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传承创新发展倡言解析

2020-02-29金磊

建筑 2020年3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世界遗产遗产

2019年12月3日是个重要时刻,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主办,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联合承办的“致敬百年经典——第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公布及新中国70年建筑遗产传承创新研讨会”召开。以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的名义,笔者代表与会专家提出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传承创新发展倡言并作了重点解读。以下就为什么要提出这份智库型倡言谈两点体会与感言。

一、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价值需要被认同

任何智库型报告都旨在提出问题并给出供决策的科学洞见与思考。时间伴随着城市生命的事件而始终流逝着,那每个时段的建筑“光环”都如一个个“奇点”。让城市文脉融入现代生活并非口号,不仅要让国务院公布的13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75片划定的历史文化街区、2.47万处历史建筑传承并延续历史,还重在活化利用,而非呆板死守,这就要求建筑界与文博界进一步联手,只有这种跨界的交叉协同,才有建筑遗产传承发展、向时代深处开掘的可能。自2016年起,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携手,历经4批推介认定了396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同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要求到2020年底完成对全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确定工作,以摸清家底。所有这些行动,都说明学术界与政府的携手共进,在共识下的有效推进是希望之举。据此,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组织10多位专家,依靠对国内外20世纪建筑遗产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行动,提出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传承创新发展畅言,其意在“聚共识、续文脉、谋新篇”。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其一,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是源于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建筑师大会,《北京宪章》强调要总结20世纪世界各国建筑规律,马国馨院士代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提出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并由张钦楠、刘开济等领衔,编纂了10卷本的“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丛书”;其二,已经诞生4批共计396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虽已形成一定规模,也是来自权威专家的认定,但还停滞在学界,还需上升到政府管理层面,要形成来自各方的政策支持,因此需要智库之思或称建议蓝皮书的“问题集”;其三,对项目管理方授匾额,对设计单位及先贤建筑师的表彰十分重要,但这仅仅是20世纪建筑遗产受到保护的第一步,需要全方位的20世纪主题下对经典建筑的学习、宣传与阅读行动,在公众中传播20世纪当代优秀建筑文化是建筑界与文博界的责任与使命。

刘易斯·芒福德(1895~1990年)的《城市文化》是部名著,他指出如果城市遗产是死亡的东西,那么城市要恢复生机就唯有更新和再生。但他反对大拆大建,强烈呼吁不可再重蹈19世纪欧洲激进的城市改造的覆辙,倡导要“复兴被机器文明荡涤掉的那些符合人性需求的古城城市活动和价值”。中国科学院院士常青从建成遗产角度作过一系列比较研究,他列举了20世纪国际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跨越7个国家的17个作品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提出的“存旧与续新”理论,且有大量城市遗产的历史中心区与新建区相隔妥善分离的例子,如人们熟知的伦敦码头新建区、巴黎拉德方斯大门外的新建区、美国纽约高线公园等。这些几乎都是城市中新生与旧有共存、和谐一致但各具特质的文明表现。同样,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我们也必须强调在传承理念下的活化利用。

20世纪遗产要贡献城市更新的能量,它不是像古建筑“封闭固守”,它大量与城市更新交织在一起,面临“活化”利用的迫切性。如“国庆十大工程”(除华侨大厦外)均是20世纪遗产,它们都在使用中,发挥着作用,是最好的活化实例。遗产的核心价值是文化价值,应充分发掘其承载的城市历史和文化记忆。重在“活化”保护的利用,以“活”的方式留存在城市更新中,而非“死”在城市更新中。20世纪遗产理念带动的保护观,不仅以保护“物”的存在为主体,还注重以人和社区为核心,让20世纪建筑遗产成为提升城市价值的文化记忆。如第二批的京张铁路南口站到八达岭段、池州祁红茶旧厂房与传统茶工艺;如第三批的景德镇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园就是十分成功的20世纪建筑遗产“活化”利用的例子。城市更新不是推倒重来,说到底要给城市以发展活力,“活”即生命力,不仅有硬件,还有历史、有故事、有文化记忆。

二、传承创新发展的智库之思

本倡议书先从“国际视野、中国行动、我们共识、我们忧思”四个版块做了扼要分析。如在“国际视野”下,强调从2019年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起,中国成了世界遗产数量大国。更令全球建筑界瞩目的是20世纪美国现代建筑大师赖特的8个20世纪上半叶作品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连同勒·柯布西耶(2016年)、格罗皮乌斯(2011年)、密斯·凡·德罗(2001年)的现代国际建筑大师的代表作品均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目前,世界遗产名录宝库的文化遗产项目中,已有近百项是20世纪建筑遗产,它几乎占到世界文化遗产总数的1/8。关注并发现世界遗产名录中“20世纪建筑遗产热”已是大势。

