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意象流变浅析

2020-02-28郑玉敏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剑阁崔颢黄鹤楼

摘 要:剑阁与黄鹤楼同为古战场,见证了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变迁。文人在面对具有浓厚历史意义的地理意象时,其作品中以此为描写对象,也多历史思考。但就二者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运用来看,剑阁多以历史的思考与总结为主,黄鹤楼则以送别友人的哀伤和时光逝去的哀愁为主。同类型地理意象发生流变的原因有二:一是二者被运用到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前,受时代发展和地理意象多次叠加的影响,含义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二是受文体和创作动机的影响,二者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得以“巩固”并延续至后世文人的创作中,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流变。

关键词:地理意象 流变 黄鹤楼 剑阁

《水经注》卷二十《漾水》有载:“西去大剑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也。”a根据目前已知的文献记载,剑阁在历史上乃兵家必争之地。关于“黄鹤楼”,《南史》卷五十二《安成康王秀传》有载:“夏口常为战地,多暴露骸骨,秀于黄鹤楼下祭而埋之。”b可见,“剑阁”与“黄鹤楼”见证了朝代的兴衰和历史的变迁。但与“剑阁”意象所具有的历史思考与历史总结不同,“黄鹤楼”在文学作品中更多是以送别友人的哀伤以及感叹时光流逝、历史变迁的哀愁为主。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鲜有人进行探究,但就地理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来看,对同类型地理意象流变原因的探析,对研究地理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无疑具有重要价值,故笔者以“剑阁”和“黄鹤楼”为对比,探讨同类型地理意象在文学作品中流变的原因。笔者将这二者流变的讨论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划分以代表作品为界,作品选择则以二者地理意象被运用在文学创作中,对后人创作产生巨大影响,并获得后人极高的评价为标准,故选西晋张载《剑阁铭》与唐代崔颢《黄鹤楼》来展开研讨。而这二者产生时代尽管不同,但在同一时期各自意象的地理功用都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或保持原义发展或有新的含义出现,至作品产生的时代,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得以“巩固”并延续至后世文人的创作中,因此作品的时代不同并不影响对这二者流变原因的探究。前期包括从三国统一到作品产生前,西晋时张载创作《剑阁铭》,“黄鹤楼”则在三国统一后开始由“军事楼”转变为观赏楼,后期则包括作品产生的时间至近代。

一、前期

剑阁与黄鹤楼同为古战场,剑阁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其在历史上成为兵家制胜的关键。东晋司马勋、前秦苻坚想要占领蜀地,都是以剑阁为突破口,得剑阁则易得蜀地。黄鹤楼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二十七:“州城本夏口城,吴黄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c夏口城自古便多有战事,三国时期孙权攻打黄祖,黄祖以沔口为守进行反击,但仍不敌孙权。夏口城依山傍江,极具战略优势,兴元初李希烈称帝时,也以夏口上流为战略要地。五代时,夏口乃兵家必争之地,黄鹤楼作为夏口的“军事楼”,同“剑阁”一样,都是作为军事战场存在。

(一)仙话故事影响

《剑阁铭》作于西晋时期,“剑阁”意象在文中以历史思考与总结为主,文章从山川入手,对过去历史进行回顾与总结,“覆车之轨,无或重迹。勒铭山阿,敢告梁益”d,从而由对蜀地的治理上升到封建社会的治理,反观 “黄鹤楼”意象,在同时期就已经发生了与“剑阁”意象不同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产生,根据任昉《述异记》记载:“荀瑰尝东游,憩江夏黄鹤楼上,望西南有物,飘然降自霄汉,俄顷已至,乃驾鹤之宾也。鹤止户侧,仙者就席,羽衣虹裳,宾主欢对。已而辞去,跨鹤腾空而灭。”e仙话故事给黄鹤楼添上了神秘色彩,黄鹤楼的仙话故事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到了唐代,仙话故事所带来的含义已经远远大于黄鹤楼作为古战场所带来的历史思考。剑阁相对于黄鹤楼,位置险峻,而“黄鹤楼”在三国统一之后,失去了军事瞭望楼的作用,因其位于依山傍水的江夏城,逐渐演变成具有观赏价值的建筑,功用发生变化,“剑阁”仍是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存在,而“黄鹤楼”则演变为普通的观赏楼。又因“剑阁”位置偏僻,相对于繁华的江夏城来说,能“诞生”与之相关的仙话传说数量必定无法与“黄鹤楼”相比,随着时代的发展,能保留下可考的文献资料少之又少,故“剑阁”意象比“黄鹤楼”更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其原本的含义。

