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域书写者的景与情

2020-02-28唐佳佳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故国瑞士

摘 要:瑞士华文作家朱颂瑜以散文写作见长,近年来备受关注,2018年在大陆出版散文集《把草木染进岁月》,由草木写景和情,进而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传统与习俗,观察和书写的视角体现出跨域书写的独特视域,移居地瑞士的生活经验和其成长的岭南故乡记忆相互形成地理、情感、文化的多重比照与关联,但她的散文并非只是自我抒情,她还以更为流动性的视野,超越家国,心怀大爱,为即将消失的生灵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其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理念。

关键词:朱颂瑜 《把草木染进岁月》 瑞士 故国

朱颂瑜是近年来崭露头角的瑞士华文女作家,她在散文写作方面的成绩非常突出,屡屡斩获各类文学奖项就是最好的证明:在2010年瑞士国际广播电台“我眼里的瑞士”征文比赛中,《天地晖映契阔情》获得首奖;在2012年第四届“漂母杯”全球华人母爱主题散文大赛中,她的《一寸草心念母恩》荣获三等奖;2014年首届全球华人中国长城散文大赛金砖奖中,她的《同辉和唱,从金山岭到阿尔卑斯》获奖,等等。她的散文作品大都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文学》《文艺报》等报刊,并被多次转载,广受好评。“德国华裔传记作家高关中老师曾撰写朱颂瑜小传,他说她作品不多,却又直呼她为获奖专业户。一个低产作家能被称作获奖专业户,可见朱颂瑜的这本精品集册一定值得期待,一定不会让人失望。”a她的身份多样,既是作家,也是记者,还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瑞士代表。多重性的身份使得她的文笔偏向温柔平和,却不缺乏穿透人心的力度,她关注传统工艺、民间风俗、自然景观,更关心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朱颂瑜是岭南儿女,在珠江水乡一个布满荔枝花的小村庄度过童年,对家乡怀有深切的感情,无论是蛙声一片还是韭菜香,都令她记忆深刻。在二十二岁去瑞士留学前,她在广州的学校学过三年美术,曾接受过专业系统的绘画及民间工艺训练,也曾为了梦想北漂过。正是因为她拥有中西方的教育背景,使她能自由地穿梭于东西方的文化中,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足迹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中美洲。

朱颂瑜的散文集《把草木染进岁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于2018年11月出版,作品集收录了朱颂瑜近年来写过的38篇散文,其中有10篇散文获得过国内外的10个奖项。全书共分为5辑,第一辑为《在有涯的生命中发现无涯的世界》,作者记下她所走过的国内外的踪迹,向我们展示了她的旅途经历。第二辑为《没有国界的爱与亲情》,作者写下守护在母亲病床前的日子,怀念已逝的瑞士公公和中国祖母,讲述从娘家到夫家的岁月,以及跨越国界和种族的爱。第三辑为《一趟纸板的生态文明之旅》,作者记录了自己对当前生态自然的一点思考,呼吁人们保护即将灭绝的大象和穿山甲,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第四辑《另一个温暖人心的世界》,“作者把横涉异乡二十年的所闻、所见、所悟和所感整编在一起,试着以善意的眼光对彼邦的民族与人情进行一点解读,勾勒出一个生动而立体的地域剪影”b。第五辑为《乡愁是故乡的永生》,作者回忆故乡的风土人情和记忆中的家乡食物,抒发了一个行走在异乡的华人对家乡的眷恋。这本散文集中关于生态文明的散文占据了近一半的篇幅,这充分说明了朱颂瑜的自然情结,为此她常怀有深深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谴责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呼吁环保意识和责任的建立。这是她和其他的华文作家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此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无数位学者的关注,南昌大学教授许爱珠点评:“朱颂瑜是欧华作家里不太多见的文化大散文风格追求者。”c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潺潺也曾断言:“相信假以时日,朱颂瑜这位大才女的成就,将不会在我国散文大家秦牧之下。”d作为“70后”的朱颂瑜以其独特的文化情怀,跨域书写的方式,演绎着独特的散文风格,也是当下海外华文文学中非常值得期待的年轻作家。

