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职校园文化融入乡村文化振兴的途径研究

2020-03-01秦燕华

经济师 2020年8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院校高职

●秦燕华

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振兴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方面。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其也是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新时代,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面临改革,结合乡村文化振兴的社会要求,高职校园文化可以更加丰富,也更有意义;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在了解乡村文化、帮助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更加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也可以拓展教育改革、实现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高职校园文化融入乡村文化振兴的的战略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有些农村已经融入到了城市,成为城市的社区,农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从农民的身份转为市民的身份,有些农村找到了自身的经济增长点,开展特色农业或者特色旅游业等取得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提高了,过上了优质的生活,农村建设的犹如别墅花园一般,这都是我们应看到的乡村发展好的案例。但是仍然有很多农村与城市处于二元结构对立中,城乡之间的差距也仍然存在。而且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代表农村文化的发展,当城市文化建设如火如荼时,乡村文化在缺乏政策、资金、传播渠道、相关人才等方面支持的情况下,表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现如今,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仅仅是要振兴乡村经济,更要振兴乡村文化,建设美丽乡村,保护乡村文化、发展乡村特色文化,让乡村人民过上更为幸福的生活。高职院校以教书育人为目标,其校园文化建设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精神,所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意识地融入乡村文化,有助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乡村文化保护意识,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力量。

二、高职校园文化融入乡村文化振兴的可行性

(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乡村振兴目标的契合

高职校园文化一般是为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服务的,比如很多高职院校都在打造晨读文化、图书馆文化、社团文化、公益文化等校园文化,旨在通过积极向上、和谐友爱、开拓创新等多种校园文化精神的打造来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现新时代高职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学》中言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教育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形成用知识服务人民的意识。而乡村振兴的目标则是吸引更多的新型人才、年轻人才到乡村建设中来,服务乡村、成就自我。可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目标是相契合的,所以,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可以考虑乡村文化振兴的需求,进行一定程度的融合。

(二)高职学生本地属性有助于本地乡村文化振兴

高职院校所招收的学生一般是以本地域及周边地域学生为主,少部分学生是其他省市地区的,而且很多地区高职院校中的学生都是农村学生数量多于城市学生数量。高职学生所具有的本地属性对于本地乡村文化的振兴有积极的作用。只要高职院校的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学生能够较为明确地认识到学好知识和技术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就业,新时代学生应该放眼全社会,关心国家发展路线,到国家最为需要的地方去,国家和学校都应鼓励高职院校学生回到家乡,投入到家乡建设中,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借助自己的文化知识为乡村文化的振兴提供帮助。

(三)高职学生就业方向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契合性

高职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都是一些技能型的工作岗位,在高职院校中,有很多专业都与乡村文化振兴有一定的契合性。例如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需要一些文化管理、计算机、新媒体传播、旅游管理等方面的人才,这些专业性人才能够帮助乡村梳理文化,并加强乡村精神文明以及内部文化的建设,推动乡村找出自己的内在文化核心,形成乡村独特的文化氛围。高职院校的各专业人才也可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新时代高职校园文化融入乡村文化振兴的途径

新时代,高职院校本身担负着支持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责任,那么在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中,其也担负着建设校园文化,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合乡村文化振兴的要求。在融合乡村文化振兴时,要根据乡村文化的特点来建设校园文化,要自然融入,而不能让学生对乡村文化形成刻板印象,对乡村文化振兴起到反作用。综合来看,高职校园文化的包容性很强,其可以实现多种类型文化的共存和共同发展,对学生形成共同的作用和影响,从乡村文化方面来看,其包含有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乡风文化这三个大的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设文化融合机制、构建文化融合平台、推进校园乡村文化对接、创新校园文化实践的途径来实现校园文化和乡村文化的融合,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一)建设校园文化融入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机制

高职校园文化本身具有包容性和多样性,高职院校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融合时,首先要建设起相应的机制,以机制来确保校园文化和乡村文化的融合。因为在高职学生来看,乡村文化大都是一些传统的、落伍的、土气的文化内容,他们关注的更多是流行文化,所以很难期待高职学生能够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合乡村文化。所以,高职院校可以推出相应的奖励机制,比如学分机制或者是积分机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乡村文化作为其中一种积分考核项目,设定乡村文化讲坛、研究小组以及社团等等,参与此类校园文化建设的学生可以拿到更高的积分或者学分,那么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会主动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项目中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自然也就能够挖掘出自身的潜力,未来在就业选择上会有很多偏向于乡村产业方面的学生。

(二)构建校园文化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融合平台

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发展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要构建高职校园文化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融合平台,这种平台包括线下及线上两个方面,通过平台的建设,既推进乡村文化的振兴,也推进乡村经济的振兴。

在高职校园中建设乡村文化振兴线下平台,主要是以学校和乡村的对接为基础,让学生能够直接到乡村中进行体验,进入乡村中了解乡村文化、学习乡村文化,并建言献策,帮助乡村文化的发展。而且学校可以让学生集思广益,选拔出一些优秀的乡村文化扶持发展方案,让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相应的乡村文化扶持项目。比如在高职一年级时,学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拿出乡村文化扶持方案,待到高职三年级时,学生小组要完成自己所提方案的文化扶持目标,并以此作为毕业成果展示的一部分。

在高职校园中建设乡村文化振兴线上平台,是由高职院校网络技术部门在校园网中推出乡村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版块,学生可以在线学习或者是在线进行一些文化项目的报名,比如观看乡村文化演出、听乡村文化报告等,学生还可以实现线上交流。这种线上平台更加适应新一代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更加具有便捷性,可以形成线上线下双平台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共同支持。

(三)推进校园文化与乡村文化的有效对接

1.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乡村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包含着姓氏文化、村落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在高职校园文化发展中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建设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因为学生了解越多的乡村传统文化,可以对我国的文化历史有更多的了解,也就可以提高学生对我们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传播的自觉性。在学生具备此类精神之后,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形成奉献精神和服务精神。

2.将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培育学生的乡村情怀。乡村文化建设中还包含乡村地域文化,比如福建土楼文化就属于地域文化,不同乡村在村落建设、村民风俗方面都有不同的文化,但是乡村人内部的纽带往往比城市更为紧密,因为一个乡村作为一个小的地域性团体,其内部的成员大都有着亲密的关系,他们在遇到困难时更能够团结一致。这种优良的乡村地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投身乡村振兴战略的热情。而且有些高职院校所处的区域本身就有很多有特色的乡村,这些乡村都在积极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高职院校可以与这些乡村结成对子,实现乡村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相辅相成,博弈共生。

3.将乡风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的精神层次。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可以将新农村建设之后的乡风文化融入进去,让学生感受文明乡风,看到不一样的新农村,既能提升学生的精神层次,又能让学生看到新农村建设的文明成果,落实学生未来就业发展的新方向。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建设需要丰富的人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可以直接面向本地、服务本地,通过让学生感受乡风文化,可以提高学生未来到乡村就业的积极性。

(四)创新校园文化融入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

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可以结合实践类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对乡村文化实践的兴趣。比如高职旅游管理、文化管理等专业的学生都可以结合专业来开展实践类的校园文化,实践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高职学生服务基层的能力。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活动主要依托于校园社团文化,将创新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从而激活农村的经济活力。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一些公益实践类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多参加一些与农村对接的公益活动,而且这些活动可以直接和乡村文化对接,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帮助乡村梳理、整理自己的文化内容,通过公益性的活动来扶持乡村文化发展,帮助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四、总结

综上所述,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开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将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时可以融合乡村文化方面的内容。高职院校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采取多种方式来丰富校园文化,为乡村文化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院校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