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邮轮运营产业看点与痛点
2020-03-01中国船舶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李芳敏
中国船舶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 李芳敏 孙 超
在过去的十年间,亚洲邮轮市场经过高速发展已经跃升为继北美和欧洲后的第三大邮轮区域,亚洲地区成为推动全球邮轮市场持续增长的新兴动力。全球主流邮轮船队积极看涨亚洲邮轮市场,战略性开拓亚洲邮轮市场蓝海,不断在亚洲开辟母港航线、扩大船队规模,加码亚洲市场布局。中国作为亚洲邮轮市场的主要推手,在经过高速增长后,步入以“高质量、高品位”发展为基调的全产业链共同发展的新时代。
亚洲邮轮运营市场总体概况
近年来,亚洲地区已经成为世界邮轮运营业发展的主要引擎。在各国家/地区政府的积极引导与邮轮运营商等市场参与者的努力推动下,亚洲地区的新运力不断部署、新航线不断规划、港口配套与服务不断完善,邮轮运营模式不断创新,市场持续蓬勃发展。
2012 ~2018年,亚洲地区客源规模持续高速扩张,年均增速达33%。2018年,由于中国市场回调,亚洲邮轮乘客规模扩张乏力,仅增长4.6%至424万人次,但仍占据全球第三大邮轮市场地位;全球邮轮市场份额下滑0.3个百分点至14.9%。其中,中国持续作为亚洲最大客源地(236万人次),贡献亚洲总客源量的56%,中国台湾、新加坡、日本与中国香港依次排名第二至第五位。
从运力供给来看,2018年,亚洲市场共部署78艘邮轮,累计完成2041航次,提供运力426万人次,与2017年的424万人次基本持平,乘客满舱率提升4个百分点至99.5%。从船型结构看,以艘数计,亚洲60%以上的邮轮为2012年以来新造邮轮,其中,中小型邮轮占49%,(超)大型豪华邮轮占25%,极地探险邮轮占5%。
从区域偏好看,2018年,共有389万亚洲乘客选择在亚洲航行旅游,占亚洲客源市场的92%。从航期偏好看,2018年60%的亚洲游客选择4 ~6天的邮轮航线,30%的亚洲游客选择3天以下的邮轮航线,而选择7天及以上的中长程航线的亚洲乘客只占到总数量的8%。究其原因,一方面,亚洲地区一些国家的假期政策影响了亚洲市场的中长周期航线的需求,另一方面,各大邮轮公司考虑到运营效率,减少了亚洲地区长周期航线的部署。
综上所述,近两年亚洲地区邮轮运营发展趋势总体平稳,但作为亚洲最大客源国的中国和最大游客接收国的日本纷纷进入筑亚洲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诸多痛点逐渐清晰,亟需关注解决。
首先,亚洲地区产业发展不均衡。港口方面,远东及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的邮轮港口等基建资源相对完善,其中,上海吴淞港、新加坡港等邮轮港口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准,但其他亚洲国家或地区的邮轮港口建设滞缓,数量有限且设施落后,限制航线的开发与多样化。市场方面,由于各国邮轮市场在乘客规模及渗透率、航线资源与邮轮运力等条件明显不同,各国邮轮市场发展业态差异显著。其中,中国以母港输出乘客为主,邮轮入境游规模极为有限;日本与韩国是主要的邮轮目的地,本土乘客规模有限;中国香港与中国台湾以本土乘客为主,海外乘客为辅;新加坡则是亚洲最大的二级邮轮市场,航空与邮轮业联动性较强。
其次,亚洲地区邮轮运营业极度依赖中国。从运营市场看,作为主要邮轮目的地到访大国的日本、韩国,其邮轮市场发展兴衰取决于中国。2018年,随着中国邮轮市场在前期冲高后进入调整期,日本、韩国的邮轮乘客入境量出现不同程度回调。另外,在中国需求带动下,越南、菲律宾等国的邮轮市场(入境为主)近年来也迎来发展机遇;而中国台湾的邮轮产业也亟待中国因素推动。
再者,亚洲邮轮运营市场联动性不强,区域发展明显割裂。由于亚洲邮轮产业区域独立发展特点突出,各地区几乎各自为营,缺乏业务、文化、资源的互通,目前亚洲邮轮运营产业初步形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运营区域。一是东亚及东北亚地区,中国、日本及韩国联动紧密,俄罗斯远东地区也逐步融入其中;二是中国南海及关联地区,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及少数东南亚国家形成区域联动;三是以新加坡为中心的东南亚邮轮圈,部分长途航线可延伸至澳大利亚西海岸。另外,中东地区的邮轮业务主要为环球航线与地中海航线;相比之下,南亚等地区的邮轮运营乃至邮轮经济几乎空白。
数据来源:国际邮轮协会2018年亚洲邮轮乘客航线选择偏好
中国邮轮运营市场现状
2018年,中国邮轮运营市场进入调整阶段,港口接待量和客源市场出现“双降”。2019年,中国邮轮运营市场持续筑底调整,行业发展正由高速向高质量转型升级。