(二)地理意象叠加

其次,地理意象的叠加,使得“黄鹤楼”的意象发生转变。在崔颢《黄鹤楼》创作之前,“黄鹤楼”作为观赏性建筑,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仙话故事给其带来神秘色彩,作为古战场的历史意义已经相对减少,再加上特殊地理位置的影响,使得周围具有代表意义的地理意象与“黄鹤楼”意象重复叠加,最终发展到唐代时其所蕴含的意义已经脱离了本义的历史思考。黄鹤楼跟剑阁相比多了 “江水”意象的叠加以及“楼”意象的影响。江水在文人心中多是代表时光飞逝,滚滚江水流动正如飞逝的时光,带有一种“哀伤”之情,崔颢《黄鹤楼》中就有明显的“江水”意象,正如诗中说的那样:“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f《诗经·蒹葭》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g《蒹葭》一诗凄婉缠绵,朦胧美给人以无限的想象,那隐约缥缈的伊人的身影, 隔“水”求而不得。《诗经·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h面对浩渺的江水,诗中的“他”难遂心愿,求而不得,满怀惆怅却只能以诗传意。江水的“宽”和“广”本身就给人以距离感,古时候交通极为不便,这种距离感同时也拉长了时间,距离感与时间带来的无奈与忧愁由此加深。“楼”在文学写作中也带有“缥缈”意味。曹植的“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i可以说是对具有一定高度的意象所带来的感情的总结,具有一定高度的建筑,总会给人以距离感,站在高度足够的建筑上眺望远方,如果周围再有滚滚江水,不免会使诗人心生哀愁。《西北有高楼》中:“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j高楼上的哀哀弦歌与诗人的愁绪融合在一起,诗人内心的痛苦寂寞借由哀哀弦歌传达。曹植的《明月上高楼》中楼上忧愁的妇人思念远方的夫君,可想而知高楼上的环境是多么凄清冷寂。“楼”意象与“江水”意象叠加,“高度”给人以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往往也会给人带来朦胧感与哀伤感。因此,“黄鹤楼”作为古战场本身具有的歷史思考,因魏晋南北朝仙话故事的影响,已经带有与原本含义不一样的神秘色彩,又由于黄鹤楼位于长江沿岸,登楼远眺浩瀚的江水,“江水”所具有的距离感及“楼”的高度感最终使得“黄鹤楼”这个意象发展到唐代时,文学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二、后期

“剑阁”与“黄鹤楼”意象从三国统一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由代表作品将其意义“巩固”下来,后世沿此发展。文学作品都会带有作者的主观意愿,作者在文学作品中选择地理意象也是表达自我的需要,因此对意象流变的分析,也需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本身和创作者考虑在内。

(一)文体不同

“剑阁”写作以《剑阁铭》为代表,仇兆鳌注杜甫《剑门》引胡夏客曰:“《剑门》诗因《剑阁铭》而成,但铭词出以庄严,此诗尤加雄肆。”k沈伯经评《剑阁铭》:“勒铭之意,正为险不可恃也。归重德字,深得古今制胜之策。”l关于“黄鹤楼”,《沧浪诗话》云:“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m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n。历代名家皆对崔颢《黄鹤楼》作了极高的评价,自崔颢之后,“黄鹤楼”写作被后人争相模仿。文体的不同导致文学创作主体在文本中想要呈现的侧重点不同。地理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奠定性运用,文本创作者赋予其意义或者沿用原有意义。“剑阁”在《剑阁铭》创作前作为军事之地而存在,而“黄鹤楼”在《黄鹤楼》创作前已经由具有军事作用的瞭望楼变为观赏楼。

