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安全管理流程在预防老年骨科静脉血栓中的应用研究
2020-03-01陶峰琴
单 燕,陶峰琴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0)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骨科在2015年4月~2019年4月接诊的老年患者中,选取200名患者的资料做此次研究的对象,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后进行以下研究。此次研究对象中有90名女性,110名男性;他们的年龄范围在64岁~97岁之间,平均年龄范围在74岁~79岁之间;患者所患的疾病类型包括:70人患股骨颈骨折,35人患腰椎管狭窄,32人患踝关节及其他部位骨折,30人患腰椎间盘突出,18人患膝关节,15人患股骨粗隆骨折。
1.2 具体方法分析
1.2.1 参照ACCP评估表的相关标准对诱发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进行系统的评估。分别将评估表中的15项诱发因素进行评估,再结合临床工作中得出的手术部位与麻醉方式这两项因素,对每位患者进行17项诱发因素的全面评估。
1.2.2 量化与分级方面
根据各项危险因素诱发风险值建立完善的术前量化风险评估体系,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给与科学的分级。通常情况下深静脉血栓分为四级,评估分数大于15分为极高危,评估分数在11分~15分之间为高危,评估分数在6分~10分之间为中危,评估分数在1分~5分之间为低危。
1.2.3 详细护理措施
(1)腰椎手术患者的护理:手术结束后立即使用气压式驱动器和术前备的弹力袜,使用频率为每天两次,每次时间为30分钟左右;在手术结束后1~2天,辅导并协助患者进行股四头肌静止收缩运动以及足踝的主动与被动还转运动,各项动作的保持时间均为10秒,频率为每组10次~20次。在手术结束后3~4天,辅导并协助患者进行直腿抬高运动,被动挤压小腿肌群运动以及髋关节与膝关节的伸屈运动。
(2)髋部手术患者的护理:术前护理与术后当天的护理模式同腰椎手术患者的护理模式相同,在手术结束1~3天后,辅导并协助患者分别进行股四头肌静止收缩运动,足踝主动还转与被动还转运动,以及被动挤压小腿肌群运动;在手术结束4~8天辅导并协助患者进行髋膝关节伸屈运动和直腿抬高运动;在手术结束后第8天,开始监督并鼓励患者下床活动。
(3)下肢手术患者的护理:手术结束1~2天的护理和髋部手术患者术后1-3天的护理内容相同;在手术结束后3~5天患者则需要进行直腿抬高运动以及髋膝关节的伸屈运动;手术结束后5~7天之内,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监督并鼓励患者下床活动。
1.3 具体评价方法
1.3.1 术前术后都要进行腿围的测量分析。
1.3.2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利用彩超。
1.3.3 在治疗后对患者的血D-Dimmer情况进行检测分析。
1.3.4 所有治疗完成后对患者的治疗满意度进行调查总结。
1.4 统计方法
统计软件为SPSS 11.0,(±s)为计量资料的表示方式,t为检验方式,具有统计学意义则用P<0.05表示。
2 结果分析
患者的术前术后腿围分析中有2名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但经过治疗均已康复,发生血栓的概率是1.2%;其余患者的腿围在术前与术后均为发现异常情况,则P>0.05。
超声检查仅上述2名患者发现异常。
上述2名患者的术后血D-Dimmer检测异常,其余患者在术后14天范围之内均为正常。
有178名患者对治疗满意,总体满意度达94.85%。
3 探 讨
临床调查显示,传统的护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临床工作的实际需求,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护理安全管理流程在老年骨科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治疗中有重要的意义。对老年患者的慢性病治疗,应当坚持下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锻炼,以此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通过上述研究表明,对于老年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应当对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科学的评估分级,再结合评估结果与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制定最佳的护理干预模式,从而达到促进患者康复,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目标的。而护理安全管理流程则能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