在“中国行动”下,除展示了共计4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数量与特点外,简介了中国建筑界、文博界的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活动形式。围绕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所展开的学术活动、公众教育普及都全面展示了项目的风采,不仅为更多的人提供了领略20世纪建筑遗产魅力与价值的渠道,而且向世界昭示了中国20世纪不仅有丰富的多元化建筑作品,也有对世界建筑界作出贡献的建筑师与设计思想。无论时光怎样流逝,这些作品都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优秀建筑作品。

在“我们共识”下,归纳了4个应确立的20世纪建筑遗产理念。其一,它需完整保存,虽然它建立在国际层面的保护理念之上,但它与城市的社会背景契合。以北京的高校建筑群为例,1953年后便有了“八大学院”,光阴流逝,使近70载的校舍“整体创造”成为了具有保护意义的遗产;其二,它凸显时代文化,20世纪建筑遗产是反映不同时代流派特点、艺术风格的建筑载体,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已将纪念建筑物作为第一类别,共33处;其三,它延续功能且贴近生活,许多20世纪建造的房屋、工厂、商铺等至今仍然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其四,它内涵丰富且感染力强,20世纪的不平凡时期、不平凡人物、不平凡业绩的遗迹中,强化着城市的文化地位。

在“我们忧思”下,倡言书发问:虽然以20世纪遗产作为一个遗产新类型作出科学判断已是不争事实,但为什么屡有破坏性事件发生呢?虽然中国欲从遗产大国步入世界遗产强国,在强化制度建设的保护举措,但还缺失国际语境。虽然遗产的核心价值是文化价值,应充分发掘其承载的记忆,但面对城市更新建设,为什么还争论着城市更新的模式呢?

事实上,从“国际视野、中国行动、我们共识及忧思”的所有陈述中都透析出如何看待20世纪建筑遗产这一新类型,如何以保护传承之思去正确展开全国上下热度不减的“城市更新”的全新解读。影响城市更新的要素很多,一边是遗产,一边是创意,新旧共生,和而不同,这样才有丰富城市的建筑魅力,才有如2002年《奈良文件》中“整旧如旧”的观念及“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思想。如何让城市更新真正为城市有序发展服务,如何真正凸显城市更新进程中的理想价值与审美目标,20世纪建筑遗产的作用或许不是全部,但它一定能成为美好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面对1999年以《北京宪章》为代表的世界建筑师大会的中国贡献,面对2020年巴西27届UIA大会“全世界都是同一个世界,21世纪的建筑”之主题,以及中国北京欲申办UIA2026第29届大会“建筑,开放的舞台”之方向,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更将是展示古老及现代中国的重要文化资源。中国的当代建筑认知不仅是运用了多少智能技术与新建材,而是在华夏文脉下,原生文化是否消失,城市文化之殇是否上演。城市是有记忆与灵性的,只有保护20世纪遗产,才有时代年轮清晰的城市,对20世纪建筑遗产的合理利用是最有效的保护,正如著名加拿大建筑师P.M.歌德史密斯所说:“对老建筑最有意义的保护是找到它‘再利用’的方式。”可见,构成当今城市的绝不仅仅是物质本身,还有空间下的历史人文事件与精神。20世纪遗产是城市举足轻重的地标,无论如何文化“垦荒”美育“复兴”,都要坚守在文化传承与创意中找到引领城市生活的方向,这正是我们持续推动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创新的价值关键。据此形成了五点倡言:

第一,要树立敬畏20世纪建筑遗产的国际认知,以对城市负责任的精神对待量大面广的既有建筑改造,从中发现并寻找建筑特质与历史文化根基。第二,要加强国家层面20世纪建筑遗产普查力度,在历史记忆捡拾中,要把牢建筑遗产全生命周期的研究与活化利用。第三,要完善20世纪建筑遗产登录保护制度,从而形成凡涉及新建、改建、扩建、修缮、拆除等环节的工程,不仅要有专家论证,还要有公众评判。第四,要使20世纪建筑遗产进入国家遗产类型。中国欲做遗产世界强国,要提升保护方式,更要审视遗产类型的全面性。我国是否应将20世纪50年代“国庆十大工程”等作为一个经典建筑群纳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中?第五,要编研惠民利国的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条例等。专门为20世纪建筑遗产立法,可体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城市更新建设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政府层面对20世纪遗产的价值认同;有利于提升公众的20世纪建筑遗产文化认知及教育水平。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世界遗产遗产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国的世界遗产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遗产怎么分
TOD/城市更新
千万遗产
从丝绸之路到世界遗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