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器、物、色与空
——从“色”感知看“物派”艺术作品

2020-03-01陈丹莹

流行色 2020年11期
关键词:体悟表象艺术作品

陈丹莹

CHEN Danying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 200444

Shanghai Academy of Fine Arts,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一、色与空:作品表象与观念

“空与色”互为关系。色,颜色之色。物体表面之物象,尤指现象,万物存在之“形式”。艺术作品由艺术语言构成,其中色彩、材料、造型成为形式语言,在此文中可理解为“色”。至于空,在日本,世阿弥将“花”与“心”相对应,诠释着主客体之间身心的互动。古人对在传递个体思考时,离不开有形之物“器”。“器”是承载“道”的空间,“器”作为“色”的存在物,成为表象;“道”成为“空”的体悟观,是一种观念的代表。观念是由众多形形色色万物之中抽离体悟的“道”;“色”的表象世界由“色彩”、“造型”、“材料”等语言组成。面对“物派”艺术作品,同样由表象与观念组成,对作品的表象感知,以“色”悟“空”,体悟“物派”艺术家所理解的变化无常、互为联系幻像世界的“空”观。“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1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集中于主观意识影响,在主客之间,通过对“色”的身体感知,空悟“空”的精神意识。体悟地、水、火、风,涵养一切众生之色,“物派”艺术家的作品隐含着如此“色”“空”辩证关系。

由此,“物派”艺术成为吸收东方哲学,首次代表东方艺术的初次尝试。究其根源影响,日本“艺道”和中国禅宗与道家思想是其中重要来源。人类“个体”的情感表达一直未间断过,并在“观照”中体悟自己与世界。如宏智正觉在《禅宗美学》中所言:“诸禅德,来来去去山中人,舍得青山便是身。青山是身身是我,更于何处著根尘?”2观照形成所需的身体与万千世界(色),均是禅宗开悟观照的对象。古代诗人以禅入诗,诗喻禅,蕴含个体对于生命感悟的性感体验,等待开悟的瞬间。“物派”艺术家们犹如诗人,回到自己身体的感知思考,以本原状态的材料,在如“花应时而开”的场中,通过身体传递个体在客体世界中的体悟。呈现材料本色状态,打开“物性”通道,不执着于“做”,重在观察、展现自然物之间的状态关系,构造作品,追求如自然物一般置于日常自然景象之中,吸收禅宗与道家思维中的“色”与“空”辩证关系。现于形形色色万物,以色悟“空”,寻求相遇超越人类创作秩序的维度,还原“主”、“客”互为关系的生命体悟和本原世界。

二、表象到观念——“物派”作品表象感知的分析

1.“材料本色”

生发于日本的“物派”“后物派”是基于以东方哲学思想为出发点的艺术,“物派”主要理论家李禹焕(Lee Ufan)认为“物派”是在时代语境下反省“人类中心主义”的方式,作出超越的实践尝试。由此,一个松散,但目的意识统一的艺术团体产生。注重“关系”的探寻,而非“物”的单向关注。纵观李禹焕、菅木之雄、小清水健、关根伸夫等物派艺术家作品及他们与评论家对“物派”这一散团体的介绍,可以确定的是“物派”艺术家们在当时大量运用未改造加工的自然材料进行“创作”思考,此处的创作意不在“做”,而更关注物原本状态与其他物之间的本真世界关系。正如菅木之雄称其”物派“创造论为“放置世界”,李禹焕的《关系项》、《对话》作品,放弃雕琢的意识,将以未经打磨原色石头置放于事物关系之中;关根伸夫的《位相-大地》,以呈现天然大地的内部空间与原本色彩。在这一座座以材料本色所构成放置的事物关系作品中,物的原本天然自然色与原始的自然未加工的造型,成为作品在传递观者过程中,重要的视觉元素与感知存在物,显示出众多物“材料本色”的本真色彩真相。

2.构造物关系营造

关系意识存在于“空”空间观之中,如日本学者青木孝夫(Aoki Takao)基于气候和历史的“气象美学”,阐释出自然环境与人精神意识之间的影响关系,从而又引发民族审美意识的形成,在“空”空间观中产生“色”感知的审美意识,体现出人与自然物相包围的共生关系。在“物派”艺术家的意识中,关系的表现以“构造”的表象形式语言呈现。在李禹焕的《关系项》作品中,由未打磨自然的圆润石头和未加工的铁板与破碎玻璃块组成关系项。破碎玻璃块成为连接石头与铁板之间的重要关系链,以引发与提示观众,对石头的重量与铁板的坚硬之间的关系。破碎的玻璃形态在这之间,“破碎”的“色”表象,通过光的折射,构建营造出玻璃的透明色与易碎的性质。大地之子黄褐色的巨大石头,与红褐色自然发锈的坚硬铁板,营造出的自然的紧张关系,其中构造的表象“色”与构造关系,形成互为重要的营造因素。李禹焕在作品中较为注重“周围”关系,以作品探索物与周围的联系,构建“空”观中互为关系链的本原世界。缤纷色彩的事物状态中,充满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物的本原色相。

3.场所意境氛围

中尾佐助《照叶树林文化论》中试图以自然照应的方式解读日本文化,以照叶树林文化为基础的东亚水稻文化验证日本文化的起源。东方国家审美思想大致相同,更注重周围、非对象性的整体氛围感、空间性的意境想象。在中国山水画艺术观中,宗炳的“澄怀味象”就与之相似。主体心怀澄,“万趣融其神思”,即自然山水灵妙意趣,触发审美主体的自由想象,“空”悟物象之变化,以体悟的色彩世界幻像进入真实世界。禅宗思想注重“道在当下”,体现在物派艺术家作品观中,则为时下身体、物(作品)所构建的“场所”,构造所体现出的场所意境氛围是基于构造物的表象“色”的。感知场所意境氛围,身体成为重要感知体。李禹焕表示,在空白的画布前,身体会无意识地颤动,且情绪高涨,白色画布中空虚的白色与盈满的彩色共存,“色”与“空”共在。例如,“后物派”代表人之一保科丰巳在作品自述中讲述了艺术作品与各因素构成的交感性的“场”。以“身体”为媒介,实际地存在于物质与空间之中,形成与其他观者的交感场所,并且表明这是一种中性的“场”的存在。作品《之间》是保科丰巳所关注的理念的体现,一种实体与虚体投影“间”的关系。虚体投影以半透明色彩呈现其物质感,表象“色”,与实体不透明色彩之间构成虚、实,半透明、不透明之间的氛围营造关系,显示出暧昧的意境美感。

“物派”作品部分选取及色彩色相概括 (图片来源:网络;自制)

三、结语

笔者对“物派”作品的感知,皆从众多“物派”作品中预见对宇宙世界的幻像,淳朴的原色、属于的大地的褐色、充满沙粒感的物质世界,扑面而来的真实世界,坠入对自然世界、宇宙、以及存在的思考境地。从“色”表象感知进入对“物派”作品的直观体验中,感知“物派”艺术作品丰富的“色”肌理,进入五感甚至多感地世界。作品中,黑色油墨渗在具有横竖肌理的纸张上;灰色沙尘感的粗颗粒水泥;大火烧毁制成的黑色脆弱煤炭,物质构成的原色空间都成为进入真实自然世界的镜像空间,从而打开孤立的艺术作品,拉回到现实的场所之中,进行对思考与体悟。

注释:

1取自《心经》,赖永海主编,陈秋平译注,中华书局出版社.

2摘自张节末.《禅宗美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体悟表象艺术作品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透过表象看公式
教你识破非法集资及传销的“十三种表象”
体悟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