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振荡通气 在新生儿严重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20-03-01陈善萍
杨 旭,陈善萍,吕 樱
(普洱市人民医院,云南 普洱 665000)
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情变化快以及起病急和病情重的特点,对新生儿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影响。目前临床针对ARDS主要以机械通气进行治疗,但实践显示常频机械通气效果存在一定局限性[1]。为此,本次研究对高频振荡通气治疗ARDS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分析,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60例ARDS患儿参照电脑随机法进行分组。其中,观察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胎龄28~38周,平均胎龄(32.45±1.06)周,分期:Ⅲ期23例,Ⅳ期11例;对照组34例,男22例,女12例,年胎龄27~39周,平均胎龄(32.51±1.13)周,分期:Ⅲ期24例,Ⅳ期10例,对比两组一般资料(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频机械通气治疗,即选取德国斯蒂芬(科迪纳)常频机械通气仪,模式设置为IMV/SIMV模式,初调参数:PIP18~25 cmH2O,PEEP 4-6 cmH2O,氧浓度60%~100%,吸气时间0.4~0.6 s呼吸频率30~60次/min,并根据动态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观察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方法为:选取用德国斯蒂芬(苏菲)高频震荡仪,初调参数为:平均气道压(Paw)12~15 cmH2O,振幅(P)20~35 cmH20,频率(F)10~15 Hz,偏置气流(BiasFlow)6-8 L/min,吸/呼比(I/E)33%。
1.3 观察指标
①于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6h、12h、24、48 h,记录两组血气指标变化,同时计算氧合指数(OI);②治疗完成后以头颅CT和床头胸片观察患儿病情转归。
1.4 统计学
数据纳入S P S S 2 2 . 0 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不同时段OI值变化分析
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6 h、12 h、24 h和48hOI值分别为(35.03±1.03)、(21.06±3.03)、(15.28±3.02)、(12.03±3.42)和(8.61±1.34);对照组分别为(35.12±1.01)、(27.61±2.18)、(22.67±2.91)、(17.05±3.06)和(12.17±3.28),两组治疗前OI值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时段OI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儿病情转归分析
观察组存活33例,死亡1例,对照组存活24例,死亡10例,观察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8.785,P<0.05)。
3 讨 论
ARDS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患,多发生于新生儿,临床调查研究发现,ARDS发生率和胎龄有极大的关系,胎龄越好其发病率越高,且出生体重越轻且死亡机率越高,对胎儿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
高频振荡通气是一种新型的通气法,泛指采用高于生理呼吸次数的频率,以低潮气量进行通气,相较于传统常频通气,高频振荡通气由于通气频率较高,可有效增大患者通气量,进而提高其临床有效性。既往胡娟娟[2]等学者将高频振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用于新生儿ARDS中发现,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后患儿血气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常频通气去,且其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而王舒悦[3]等人进一步对高频震荡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ARDS中的疗效做一研究发现,高频震荡通气同期联合PS可提高ARDS的呼吸功能。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各时段OI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患儿存活几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和上述研究结果基本相符,进一步说明高频振荡通气对于提高新生儿ARDS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将高频振荡通气用于新生儿ARDS治疗中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