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思政之“盐”融于课程之“汤”
——谈课程思政的设计和运用

2020-03-01李常应韦艳春

经济师 2020年8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李常应 韦艳春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强调,“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①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代教师,不光要教书,还要育人;不光要成为授课老师,还要成为教育工作者。这就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核心问题开展教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

那么,我们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呢?在这里可以打一个比喻,如果课程是一锅汤,那么思政的元素就是盐。也就是说,在课程这口大锅的“汤”里适当地放一些“盐”,让“汤”有味道,但又不能让学生看见“盐”,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那么,如何找“盐”、怎样放“盐”、放多少“盐”,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解决如何找“盐”的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2017年12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和内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学生的思想灵魂深处植入正确的价值理念,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②。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做人做事的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做人做事的道理也很多,包括严谨的作风、守信的品质等正能量的东西。这些内容都可以提取为思政元素。

二、解决怎样放“盐”的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要找到融入思政元素的切合点。我们要找到融入思政元素的切合点,就必须要进行课程思政设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时,其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把所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全面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精度和效度,都与教师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能力等素质密切相关③。课程思政设计要实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达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课程思政目的,切忌在专业课程生搬硬套地“植入”或机械地“拼接”思政内容,避免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的发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人体解剖》课程可以切入遗体捐献,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敬畏生命及严谨求实态度;《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可以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从歌词“你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引出老年人骨质疏松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关爱、感恩和孝道意识;在外语课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中外时文选读引出中国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爱国情怀;在体育课的龙舟比赛教学中,可以切入挫折教育、敬业精神、团队精神、规则意识的思政元素,从而引出我们的文化自信、民族自强,在讲到龙舟比赛遇到打浆、泼水、错误动作和配合失误时,可以引导学生要具有宽容的态度和协作的精神。

三、解决放多少“盐”的问题

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融入的思政点不宜过多过频,不是非得在每一节课都得融入思政元素的点,否则,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思政点不求多,但一定要合理、自然、有效,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千万不能让学生反感和讨厌,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在讲到专业理论知识时,可以引入相关的故事,故事里的思政要素自然而然传递给学生。比如在《管理文秘理论与实践》课程里,讲到秘书的基本素质,可以讲一讲有关中央领导选秘书的故事,从而给学生传递秘书的思想政治素质重要性的信息。再如在《应用文写作》课程里,讲到新闻的采写,可以引导学生在新闻采访中,学会沟通和尊重他人及求实创新的精神;讲到求职信的写作,在自我介绍和提供在校期间的证书等佐证材料的环节,可以举例子融入诚信就业的元素。

高校教师是大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者,也是职业道德培养的引路人④。除了上课,其实在平时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也可融入思政元素。比如在学生的奖助学金评选工作中,融入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和勤俭节约的元素;在毕业晚会中融入感恩学校、感谢老师、同学情谊的元素;在各类文体比赛中融入规则意识、时间观念、尊重评委、尊重对手的元素等。

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立德树人共性要求与专业行业人才培养个性要求的关系,把教书育人的宏观要求与本校、本学科、本专业和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避免教条主义的照搬照抄和形式主义的表面文章,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注释:

①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Z3):4-10

②习近平.就高校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14-12-30(3)

③韩宪洲.论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怎么看[J].高教研究,2020(5):50

④严晓秋.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回归”理论课堂的实践创新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142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