2019年,中国母港邮轮共14艘,较2018年减少2艘。具体来看,运力有进有退,虽然诺唯真“喜悦”号等邮轮退出中国,但歌诗达“威尼斯”号与皇家加勒比“海洋光谱”号两艘新船相继入驻中国,市场新活力持续释放;另外,中资邮轮船队也在逐渐培育,星旅远洋旗下“鼓浪屿”号于2019年实现首航。未来,随着中国邮轮市场优化调整,各国邮轮船东仍看好中国邮轮市场,随着多艘超大型豪华邮轮即将进驻中国市场,中国邮轮旅游的大船时代即将开启。
由于运力供给总体调减,中国邮轮市场收紧,据中交邮轮游艇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 ~9月,国内12家邮轮港口实现邮轮靠港589艘次,同比减少16%;实现邮轮乘客接待量312万人,同比减少18%。
乘客消费品质明显升级。一方面,随着中国邮轮产业转型升级,朝着高质量邮轮生态体系盘整,越来越多的新颖、豪华、大型的邮轮布局中国市场,船上产品的吸引力显著增强,刺激乘客消费需求,重塑邮轮高端旅游的市场形象;另一方面,随着旅行营销能力提升,加之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民众的邮轮消费理念不断成熟,邮轮品牌定位与乘客消费需求匹配度提升,在乘客满意度提升的同时,邮轮营收能力得到加强。其中,皇家加勒比等运营商实现在华业务营收显著提升与成本有效控制,盈利水平创近年来新高;另外,本土邮轮运营商渤海轮渡的邮轮业务板块持续保持盈利。
港口资源不断丰富。目前,我国沿海邮轮港口布局基本完成,形成5大区域,22个港口的总体布局,其中,试点邮轮母港4个为上海、天津、厦门、三亚;在用港口15个,其中邮轮专用港口7个,通过将货运码头改造为邮轮港口的8个;规划及在建港口7个。随着中国邮轮港口改造工程进入新阶段、新兴邮轮港口逐渐规划建立、港口服务质量不断升级,中国接待大型邮轮的能级得到大幅提升,有利于邮轮航线的开辟及布局,同时,也有利于开展我国沿海邮轮市场和内河邮轮市场,实现江海联动、港城融合的创新邮轮经济业态。
过去几年,中国邮轮运营市场发展中的多种痛点集中发酵,导致邮轮产品缺乏活力、行业同质竞争激烈、经济价值无法释放。
从产品痛点来看,一是航线设计存在局限。中国邮轮航线以五天四晚的短航线为主,邮轮航线目的地选择空间有限,由本土港口直接始发的长航线极为缺失;二是航线设计同质化严重。目前,中国市场以日本航线为主,中俄航线、中越航线等相对有限,大陆至中国台湾航线、中韩航线受到政策限制,同时,岸上活动开发缺乏创新,多为购物消费,导致乘客对邮轮文化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另外,沿海航线与公海游航线尚未进入市场;三是境内市场产品空白。中国海岸线狭长、内河水域条件良好、邮轮港口设施充足、沿海与沿江旅游资源丰富,但沿海邮轮产品、外籍乘客的“Fly+Cruise”产品完全空白。究其原因,我国现行规范制度不健全,部分规章细则相互制约,难以保障当前市场的运力、人才、港口等资源基础形成合力、全面发展。其中,外籍邮轮多点挂靠未能实质性落实、中国籍邮轮发展条件不成熟、我国假期制度需持续完善与落实是三大症结。
从邮轮市场痛点来看,一是我国邮轮市场培育倾斜,邮轮入境市场略显寂静。我国是亚洲最大的邮轮乘客输出国,但邮轮出入境结构明显失衡,邮轮入境市场开发力度不足。2018年全国访问港邮轮接待量为78艘次,同比下降4.88%,游客接待量为17.28万人次,同比下降3.19%,占全国邮轮港口接待量占比仅为3.5%。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邮轮入境市场吸引力不足,邮轮产品缺乏新意及有效宣传,未能有效引导海外市场注入;另一方面,国内通关政策、多点挂靠等政策未能与国际接轨,增加了外资邮轮船队入境的市场壁垒。二是我国邮轮二级市场尚未激活,“邮轮+”的贡献未能得到释放。当前,我国邮轮旅游与其他资源设施的联动性较少,未能形成“船、港、城、游、行、购、娱”全区域的邮轮生态一体化,导致邮轮经济贡献相对有限。同时,邮轮旅游的割裂发展限制了我国邮轮二级市场的开发,“邮轮+”的发展模式、理念未能得到有效市场渗透。未来,“Fly+Cruise”和“Cruise+Fly”的开辟,将成为我国邮轮市场的新增长点。
从五星红旗邮轮发展痛点看,一是我国采取严格的船舶入籍制度。一方面,我国的船舶入籍制度缺乏足够的税收优惠减免等政策扶持,加之登记流程和入籍制度严苛,较方便旗国家入籍政策存在明显劣势,中国籍邮轮的市场运营成本压力突出。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对船上本国籍船员比例、薪酬有严格规定,与当前本土人才缺失现状存在严重矛盾。二是本土邮轮船员政策不具优势。我国邮轮产业方兴未艾,船员需求规模庞大且素质要求较高,但现有人才凤毛麟角,亟待培育;然而,我国缺乏对海员船员的权益保障制度,如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等,与其他海运大国存在显著差距,对人才的吸引力有限。
