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根植与摄取

2020-02-28沈润冰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2期

摘 要:吉田兼好《徒然草》内容广阔,寄蕴繁复,具有独特的文化表征。一方面其根植于日本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投射出对于日本内部文化的承继性,另一方面它积极摄取外来文化因子,反映出强大的文化包容性。本质上,可将其视作日本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塑造的一个生动的文学缩影,具有深远的跨文化研究意义。

关键词:《徒然草》 吉田兼好 文化吸纳

作为日本中世纪古典文学三大随笔之一,吉田兼好的《徒然草》以其清雅简明的笔触与幽美清玄的风格在文学史上享有盛名。《徒然草》共计243段(未包含序段),所含内容较为广杂。序段可见作者之语:“无聊之日,枯坐砚前,心中所想不由杂想纷呈,乃随手写来。”a足证其创作状态的随意自由,亦可说明内容的跳脱性与广博性。《徒然草》内容大致可分为四大类:思绪观念、物致景色、人事听闻与旧制掌故。而具体内涵又可进一步划分,思绪观念体现其本人的自然观、艺术观、隐逸观、无常观、世俗情绪等。物致景色则展露了自然风物及人为器物;人事听闻主要涵盖吉田兼好作为官吏时的宫廷生活,亦有其遁世出家后的云游所观;旧制掌故则为一些旧制、风习、习惯、典故等。在其碎片化的文字中,吉田兼好将思想情感与美学趣味熔炉于其中,创造出深刻繁复的笔下世界,呈现出广阔面貌和文化意蕴,迥异于一般的随笔文学。但若以大文化的背景下加以俯察,文本之外《徒然草》对于内外文化的处理则显现出独特的文化吸纳性,即根植于日本民族传统文化土壤,并积极摄取外来文化因子,从而展现出繁复交融之特质。因此,或可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视角之下做一探讨,将《徒然草》视作日本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而诞生的文学产物。

一、对本土文化的承继根植

日本民族文化对固有传统保有高度繼承性,在《徒然草》中,首先表现的是其扎根于日本文化传统的文化特征,并且在传统古典日本文化的基础上生发新芽。

谈到《徒然草》对日本古典传统文化的继承,不得不说的是其对于“物哀”传统的吸取与发扬。“物哀”是日本文化的传统审美观念,强调对人、对物保有自然之心与体悟之情,是细腻心性在感知外物时伤恋哀怜等感情的诗性流露,即“遇感之事,知感之心”。在《徒然草》中也可看到“物哀”审美的影子。例如第26段中谈到人心的寂寞与离疏时说:“人心是不待风吹而自落的花。以前的恋人,还记得她情深意切的话,但人已离我而去,形同路人。此种生离之痛,有甚于死别也。”b吉田兼好甚至曾以堀川院的和歌来进一步阐发人生的寂寞之情,“旧垣今又来,彼姝安在哉?唯见萋萋处,寂寞堇花开”。看见落花而心生寂寞,这种由观照外物而自然心生哀感的审美体验与文学创作正是与“物哀”一一相应的,反映的是对“物哀”这一审美传统的继承沿袭。而在外在体式上,正如北村季吟所指出,《徒然草》的体式仿照《枕草子》,而其语词则借鉴《源氏物语》。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徒然草》有对于日本古代文学的直接吸纳。除了对《枕草子》所创造的随笔文体的继承以外,还有对《枕草子》的审美趣味、精神特质的沿袭,如《枕草子》中说:“春天是破晓的时候最好。渐渐发白的山顶,有点亮了起来,紫色的云彩微细地飘横在那里,这是很有意思的。”c而这与《徒然草》中吉田兼好所倡导的趣味相一致,书中也有类似的句子:“最使人心潮涌动的则莫过于春色。当此之际,啾啁鸟鸣中饱含春意,和煦的阳光下,幼草在墙根悄然萌动,而春意随之渐浓。”d由此可见,不论是在意趣的追求还是在文字的触感上,《徒然草》与先前诞生的《枕草子》都异曲同工。此外,吉田兼好也大量引用日本物语文学、随笔文学以及日本和歌,如在第138段中谈论枯萎的葵叶时便接连援引了《枕草子》《四季物语》以及古代和歌题词的句子,体现出作者对日本古典文学的崇尚。

在继承传统古典日本文化的基础上,吉田兼好还融入新的元素,从而让《徒然草》生发出新的精神内涵与文学生机。镰仓时期,贵族阶级渐趋衰弱,武士阶层开始崛起并占据较重要的社会地位,当然这还伴随着庶民文化的发展。贵族文化的动摇、武士文化的冲击以及庶民因素都对日本隐士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社会的黑暗动荡,诸多隐者拉开了与政治现实的距离,在静心归隐中躲避浊乱,收获内心的澄澈。如其第17段所说:“隐居山寺,虔诚事佛,不止一无烦忧,也洗净心中浊念。”e这是一种隐士观念与情怀,不慕名利而有自身的操守,以隐遁的方式栖居世界,从而心平气和地静观万物变化。与以清少纳言所代表的宫廷女官在贵族文学创作中的延伸不同,吉田兼好在特定条件下添入了迥异于贵族文化与武士文化的精神文化因素,《徒然草》也因此被称为日本隐士文学之滥觞。

