
四、总结
综上所述,原有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存在一定的时代滞后性,这让事业单位无法快速适应市场经济和改革的要求。所以在新时代,我国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改革的同时要加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方面的改革,提高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