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食用油贸易逆差的特征、原因及对策研究

2020-03-01田浩国

江苏商论 2020年7期
关键词:贸易逆差食用油植物油

田浩国

(南京中医药大学 翰林学院,江苏 泰州225300)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老百姓生活必需品之一的食用油,也是农业生产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食用油进口需求的不断增加,截至2018年度,我国食用油进口总量为808.7万吨,贸易逆差达到55.5亿美元,对我国的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一、我国食用油贸易逆差的特征

(一)食用油贸易逆差规模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据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量为491万吨,同比增长37.0%;进口价值32.5亿美元,同比增长17.3%;出口量为13吨,同比减少21.7%,出口价值为1.3亿美元,同比减少19.7%;贸易逆差为31.2亿美元,增长19.5%。按照进口量分析,2019年1—4月,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截至2019年4月,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量为52万吨,同比增长67.7%。2019年5—7月,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量大幅度提升,2019年5月开始快速增长,食用植物油进口量为71万吨,同比增长39.2%。2019年5月食用植物油进口均价为0.66亿美元/万吨。国内食用植物油均价为1.01亿美元/万吨,远高于进口价格。国内供应不足和价格高涨不下促使进口量大増,2019年7月,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量为92万吨,同比增长80%。从进口总额来看,2019年1—4月,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金额总体呈下降趋势,2019年4月,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金额为3.4亿美元,同比增长30.7%。2019年5月,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金额明显回升,进口金额为4.7亿美元。2019年7月,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金额为6亿美元,同比上涨50%。伴随着人口的增长,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用植物油的消费需求持续增加,同时我国受国际贸易环境影响,逐渐取消贸易壁垒,国外食用油将大量涌入国内市场。产需缺口和国内外食用油价格差异,促使我国食用油进口和贸易逆差呈现递增趋势。

(二)逆差来源地相对集中,以棕榈油为主要进口品种

我国进口的食用油菜油占进口总量的15.1%、葵花油11.1%、豆油5.3%、棕榈油等65.7%。2019年上半年,我国进口棕榈油323.2万吨,较以往增长33.1%;进口菜油74.3万吨,增长32.8%;进口葵花油和红花油54.6万吨,增长57.1%;进口豆油25.9万吨,增长48.0%。由于阿根廷和巴西是全球最大的豆油出口国,相对别的国家豆油价格相对便宜,因此我国豆油的进口国主要来自阿根廷和巴西,占进口豆油总比例的90%左右。菜籽油主要来自加拿大、阿联酋和荷兰,占我国进口菜籽油总比例的92%左右。棕榈油主要来自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占我国进口棕榈油总比例的99%左右。相对于其他食用油,棕榈油的进口量最大,占总食用油进口量的65.7%。其原因主要是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人们越来注重饮食健康,棕榈油中所含的天然维E及三烯生育酚、类胡萝卜素和亚油酸对人体的健康十分有益,又因有防癌功效,因此消费者对棕榈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从而棕榈油进口量也在不断提升。

(三)食用油贸易逆差已成为我国相关产业主要压力

我国每年消耗食用油总量约为3849.6万吨,年人均食用油消耗量为27.3千克,而国内食用油总生产量为1192.8万吨,其余2656.8万吨则需要依靠进口。目前,我国食用油自给率约为31%,在几种主要的食用油品种中,棕榈油几乎全部依靠进口,国产成品食用油供应不足,需进口油料作物而后在国内进行压榨、灌装。食用油需求的增加扩大了我国食用油及油料作物的进口需求,大量进口农产品加之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对我国食用油加工企业的生存发展构成一定威胁。随着我国食用油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对我国国产食用油产业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同时随着油料作物的进口,影响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导致我国农业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的趋势。