一、域外经验——感受与思考

在朱颂瑜的这本散文集中,她写下了许多关于自己在国外的经历和所见所闻,她曾说过:“求知是一生的追求,出走是浪漫的勇气。就这样,怀揣着父亲的期望与祝福,我开始了自己的独自远行,一边在行走中拓宽内心世界的边界,一边用文字记录生活,从南向北,又漂洋过海,在离故乡越来越远的漂泊中,也和这世上灵魂相通的人渐行渐近。”e可见,行走与思考是朱颂瑜观察社会的重要方式,而域外经验是“行走”空间的拓展,也将思考和书写的向度推向多重文化融合的可能。

作为一个自1998年就从中国大陆移居瑞士生活的作家,朱颂瑜在写作中始终是以多重视域进行观察,在看瑞士的时候隐含着中国经验,在观察或者回望中国的时候又體现出西方视角,当然这种差异有时候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融合,比如朱颂瑜对瑞士乡土风情的描摹与展现,一方面延伸了中国当代乡土书写的方式与传统,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以风景、风俗和传统进行文化沟通和融合的努力。她曾说:“原乡和他乡在我的生命长度很快就到了1:1的阶段。就是说40年的一半我是在中国度过,另一半是在瑞士度过。我对中国非常了解,也非常理解,而瑞士对我来说也不陌生。所以我在创作的过程里面就常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使命感。作为一个海外作家,我希望能用一些温暖人心的文字和有限的笔力去告诉我的读者,我们心里一直追求的那种理想社会和那种世外桃源,它其实是存在的。但是它的实现需要我们几代人的共同努力。”f

因而,朱颂瑜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瑞士的自然风光、地理景观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传统、文化理念。

《世上假如有桃花源》是这本散文集的第一篇,作者为我们展现了瑞士的美好,不仅是风景秀美,更重要的是社会结构的合理与现代化,城乡之间的差距很小,人们的绿色环保意识强。她在文中这样写道:“我常常想,世上假如有桃花源,它应该就是这个样子了吧。山国之美,不仅在它天地间的山水灵秀,更在于它的文明高度。那里暗含着一种别样柔韧的力量,使城市和乡村并不对立,传统和现代更是相辅相成。”由此可见,朱颂瑜对瑞士怀有高度的赞赏和认同感。她的另一篇文章《淡处见真味的黄金土豆饼》则以善意的眼光把外邦的民族与人情呈现出来,土豆虽是朴素的食材,但它是欧洲人曾经贫寒岁月的见证者,他们把这种简单的食物烹调出了人间美味,以至于在今天的瑞士,黄金土豆饼已经从平民百姓家的家常菜走向了国菜,成为一方水土的历史与风土人情的象征。这也充分显示了瑞士人不忘过去的艰难岁月,将历史记忆在日常生活中珍念,珍惜天地万物的态度,这些都是作者以景和物将一个美好瑞士呈现给我们的表现。

