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博物馆藏甬籍海派画家作品赏析
2020-02-28叶俊士陈明良
叶俊士 陈明良
海派绘画,又称海上画派,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以画派为名,但是并非传统意义上风格统一,传承有序的流派,而是多元、流动、变易不居的无派之派;它以地域为界,但是它的画家群体中,寓居上海的外地画家人数远超本埠,尤以浙江地区的画家数量最为庞大,影响最为显著,赵之谦、蒲华、吴昌硕、“三任”等皆为浙江人,其中亦有相当数量来自宁波的甬籍海派画家。
宁波与上海,同属吴越文化圈,又都为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的5个通商口岸之一,两地之间关系分外紧密。19世纪中叶以后,上海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发展速度远超宁波。再加上太平天国运动和小刀会起义的影响,江浙地区的富商、文人纷纷携资到上海租界避难,使上海一下子脱颖而出,成为整个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商业文化的渗透和城市化的发展为海上画派的形成提供了土壤和养分。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伴随着宁波商帮“闯入”上海滩,一批又一批宁波籍的书画家也来到上海,成为新兴的海上画派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为海派绘画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仅从宁波博物馆收藏的海派绘画作品出发,对其中几位主要的甬籍海派画家的生平和作品略作介绍。
一、姚燮
姚燮(1805-1864),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崇丘乡姚家斗(今宁波北仑区小港街道)人。姚燮祖籍浙江诸暨,高祖时迁居镇海。其祖父姚昀著有诗集,在当地颇有才名。父亲姚成是县学秀才,曾在镇海乡勇局供职,家境虽然清贫,但是文化氛围浓厚。姚燮幼时早慧,周岁识字,五岁能诗,不仅饱读诗书,而且多才多艺,诗、书、画无一不精。道光十四年(1834),姚燮考中举人,但是此后十年间,五试不第,从此绝意仕途,发奋著述,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因家道中落和战乱影响,姚燮长年奔走于杭州、苏州、上海等地,以售画、卖文、谱曲为生。
姚燮交友广泛,与海派画家的早期代表人物海上三任、周闲、胡远、赵之谦等都有往来。他的绘画作品题材丰富,贴近生活,笔墨洒脱传神,色彩妍丽悦目,所作梅花则以气势磅礴、桀骜不驯著称。作为早期甬籍海派画家的主要代表,姚燮的画风开海派绘画风气之先,对赵之谦、蒲华、吴昌硕等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对旨趣相投、关系非同一般的周闲、任熊二人更是影响至深。
《梅石图》(图1),纵95.3、横48.7厘米,纸本,设色。款署:“姑射冰寻肌,绿华水云珮。拟元人法于沪渎客中,穗旦兄大雅之正,大某□□”,钤印:“大某山民”朱文方印。
此图有如庭院版的博古静物,用笔温婉舒润,峋石清俊,竹叶丛生,梅枝傲折,曲尽妍态,营现出清旷的文人意境。设色作品在“平生画梅几千幅”的姚燮梅花图作中较为少见。
二、舒浩
舒浩(1841-1901),字平(萍)桥,号则水道人,浙江鄞县西南石碶舒港岸人(今宁波鄞州区),居室名怡琴室。舒浩长期侨居沪上,以卖画为生,与倪田、吴友如、黄山寿、钱慧安等同属海派画家,被誉为“海上六十名家”之一,在当时画坛有一定的影响力。舒浩在绘画上,受业于姚燮、任熊,传统功底深厚,花鸟、人物、山水俱佳,尤其擅长“勾勒法”,以双勾填彩,笔致细腻,设色雅丽,善用“重彩”。