《剑阁铭》作为铭文,具有铭文的一般特质。《文章辨体序说》曰:“铭者,名也,名其器物以自警也。”o萧统认为“铭则序事清润”p。铭文的特征乃博约而温润,《剑阁铭》的整体风格清润,内容雅正。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曰:“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q这个“物”是诗人所见或者所闻,由物产生的感情以文学作品的形式留存。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情性也。”r严羽对崔颢诗歌评价极高,可知他是贊同崔颢诗中情感的展现。崔颢一诗中“黄鹤楼”意象所蕴含的不是对历史的思考与总结,而是由黄鹤楼的传说而引发对时光逝去的哀叹。以情为主的诗歌体裁中,地理意象掺杂了更多诗人的主观意愿,与铭文的典正自是不同,即使后世文人是在诗歌中使用“剑阁”这个地理意象,也大多以历史思考为主,这也是受铭文中“剑阁”意象奠定性运用的影响。

(二)创作动因不同

其次,创作主体的创作动因不同导致。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有云:“张载作《剑阁铭》,益州刺史张敏见而奇之,乃表上其文,世祖遣使镌石记焉。”s张载途径蜀地,见到蜀人恃险作乱,因以作铭以诫。蜀地治理乃国之大事,张载既然要作铭,内容也需雅正。崔颢所作《黄鹤楼》叙述仙人乘鹤归去,千百年来悠悠白云,登高眺远,不见故乡只见江水悠悠,其诗作为吊古怀乡的佳作,吊古为次,怀乡及感叹时光飞逝才是诗人想通过诗歌展现的。

在《剑阁铭》和《黄鹤楼》之后,二者意象在后世文人的作品中也未曾发生根本性变化,“剑门”诗中也多描写剑门险峻的地理环境以及发表对历史的思考,而“黄鹤楼”在多数文人的笔下也仍是以送别友人的哀伤和时光逝去的哀愁为主。

三、结语

剑阁与黄鹤楼作为地理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发生了与原始含义相同或不同的流变,通过各自的代表作品分界,不难发现造成意象流变的原因。二者意象在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产生前含义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其次,创作者根据文体和创作动机有选择性地将意象运用到文学作品中,意象得以“巩固”并延续至后世文人的创作中,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流变。

a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95页。

b 〔唐〕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89页。

c 〔唐〕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44页。

d 〔梁〕萧统编:《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70—771页。

e 〔梁〕任昉撰:《述异记》(卷上),湖北崇文书局1875年版。

f 〔清〕彭定求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29页。

g h 〔南宋〕朱熹注:《诗经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1页,第4页。

i 〔魏〕曹植著、〔清〕丁晏纂:《曹集铨评》,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版,第37页。

j 〔清〕张庚纂:《古诗十九首解》,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页。

k 〔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22页(注《剑门》诗引)。

l 〔清〕姚鼐纂集:吴孟复、蒋立甫主编:《古文辞类篹评注》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9页。

m r 〔宋〕 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97页,第26页。

n 〔清〕沈德潜选注:《唐诗别裁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433页。

o 〔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46页。

p s 〔梁〕萧统编:《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卷首,第770页。

q 〔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5页。

参考文献:

[1] 张伟然.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 张述林等著.剑门关志[M].成都: 巴蜀书社,1995.

[3] 胡玉平. 唐宋剑门诗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 2011.

[4] 刘晓丽. 任昉《述异记》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

[5] 李德辉.邺都、洛阳宫阙与汉魏六朝诗的高楼意象[J].中州学刊,2019(2):140-146.

作 者: 郑玉敏,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剑阁崔颢黄鹤楼
名剑阁的入门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剑阁五指山
黄鹤楼上赏名联
难忘黄鹤楼
剑阁县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对策探讨
万劫不复
己丑年夏日再登黄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