如果说景和物是以外在表现瑞士的话,日常的交往、社会关系、家庭生活则是更深入的对跨域种族的瑞士经验再现,并且作者选择了一个非常有温度的方式——她在瑞士的家庭,以自己的瑞士公公和婆婆来写自己对超越种族的亲情的感受与体验。朱颂瑜从中国远嫁到瑞士去,她的瑞士公公婆婆对她像亲生女儿一样,让她感受到了异域的温暖。因此,在她的公公去世后,她悲痛不已,写下两篇文章来纪念她的公公。“《天地辉映契阔情》于2010年4月9日首发于瑞士国际广播电台瑞士资讯中文版,后被《人民日报》海外版和《华夏》转载。”g在这篇散文中,作家用蘸满深情的回忆性笔调,从一个东方儿媳的视角,生动地再现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瑞士公公和中国儿媳的生活场景。此文使用了交叉叙述的形式,将作者在停尸房所見的冰冷僵硬的身体和初见公公时慈祥、平易近人的形象串联起来。在作者灵动的笔下,这位瑞士公公高贵的品质跃然纸上,他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顾问、国际劳工局日内瓦总部的顾问和瑞士教育研究协会创始人,不仅积极救助过难民,也为欧洲的教育事业写下蔚为可观的学术著作,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国家工职人员,却始终保持着低调的行事作风,一生淡泊名利。正如文中所说:“这是一个人,也是一面镜子,映照着一个社会和民族的气息和光泽。”虽然这只是一位瑞士老人的高尚行为,却映照着千千万万个瑞士人朴实无华的个性。时隔六年后,作者再次为瑞士公公写了悼念文《墓园烛光》,可见朱颂瑜和这位瑞士公公的感情之深厚,也从侧面反映出他的大爱和无限的人格魅力给朱颂瑜留下了很多的感悟和启发。在此文中还提及了坐落在村里的中心位置的墓园,它是和教堂、商店、学校等相邻,更是村民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村里的老人可以时不时地来为自己的亲人祭坟点烛,聊表哀思,这也反映出瑞士人对生与死态度的坦然。除了和瑞士公公的感情深厚外,朱颂瑜和她的瑞士婆婆也情同母女,在《把草木染进岁月中》这篇文章中,作者就提到了每逢复活节,她婆婆就会用野外采回来的小花小草和洋葱皮做草木染彩蛋,做出来的彩蛋或送人或做成节日的装饰物。在民风淳朴、传统备受珍视的瑞士,自己动手染复活节彩蛋的传统民俗一直到现在都经久不衰,而在遥远的中国,《诗经》和《天工开物》中也曾记载了中国古人的印染技术。不管是染彩蛋,还是印染技术,都体现了人们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作者在文中提及中国印染技术是为了体现中瑞两国在传统文化和习俗上有重合之处,也表现了中瑞一家亲的至情至爱。

最后,瑞士人在婚姻观念上也给朱颂瑜带来了思考的冲击。作为一位典型的东方女子,朱颂瑜自然是在从一而终的婚姻理念的熏陶中成长的,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父母为了孩子即使爱情破灭依然要生活在一起。但是在《偷听来的箴言》一文中,作者本来对邻居夫妇离婚,女方又再婚的事情不看好,因此在收到婚礼的邀请后,“我捧着一束并不算是精心挑选的鲜花,怀着比鲜花更平庸的心情,推开了教堂神圣而厚重的大门”。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令作者大跌眼镜,也让作者明白了在离婚率高达50%的瑞士,离婚的事情并不影响双方的朋友关系,也不会让孩子因为父母的离异而缺少爱的陪伴。在瑞士人的婚姻观念中,他们更加注重追求纯粹的爱情,如果爱情破灭,他们是不会用孩子来维持不睦的家庭,也不会让孩子承担家庭破碎的后果。这样的婚姻理念给出身于东方的作者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作者不仅从中看到了一个有爱的社会,也对婚姻与爱有了不同层面的理解与感悟。读者也能从这篇散文中看到:在社会稳定、民风淳朴的瑞士,瑞士人对爱的给予从不吝啬,以及对待生活充满了感恩。

在朱颂瑜对自己海外经历的讲述中,我们感受到了瑞士景与物的美丽,亲情的可贵和全新的婚姻观念,我们也对东方人视角下的海外生活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二、故国情怀——回望与凝思

