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会计专业“1+X”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0-03-01

经济师 2020年8期
关键词:等级证书会计专业职业技能

●罗 健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同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实施方案与试点方案中均明确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简称“1+X”。“1”为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历证书全面反映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毕业生、社会成员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1+X”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使得对人才的培养不再完全以学分论英雄,更可以从若干职业技能水平等级考察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及其综合能力。“1+X”就是学历与能力的双重认证,也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导向。

会计专业人才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参与者。随着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的地位不断攀升,经济发展更需要高端的人才支撑。如何将会计专业的学生培养成综合性、复合型的经济管理人才,成了目前高职院校急需要解决的问题。“1+X”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上可以现实会计专业人才技能的综合培养。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技能的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符

在我国职业教育不断改革的进程中,目前高校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仍然无法完全摆脱传统的教育理念。会计专业教师大多注重书本知识的讲授,将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很难接地气。会计技能模拟实训课程的内容设计往往被简化,企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较为复杂性的问题难以在实践课程中得到训练和解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素养的锻炼是不全面的。

现代企业、特别是参与全球一体化经济活动的这一类型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是全方位的。管理型的会计人才更是企业所需要的。然而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在实践技能培养方面目前仍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加强。

(二)专业技能的单一性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从我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基础》《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经济法》《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会计信息化》及相应的实训课程等,主要为培养学生财务会计专业技能而开设。而与会计专业相关或与财务管理工作相关的其他非会计专业技能的培养在高职会计类专业的课程中并不会得到体现,而这些技能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工作却是非常重要的生存技能。只重视专业主干技能,忽略其他辅助型技能的培养,会使得学生在进入实际工作岗位时,变得难以应对。

(三)人才培养没有跟上网络信息化时代的人才需求

在我国信息化的高速公路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打通了从业务到财务再到分析决策、运营管理的信息壁垒。业财融合成了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方向。了解业务、参与运营管理、提供决策参考等将成为财务人员的必备技能。回观财务人才的培养阵地——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的培养上,就如何培养适用于现代信息技术大环境的会计专业人才,还处于各自摸探阶段,远没有跟上网络信息化时代的人才需求。

二、“1+X”模式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呈现多方向性

根据《实施方案》,“1+X”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高校与培训评价组织的共同参与。《实施方案》将培训评价组织定位是培训评价体系的建设主体,负责标准开发、学习资源开发、考核站点建设、考核颁证等,并对标准、质量、声誉负总责。尽管在各专业中“X”的内容在设定上培训评价组织具有一定的制定权,但高校在“X”的内容选定上更需要考虑就业需求。也说是说“1+X”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考虑学校服务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以此为导向选择具有较高认可度与技术含量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就学生而言,证书的选择具有一定的自愿性,学院不应该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强行与毕业挂钩,学生应可以根据自身职业规划与能力进行选择。学校在引入职业技能证书的论证环节需要调查受教育者的意愿与需求。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制订灵活的“X”套餐。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能力与职业规划方向,分别设制适用于银行职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中小型企业会计、大型及上市公司会计、会计师事务所职业、外贸进出口企业会计等类型职业方向的证书套餐,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灵活组合。这种灵活的设计就会使得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呈现多方向性,而这种多方向性更贴近社会的需求。

三、高职会计专业“1+X”分方向多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会计专业的“X”证书标准体系

在“1+X”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会计专业“X”证书体系的建立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重要问题:一是基于会计专业的“X”证书在职业能力内容和水平上的认定。该认定应该来自我国相关行业或技术主导企业来进行,代表着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技能水平。这一职业技能的相关内容与评级标准在教育领域还需要得到教育管理部门的认定。二是需要建立分级的等级评定标准。建立分专业分技能的“X”证书标准体系,是开展“1+X”教育的前提。

(二)更新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教育既是学历教育也是职业技能教育,在“1+X”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根值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进行融合,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借鉴职业技能等级考试的相关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法等。与此同时还需要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优化。

(三)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在高职会计专业“1+X”分方向多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仅是理论基础课程的安排,还需要根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套餐设置实践课程。实践课程的设置需要充分考虑证书考试的内容需求,在培训评价组织的参与下对专业实践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和优化。

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课程应配合“X”证书的等级进阶的要求,设计循序渐进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需要分析“X”证书的等级差异,设计进阶式的实践课程内容。

(四)营造“学考相促”的教学氛围

通过课程设置优化,实现证书考试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的相互融合。在每一个专业教学阶段都会有相应的证书考试与之相对应。如会计专业主干课程教学一般是沿着财务会计基础课程——初级会计实务课程、会计信息化课程——中级会计实务课程——管理会计课程、纳税实务课程——财务分表分析课程等进阶式路线进行的,在“1+X”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将证书的考取过程嵌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来,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会有相应的主要证书需要考取。这就能形成学考结合、学考相促的良好教学氛围。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学习更具目标性,教学效果就更加突出。

(五)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完善评价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会计企业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学校需要结合会计企业的人才多元化需求,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能力作为发展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教学培养方式,让学生在完成基本专业课程上结合学生的特长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和定位,为社会企业培养多元化的会计人才,保留学生的特色,丰富会计行业中的力量。此外,需要建立社会、学校、用人单位结合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首先,教育和实践评分需要经过学校的内评,还需要社会及其用人单位的外评价。通过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教学结果的评价为标准,有效地反馈信息才能来完善毕业生后期的跟踪调查。基于此,不断提高在校生后续的毕业就业率,更好地满足社会、企业、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

(六)建立质量评价与监督体系

作为“1+X”的重要参与方,培训评价组织在“1+X”的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培训评价组织其自身带有盈利性,但教育又是公益性事业,公益性与盈利性的双重矛盾会直接影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质量和社会认可度。因此“1+X”的质量评价与监督体系就成了“1+X”教育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应当建立起由教育部门、学校、社会、用人单位多方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与监督体系。从专业技能证书的社会认可度、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毕业生就业率、创业成功率等都可以作为质量评价重要的参考内容。对于含金量不高,用人单位认可度低的“X”证书应实行淘汰制。

四、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需要高度重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培养对策的探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它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以及社会各方面及政府的参与和支持。本文探究了“1+X”分方向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多方的努力下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操作技能较强、道德素养高的综合性多元化的实用人才,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水平的会计专业人才,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带动社会的进步。

猜你喜欢

等级证书会计专业职业技能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方案研究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物流管理、老年照护等成首批证书培训试点
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困境与出路
职业技能竞赛国内外现状分析
关于中职会计专业优化调整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