二、对外来文化的积极摄取

日本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日本民族的价值观与外来价值观之间的相冲与相融,在《徒然草》一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即日本文化拥有吸收外来文化的强大能力,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徒然草》及这一时期、这一类型所代表的文学创作。镰仓时期的日本尚未西化,还未成为西方殖民统治下的受害者,此时尚有“以中为师”之倾向。作为东亚文学的强势一方,古代中国的文化输出较强,传统的儒、道思想对于早期日本文学的发展、嬗变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据李均洋在翻译时之研究,在《徒然草》中闪现的中国文化元素如下:《尚书》3处,《易经》1处,《老子》2处,《庄子》4处,《论语》9处,《孔子家语》1处,《孟子》2处,《荀子》1处,《礼记》1处,《史记》1处,《汉书》1处,《淮南子》2处,《文选》7处,《世说新语》1处,曹植《七步诗》1处,《晋书》2处,《扬子法言》1处,《帝范》3处,《寒山诗》1处,戴叔伦诗《湘南即事》1处,《白氏文集》7处,唐·李翰《蒙求》3处,范鲁公诗1处,唐·善导《转道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1处,天台宗本典《摩诃止观》1处,宋·洪迈《夷坚志》1处,另外有东晋僧人法现三藏故事、东晋僧人惠远法师故事、晋代风流雅士王微之故事、七夕节牛郎织女相会民俗、中国古代追傩仪式等。f可以说,《徒然草》深带中国传统文化特性的审美印记与思想刻痕。而《徒然草》的无常观以及出世精神便是对中国老庄思想以及“中国式隐居”吸收尽致的一大体现,吉田兼好的无常与出世是看待世界喧嚣变迁后但又积极豁朗的生命哲学。

其次,佛教文化,尤其是禅宗文化对《徒然草》也影响颇深。例如第129段“对世间一切众生不怀慈悲之心者,不能视之为人”g中的慈悲为怀;再如第119段“有志于出家参悟佛乘,圆满功德的人,心中纵有万千难以舍弃、不能心安之事,也要当即放下”h中的放舍观。全书中以佛教高僧、主持为主角的片段更是不胜枚举。镰仓时代,禅宗在传入日本后迅速获得武士阶层的支持,因而13世纪的日本镰仓佛教尤为注重超越性与彼岸性。i在此背景下,佛教文化必然对吉田兼好这等佛教文人的思想有所渗入。禅宗文化本身具有较强的思辨性与哲思性,如此传入,则冲撞了“物哀”“闲寂”等以尊崇唯美为主而理性色彩相对较弱的日本古典审美传统,这与传统的纯粹的审美的文化显得较为不同。再叠加上社会昏暗的时代背景,更多人开始逐步接纳外来的思想因子与文化思维。对于“超越性、彼岸性”的思考越来越多地展现在日本文学作品中,这体现在《徒然草》中就是众多对于处世不端、社会不正现象的批判,如第2段对于不关心现实困苦人的批判:“只知贪图豪华奢侈,唯恐穷街陋巷箪食瓢羹的人,真是懵懂不明之至啊”!对于尚武的批评如“平生不应有好武尚勇的嗜好,武艺是遠人伦、近禽兽的东西”j。另外还存有体现处世哲理的句子,如第164段所说的为人不应多语,即“世上的传闻,他人的是非等等,于人于己都没有益处”k。但仔细分析后可知,吉田兼好的哲思与议论,更近乎一种“插花式的哲思” “碎片化的理性”,虽有思想的大意,其观念不成体系,且逻辑性较差,同禅宗自身的论证相比,其论证力较弱,思辨性也有所欠缺。不过作为拥有一定理性因子的作品,独立于以唯美为传统的日本文学中已经足矣。《徒然草》尽显了日本文化将外来文化吸收后加以“本土化”塑造的这一过程。吉田兼好并不是纯粹树立一个理性说教者的形象,板起面孔去训斥告诫世人,而是倾向于温和闲适地、饶有趣味地与人畅聊,给人以启示,使得作品带有温润、丰富的审美趣致。

因此,日本古典审美传统与外来思想文化之调和对《徒然草》的创作起着一定作用。而“形散神不散”“貌离神合”的交融文化气息以及繁复的思想内涵浓重而又深刻地体现在《徒然草》之中。正如叶渭渠、唐月梅在《日本文学》中所述:“没有任何一种文明像日本文明那样,如此热烈地执着于本土的文明传统,又如此广泛地摄取外来文化元素,如此曲折的反复,又如此艺术地调适和保持两者的平衡,从而创造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质的新的文明体系。”l某种程度上言,《徒然草》是一部日本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塑造的文学典型,其于内外文化的文化吸纳投射出对于日本内部文化的根植性,同时也反映出对于外部文化的摄取性,不论是在日本文学内在的审美与文化演变上,还是在世界文学多元文化的贯通上都颇具意义。

abdeghjk 〔日〕吉田兼好:《徒然草》,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1、30、22、22、112、106、5、147页。

c 〔日〕清少纳言:《枕草子》,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页。

f 李均洋译:《方丈记徒然草》,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i 〔日〕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第220页。

l 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页。

参考文献:

[1] 吉田兼好.徒然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2] 清少纳言.枕草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3] 李均洋.方丈记徒然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4] 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5] 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作 者: 沈润冰,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