作为姚燮的弟子和早期甬籍海上画派的代表,舒浩的画作虽然在艺术风格上缺乏新意和变化,但是其工整写实、雅秀天然的审美仍然值得我们肯定,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
《蒲节图》(图2),纵27、横88厘米,纸本,设色。款署:“同治纪元,癸酉蒲节,为楑轩兄藏家正之,云溪山馆萍桥弟舒浩问客写于黄歇浦上”,方钤:“舒浩之印”半白半朱方印。此图附跋,跋日:“新奇古怪,虽非正格,亦称诗画妙品。然必于奇怪中求理,另有一种风致,令人一新眼界。如李长吉诗奇,卢仝诗怪,皆别有意趣;若刘义《冰柱》《雪车》,几不成语矣!诗画家能识古人用意,乃可变法,若有意为之,便是俗本,何足重乎?癸酉夏六月,对山氏识”,钤印:“对山书屋”朱文方印。
同治癸酉年,即1873年。蒲节即端午节,旧俗因在门上挂菖蒲叶而得名。此图笔墨圆熟,绘郊野即景,古树、山花、奇石、竹篱,巨石后菖蒲盛开,左侧一长者抱膝端坐,一年轻后生满采菖蒲提篮趋近而来,长者目视篮中菖蒲花,神情怡然专注,整幅画作人物形态刻画生动,应节气氛满满。
三、赵叔孺
赵叔孺(1874—1945),原名润祥,字献忱,号纫苌,后易名时棢,字叔孺,以字行世,晚年自号二弩老人。赵叔孺出身于浙江鄞县人(今宁波市)的一个官宦世家,祖上相傳为宋代宗室之后。其父赵佑宸咸丰六年(1856)中进士,入翰林院,曾为同治帝启蒙师,先后出任过江宁知府、镇江知府、松江知府、江南盐巡道等职,累官至大理寺正卿。赵叔孺幼承庭训,童年时就以擅长绘画,有神童之誉,尤其擅长画马,而被晚清著名收藏家林寿图看中,以女相配。成婚后,赵叔孺长期寓居岳父家中,虽然中间做过几任小官,但是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艺术追求上。在林寿图家中,他得以饱览三代吉金文字、秦汉玺印以及唐宋元明真迹,浸淫其中,眼界大开,废寝忘食苦学,终至技艺精进,为日后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石。
辛亥革命以后,赵叔孺短暂回乡,此后移居上海。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滩,赵叔孺以书、画、篆刻、鉴赏四绝享誉沪上,求者盈门。作为海上画派的最杰出代表之一,赵叔孺见证并助推了海派绘画艺术的成熟和光大。他的艺术成就中以篆刻最著,与吴昌硕并称,同为近代印坛巨擘;他的书法,篆、隶、行、楷无不兼精,尤其行楷深得赵孟頫真魂;他的画数量不多,但是工意兼长,注重形象,不落窠臼,尤以画马著称,与吴湖帆、冯超然、吴待秋并称“海上四大家”,所绘鞍马与吴湖帆的山水、冯超然的人物、吴待秋的花卉,有“四家绝技”之誉。
除了自身艺术成就显著外,赵叔孺还是个杰出的教育家。他在沪上广开门庭,设坛授徒,培养出陈巨来、方介堪、沙孟海、徐邦达、张鲁盦、张雪父、叶园露、厉国香、潘子燮等一大批篆刻家、书画家,影响深远。1942年和1944年,赵叔孺携门下弟子两次举办“赵氏同门金石书画展览会”,堪称艺坛盛事,轰动沪上。
《秋郊散马图》(图3),纵112.7、横49厘米,纸本,设色。款署:“郊行所见,归图此帧,时甲子仲秋望后二日也,孺”,钤印:“叔孺”。此图附录清代画家华喦的五律诗《画马》,曰:“少年好骑射,意气自飞扬。于今爱画马,须眉成老苍。但能用我法,孰与古人量。俯仰宇宙间,书生真迂狂。甲子八月,录离垢句,赵叔孺画于宝松阁中”,钤印:“赵桐”“叔孺画马”朱文方印。
此图取平远构图,近处绘溪水柳树;中景为“散马”主题:枣红、灰白、黑白三匹骏马,散憩于溪流旁,或站或卧,或低头啮草或顾盼回首,悠闲自得;远处自左而右,为梯次渐高山丘,右上柳树对角线顶端绘一向左倾斜粗枝老树。整幅画墨色滋润、生动写实,呈现出浓厚的传统审美情趣。赵叔孺画马,一方面继承了宋代李公麟和元代赵孟頫的风格,讲究气韵高古、敷色醇厚的审美趣味,同时又受到了清代宫廷画师郎世宁西洋画法的影响,追求形象生动、准确的写实主义,两者相合,故能形神兼具,形成其自身独特的风格。该图创作于1924年,时年作者50岁,正是其艺术臻至成熟的巅峰期。
