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转型升级战略研究
2020-03-01李燕
李 燕
(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在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工作中就能够发现,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是紧密相连接的,近年以来,国内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地方高校也开始进入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当中,在新时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地方高校理应对接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各个行业进行快速的转型和升级,这一点对于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就将针对地方高校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转型升级战略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分析。
1 充分发挥出地方高校的优势
在新时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地方高校理应从传统的发展模式之上做出相应的改变,这一过程中地方高校需要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逐渐走出一条适合时代的特色发展之路[1],这是增强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并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行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需要重视起来。
首先,对于一些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能够选择的发展方式具有两种,一种是跟在一些老牌的本科大学之后亦步亦趋,这会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限制,最终影响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对接和行业的转型升级。另一种就是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所在,逐渐走出一条适应社会、时代的特色办学之路,但是这种发展方式是一种创新式的发展方式,在探索和解决问题方面需要多下功夫。目前,国内部分地方新建高校遇到了良好的机遇,这一部分高校需要重视逐渐建立和完善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对接机制,逐渐形成特色地方高校,使得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得到满足,地方高校也能够得到更多的教育信息和行业发展信息,进而有效促进不同的行业进行转型和升级,这对于地方经济和学校的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譬如,闵行区推出了“树人 品牌 融合 辐射”综合展区。该区是上海先进制造业的承载区、现代服务业的积聚区、科技创新创业的核心区。目前,闵行区内建有8个职业体验中心,226家企业实践基地,31个职业技能培训中心,8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高职院校、2所成人教育培训中心,已形成区域职业教育的“立交桥”。
再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地方高校也是区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重要阵地,并且具有高强的创新文化和传播文化的作用,而众所周知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特色文化的少数民族生活在全国各地,地方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的特色进行发展,其中丰富多样化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能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和载体作用,进而提升不同的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文化竞 争力[2]。
2 实现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校之间的探索和合作
地方高校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地进行区域经济和行业与高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得地方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定向输出和针对性输出,探索得到新型区域经济发展增长点,这是实现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发展环境当中,经济、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在不断的推进和互相影响,这使得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一些复合性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渴求程度非常高,地方高校在这一点上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也就是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实现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校之间的探索和合作,使得校企合作成为一种常态,将地方高校的科研转化为产业的研制开发地,目前按这也是地方高校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最基本的一种选择。其中,浙工大的毕业生以“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上得来”而在省内著称,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近年来本科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
例如,地方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在市场中进行探索,寻求校企之间的新型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应当一同参与到新兴科技的产品创作当中,使得科研成果转向市场的速度加快,这样也能够使得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得到提升,行业的转型升级速度也会加快,地方高校的影响力和办学效益都会得到一定的提升,这对于区域经济和地方高校的发展是双赢的。但是在探索和合作的过程中,地方高校和相关企业需要注意要做到优势互补,譬如在合作的过程中,地方高校可以借助相关企业实现“双导师”制度的执行[3],企业也可以借助地方高校在科研方面的优势,得到更高水平的发展。
3 注重人才方面的需求
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的,包括人才的数量和类型。在进入新时期发展之后,区域经济发展对于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渴求程度变得更高。因此,对于现阶段的地方高校来说,其发展应当根据当地区域经济对于人才的需求进行发展,进而科学合理地与人才培养模式和高校内的专业设置进行合理的调整,实现不同阶段的人才的培养,包括基础性人才、操作性人才以及理论性人才等等,这是地方高等院校增强其办学活 力、实现科学合理发展的必经之路。
因此,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的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事先进行市场调研工作,其中尤其要重视企业调研和行业调研,知晓行业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的是何种人才,以此为基础开展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就能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应该依据每个企业的情况结构和专业特点,设计不同层级的人才培养项目,让高层和员工都了解企业有一个宏观的人才培养框架,也让每一个员工清楚自己到什么级别可以申请哪一类的培养项目,如果选拔之后没能进自己心仪的项目,还可以申请其他培养项目,做到从高层到HR,再到员工都心中有数,这对于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结构的稳定都是非常重要的。
4 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人才培养重点
如今社会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人们不仅追求物质上的提升,更加追求教育人才的追求,随着教育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4],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的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必须不断地进行改进,不再依托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应当充分利用教育方面优势,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所以学校需要培养更多的人才,培养人才模式的改革与发展,加快产学研商务合作,让学生在大学中就可以与社会进行接触,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优加产业大数据产业教育实训基地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利用互联网及物联网技术,全面布局重构教学空间、实训空间及产业空间,共同打造集产、教、学、研、用、创于一体的产业教育实训基地,实现人才拉动产业,产业带动经济的良好效益,做到学校和企业双赢的局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国内浙大对146家龙头骨干企业进行了转型升级的监测评价工作。学校不断拓展产学研合作模式,与神华集团、巨化集团等规模企业建立科技创新联盟,与省内1000多家中小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与40多家企业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学校推出了以“科技帮扶促调活动”为内容的“112”计划。
另外,在培养学生时,注重学生的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要局限于传统教育,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对平时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创新和创造思维,这一点能够提升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
5 结论
综上所述,就是目前为止针对地方高校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转型升级战略研究的相关研究和分析了,从文中叙述的内容中不难看出,传统的地方高校反战形势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重视此项工作,并且将其进行贯彻和落实,当然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优化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