二、我国食用油逆差快速增长的原因

(一)进口增加和出口减少是影响我国食用油逆差的直接原因

2019年1—7月,中国食用植物油出口额为1.4亿美元,同比下降17.3%。进口额为32.8亿美元,同比增长37%。由此可见,我国食用油贸易逆差呈现增长趋势。2019年4月—7月,我国食用油进口量从51.9万吨增加到91.7万吨,增长77%;出口量从23.7万吨减少到21.6万吨,下降9%。由此可见,我国食用油逆差持续增加是由于食用油进口的增加和出口的减少直接导致的。从进口价格方面看,2019年1月我国食用油进口均价为680万美元/万吨,2019年7月下降到660万美元/万吨,因国际市场需求下滑严重,全球供给量增加导致全球食用油价格下跌11—25%。价格下滑促进了进口量的增长。在出口方面,出口量整体没有特别的变动,反而出口价格有明显的减少,因此2019年1月我国食用油出口均价为1040万美元/万吨,7月下降到970万美元/万吨,在我国食用油出口量减少的情况下,价格的降低扩大了我国食用油贸易逆差。

(二)进口油料作物间接影响我国食用油逆差增长速度

目前,我国大豆的出油率约为15%,进口大豆的出油率在20%左右。根据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食用油年总消费量为3849.6万吨,国产油料榨油总产量1192.8吨,进口食用油总量为819.9万吨,进口油料作物压榨、灌装食用油总量为1836.9万吨。其中进口原料作物中最主要以大豆为主,其进口量为8803万吨,依据农户所提供的2018年大豆种植、销售数据显示,每亩可产300斤大豆,每斤利润为1.7元,每亩总收入为510元,外加300元补贴,不考虑劳务费等其他费用,扣除直接成本,包括每亩地租400元、化肥170元、农药70元、收割100元,最终利润为每亩70元。虽然国家有补贴政策,但扣除间接费用后利润所剩无几,并且还有可能受天气影响而导致亏损。因此阻碍了农民种植油料作物的积极性,导致我国国产大豆年产量只有1600万吨。大豆自给率低于20%。2018年7月,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 《亚洲-太平洋贸易协定第二修正案》协定税率,我国将孟加拉国、印度、老挝、韩国、斯里兰卡等国家的大豆进口关税税率从3%下调为零。2019年7月,中俄双方签署了《关于中国允许进口俄罗斯粮食和油籽及其副产品产品名录和进口规模议定书》以及玉米、大豆等农产品检验检疫要求修订协议,我国全面放开对俄罗斯大豆等农产品进口区域限制,增加了我国食用油和食用油作物进口量,导致我国食用油贸易逆差继续增长。

(三)跨国企业控制市场,政府保护政策失效

随着我国对开放力度的加大,大批外资企业大举进入我国,其中包括食用油产业。四大粮商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控制着全球80%的粮食交易量,通过不断地在我国投资建厂,实行标准化生产,并控制下游市场的食用油销售,已逐渐垄断我国食用油市场。例如金龙鱼、鲁花、福临门三大品牌食用油在我国食用油总销量中位居前三,占我国食用油市场的53%。我国食用油市场基本由外资企业控制,金龙鱼是益海嘉里集团旗下知名的粮油品牌,新加坡丰益国际有限公司在华投资组建的益海嘉里集团是我国粮油企业的典型代表,另外还参股鲁花和福临门等多家国内著名粮油加工企业。当前国内大型食用油生产企业相对较少,全资本国企业在食用油市场占有率不足30%,其余70%市场份额都是外资企业享有,失去了食用油定价权并缺乏国际竞争力。又因国家干预贸易市场以保护本国本土企业,保障国家经济健康、平稳有序发展,与发达国家对油料作物的多样化政策措施相比较,我国政府就是简单地实行油料作物固定补贴,不像美国政府为油料作物生产提供阶梯式补贴,根据产量及品质等不同给予直接或间接补贴,同时还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设备补助等。