四、沈枚
沈枚(1875—1949),字啸梅、光初,号瘦鹤老人、古稀余生,浙江鄞县人(今宁波市)。沈枚出生于宁波的一个理学世家,家中富收藏,受家庭熏陶,自幼喜书画,为著名海派画家钱慧安的私淑弟子,同时师事任伯年,为任氏关门弟子,与吴昌硕、浦华等人关系密切。光绪二十一年(1895),任颐去世,沈枚开始寓居上海,以卖画为生,擅长人物、花鸟,兼及山水,笔墨传神,为当时海派名家之一。1923年10月,沈枚以“甬上沈枚”为名,在上海朝记书庄印行《沈啸梅画稿》两册,为当时“原稿影印名人画谱系列丛书”之一,其中人物山水一册,花卉翎毛一册,供人欣赏外,亦可用于教学,惠及学子良多。
《鼓琴三乐图》(图4),纵174.9、横46.6厘米,纸本,设色。款署:“鼓琴三乐,曾见鲍元礼有此本,沈啸梅写”,钤印:“沈枚”朱文方印。
“鼓琴三乐”,又称“荣公三乐”,语出《列子·天瑞》:“孔子游于太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孔子曰:‘善乎!能自宽者也。”这也是儒家“知足者常乐”处世哲学的经典故事。画中,孔子执礼相询,荣启期须发皆白,左手按琴,右手作“三”状,侃侃而谈。两人衣褶线条劲紧流畅,肢体语言生动,点睛之笔,亦分外传神。
五、柳滨
柳滨(1887~1945),字渔笙,浙江鄞县东乡矮柳村(今宁波鄞州区)人,早年便寓居上海,以卖画为生。柳滨早年画人物,宗华喦,参以钱慧安、任伯年。后画翎毛、花卉、走兽,学程璋(字瑶笙),是其私淑弟子,二人风格十分接近,时人誉为“程瑤笙后一人而已”,并称“海上二笙”。程瑶笙另有一位入室弟子王叶,字韵笙,也是宁波人,三人合称“海上三笙”。
《花鸟六条屏》(图5- 10),一组6幅,均为纸本,设色。其中图5纵169.8、横43厘米,款署: “仿宋人法,柳渔笙”,钤印: “柳滨画章”白文方印;图6纵169、横42.5厘米,款署:“丁卯冬月,写于沪上,渔笙柳滨”,钤印:“滨”朱文方印;图7纵169.1、横42.5厘米,款署:“花光不是金银气,何必游人逐队来。甬上渔笙柳滨”,钤印:“滨”朱文方印;图8纵169.2、横42.6厘米,款署;“甬上渔笙柳滨写意”,钤印:“柳滨画章”白文方印;图9纵169.2、横42.7厘米,款署:“甬上渔笙柳滨写意”,钤印:“渔生”白文方印;图10纵169.3、横42.7厘米,款署:“日暮水禽飞不去,白莲花下捕游鳞。渔笙”,钤印:“柳滨画章”白文方印。
柳滨承学程璋,擅以西洋绘画技巧改革中国的传统画法。这组花鸟六条屏,讲究阴阳、透视,用的仍是传统中国画的题材、布局、造型,但其中的色彩、明暗、虚实都带上了明显的光线映射,因此我们熟悉、习惯的山石、花鸟、枝干,也就有了不同于中国画古风的特别韵味。丁卯冬月即1927年冬,时年作者40岁,创作力旺盛。
结语
这些仅是宁波博物馆馆藏海派书画中的部分精品。自唐宋以来,宁波即为人文渊薮之地,历代名人辈出,善书画者,层出不穷。从姚燮、舒浩到赵叔孺、沈枚、柳滨,这些来自宁波的画家,在充分吸收四明书画的传统养分之后,负笈沪上,在华洋杂处、开放包容的上海滩闯出了一片艺术天地,为海上画派的形成和发展注入了活力。经过巨大的时代波澜,海派的外延与内涵都已经发生变化,不变的是兼容并蓄、务实进取、不拘一格的海派文化,这也是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宁波城市精神。
参考文献:
①洪可尧主编《四明书画家传》,宁波出版社,2005年。
②石人和主编《宁波历代书画集》,宁波出版社,2006年。
(责任编辑:李红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