对中国邮轮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从长远看,亚洲地区邮轮市场发展总体将呈现平稳趋势,尽管短期亚洲邮轮市场受中国因素影响或小幅下滑,但随着中国逐步朝着高质量邮轮产业盘整,将会给亚洲新兴邮轮市场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将带动亚洲邮轮市场迈向更高的台阶。中国邮轮产业应聚焦邮轮运营市场的诸多痛点难点问题,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借国家政策之势,巧抓机遇,夯实产业先发根基;借国家发展方向之风,紧抓“一带一路”合作机遇,构建开放型邮轮生态体系;借行业企业之力,突破行业痛点、难点,把市场蛋糕做大做优,共同推动中国邮轮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重塑邮轮产品运营体系。解决中国运营市场痛点的根本是要彻底形成一套科学、体系的邮轮运营网络,从邮轮产品设计、研发、布局、营销、文化建设、运营模式、经营模式等多方面进行统筹、思考、创新。政府层面,落实多点挂靠、便捷通关等政策,加强沿海国家邮轮港口区域合作,推动邮轮新航线的开辟;加强邮轮旅游市场监管,规范邮轮运营市场制度,大力整顿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重新定位中国邮轮市场品质,推动中国邮轮市场消费升级。企业层面,提升邮轮产品品质,丰富邮轮产品多样性,采取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更好的满足消费升级的市场需求;探索开发沿海游、公海游、内河航线等多重创新航线品类,充分开发国内外旅游资源,实现“点、线、面”的资源互动互促,推动中国旅游经济全面增长;构建有序的文化宣传体系,加大邮轮文化宣传力度,培育中国邮轮市场需求粘性,加快推动中国邮轮出入境市场建设。
二是加强多元领域合作。亚洲邮轮产业正处于历史机遇期、培育关键期,应加强亚洲邮轮全区域协调联动,赋能亚洲港口及旅游资源,培育邮轮文化沃土,创新邮轮运营模式,提升全亚洲邮轮市场吸引力。政府层面,加强中国邮轮产业开放共建,推动中国邮轮出入境市场深度融合;加强国内外邮轮企业合资合作,促进邮轮市场资源高效配置;强化对本土行业龙头企业的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推动龙头企业高速高质量发展,实现行业引领作用,打造邮轮运营生态;加强政策引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邮轮经济互联互通,加大中国邮轮产业“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优惠政策,形成全域性邮轮经济发展融合与利益共享的良好局面。企业层面,紧抓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引进国内外邮轮市场前沿资源,将行业领军力量带入中国,不断扩大合作“朋友圈”,通过共同激发中国市场活力,实现双方“各自发展-合作发展-整体发展”的联动双赢模式;整合国内外“船、港、城、游、行、购、娱”等多方位资源,调动全域资源积极性,促进“邮轮+”的联动效应,创建全域旅游共建共享的新格局,提升中国邮轮生态体系的新功能。
三是布局产业蓝海领域。开拓邮轮产业蓝海,创造具有竞争力市场空间,将是未来邮轮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政府层面,加快邮轮产业新旧动能转换,鼓励邮轮全产业链条数字化改革,加强邮轮企业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政策导向,刺激邮轮产业高质量升级,在邮轮产业数字化融合中探索邮轮产业新商机、新业态、新模式;放宽邮轮入籍政策,发展五星红旗邮轮船队,激发中国邮轮运营市场活力,打造中国邮轮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层面,积极响应国家数字化改革的重大方针,以新一代数字技术引领邮轮产业发展,推动中国邮轮产业链全面升级,通过数字化改革及区块链技术应用打造智慧邮轮企业,降本增效,释放企业活力;加强海外营销与内陆营销,联合航空、高铁等交通行业发展“Fly+Cruise”或“HSR+Cruise”邮轮产品,吸引外籍乘客入境旅游、内陆乘客探索蔚蓝,开拓市场新空间,创造经济新动能,形成产品错位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