三、促进我国食用油产业健康发展消减贸易逆差的对策

(一)提高食用油自给率,消减贸易逆差

需求和供给不平衡是造成我国食用油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因此增加国内有效供给是控制进口、消减贸易逆差的根本手段。具体办法可以通过以下两点进行,一是政府加大对食用油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和教育投资等措施扶持食用油相关企业和农民。通过学习美国、日本等贸易大国对食用油贸易的扶持政策,如美国对食用油料作物的阶梯式高额补贴和日本对生产食用油料作物定额补贴及经营担保补贴等来保护国内食用油企业。同时,我国政府应增加科研投入,扩大食用油生产能力,研究出含油量高、产量高,能抵御自然灾害的油料种子,以提高产品的竞争优势,并引导产、销企业合作,以全产业链为纽带,推动食用油相关产业集群的形成,依托食用油主产区、区域经济带形成全方位的集群格局,着力打造一批食用油生产、加工、仓储、物流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园区。在金融方面要稳步增加贷款投放规模,对重点食用油企业在现有优惠利率的基础上,再适当下浮利率,优化期限结构。积极地向食用油生产销售企业提供企业授信、出口退税、金融租赁等服务,扶持食用油相关产业健康发展,消减贸易逆差。二是通过减少棕榈油和菜油等食用油进口份额,提升我国国内食用油的市场占有率,我国进口的食用油大多数是散装食用油,其存在砷、铅、苯并芘等污染物超标的问题,因此不跟进口食用油打价格战,而是从产品质量和安全方面着手。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我国消费者对营养、健康、安全的食品越来越注重,并且舍得购买相对营养健康的食品,因此要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安全食用油的需求进而提升市场占有率。

(二)引导食用油产业科技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

我国食用油提升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针对我国食用油加工工艺的不同而导致出油品质差异较大的问题,一是可以引进或研究质量较高的油料作物,并改善有关农药残留、物流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逐渐完善食用油质量安全认证机构监管和认证过程管控。建立绿色食用油市场准入标准和行业标准,提升我国食用油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规范我国食用油市场,全面提高食用油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完善认证管理模式,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控制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和满意度。运用认证的国际通行规则,扩展到国际食用油市场,提高我国食用油的竞争力。三是以品牌化带动我国食用油产业升级转型,并全面优化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对质量进行规范控制,确保种植、收割、仓储、运输、生产、质量检验等各个环节的质量,保障食用油的安全,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四是增加高级要素投入,提高产量降低生产成本。面对油料种植面积少、生产成本高的现状,需要建立食用油技术研究中心,进而培养新的高素质农业技术性人才,提升农户生产油料作物的专业化程度,提供最新的市场相关油品信息。同时增加科研投入,选育优势、优良品质,改良种植技术,提高油品生产工艺,提高油品品质,开发应用新型先进油品生产设备和质量检测设备,提高油料产油率以降低成本。

(三)建立企业战略联盟,提升国际合作层次

建立食用油进口企业战略联盟,增强国际食用油议价能力。目前我国食用油相关企业在进口过程中都是单打独斗,加剧了我国食用油进口的不稳定因素,造成贸易利益损失。为了实现食用油进口国具备的食用油贸易议价能力,由政府牵头和食用油相关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增强谈判能力,完善进口谈判机制,制定统一的进口食用价格。同时健全食用油储备制度,不断扩展食用油制定的使用途径,用于应急和稳定食用油价格,保障市场供需。鼓励生产食用油相关企业的并购、重组,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国内食用油生产企业实力,从而突破外国企业对全球食用油市场的垄断,获得国际上的食用油定价权。“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与沿线各国食用油贸易提供了最有利的契机。开拓“一带一路”的沿线各国与我国各地区建立起亲密的贸易合作伙伴关系,强化双边食用油贸易,实现双边贸易的平衡,积极寻找双方利益的共同点,不断增加食用油出口规模,消减贸易逆差,并优化食用油相关产品的进出口结构,减少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食用油供给不足,价格波动等问题。因此要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贸易磋商、规划、政策的协调与国际合作进程。促进多元化、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交流,提高我国贸易优势,深化贸易便利程度,强化双边食用油贸易交往的广度和深度,深入推进食用油供给结构性改革,开创食用油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紧紧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优化食用油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食用油向高品质、高营养的健康需求方向转变,提高食用油的自给率,消减我国食用油贸易逆差,推动我国食用油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贸易逆差食用油植物油
QuEChERS-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植物油中16种邻苯二甲酸酯
废食用油改性沥青性能研究
开封后的食用油应该怎么存放
2019上海食用油展、食用油包装展览会
2019上海食用油展、食用油包装展览
美国2016年贸易逆差创四年新高
中国食用植物油供需平衡表
中国食用植物油供需平衡表
ORS-ICP-MS测定食用植物油中的多种微量元素
日本1月贸易逆差创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