对于一个华裔作家来说,时间和空间没有办法抹去对故土和母语的记忆,而写作是回归故土和历史的重要途径。童年时的岭南记忆和青年时的中国记忆一直是朱颂瑜创作的重要源泉,正因为她长期旅居海外,所以才会更加清晰冷静地回望故土,她用温情的笔触构筑了中国人和瑞士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首先,童年的故乡记忆给朱颂瑜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荔枝花开》这篇散文,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在岭南,在祖母家的经历,她通过叙述祖父母之间的坚贞爱情,表达了对先人的缅怀和对中华民族固有的执着、朴素、善良品质的歌颂。在此文中,“荔枝花”这个意象一直贯穿着全文,作者把祖母的爱比作荔枝花一样朴素清平、淡雅贞静,高度赞扬了祖母在祖父离世后撑起整个家庭的行为,也表现了中国传统妇女的勤劳、坚贞和能吃苦的精神品质。

其次,朱颂瑜怀念的不只是儿时的岭南,还有中国的传统习俗和传统工艺。大概离乡的人心中都有一座母语的城邦,也只有经历过远走他乡的人,才能理解自己被连根拔起和嫁接到异域文化的疼痛,才能真切地体会到何谓文化认同感。中国人自古就有祈福纳祥的民俗传统,况且在淳朴而清朗的乡村,挥春不仅代表着村民们对过去一年光阴的感谢,也寄寓了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祈祷。在《挥春》一文中,作者通过自己模糊的记忆回想了专业写字的先生写挥春的步骤,重温了张贴挥春的讲究和与挥春有关的历史典故,通过她的视角,为读者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朴实而又博大精深的传统,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早已渗透在了民俗民风。

在当今机器大工业崛起的时代,手工艺技术正在慢慢地消逝,为此作者十分担忧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处境。《邓村的竹子江湖》发表于《文综》2015年秋季刊,文章一开篇就为读者勾勒了一幅邓村和竹林的自然风貌图,给我们带来一种诗意的感受。在邓村,作者见识了原始又古老的造纸工艺,认识了一些老手艺人,殊不知这种岁月的痕迹和手工的温度给作者带来了莫大的感动,但遗憾的是如今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困境。随着机械化和快节奏生活的进行,人们的身体和感官能力都在逐步退化,朱颂瑜对现在的状况异常担忧,她曾说过:“愿以美学的温度去修身,以有限的文字能力为当代濒临消逝的美好事物留下记录,以唤醒工业时代和电子时代人类心灵深处的眷恋和恍若前世的记忆。”h所以,她写此文也是为了呼吁国人们要保留一些带着手温的记忆以寄存自己独特的文化,不要让民间文化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而消失。

最后,令朱颂瑜日夜牵挂的还有自己年迈的父母,她在异域他乡也做了母亲之后,更加体会到了作为母亲的不易,也更深切感受到母亲这个身份的意义。《一寸草心念母恩》于2012年荣获第四届“漂母杯”全球华人母爱主题散文大赛三等奖,收录于大赛获奖奖品合集中。i此文谱写了一曲母爱的赞歌,字里行间之间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恩。当作者第一次为了父母的健康而赶回家时,发现父母都已经苍老了,回想起以前母亲养育儿女的辛苦,而母亲生病时自己却不在身边的无奈,作者更加感念母亲对自己的付出,感谢伟大的母亲给予自己的全部爱意。所以在这本书的前言中,朱颂瑜写到:“谨以此书,送给我的双亲。”其实,笔者认为,这也是朱颂瑜献给母国的一本书,母国养育培养了作者,尽管现在作者常居瑞士,但是对于故土的依恋和怀念却是浓郁的,在她写瑞士的时候,也会不经意地回想起祖国和故乡,比如她写瑞士的接骨木,把她比作瑞士的“板蓝根”,当瑞士乡间人们熬制接骨木花糖浆时:“在不经意的时候,那种清甜的口感会把我一把卷进一种巨大的伤感中,会骤然想起幼年时奶奶用故乡的井水为我兑的那一口荔枝蜜,会突然红了眼睛。”乡愁与记忆就这样被召唤而出。朱颂瑜虽然身处异乡,却时时触景生情,很自然地由当时的景象联想到母国和故乡的人事物,对母国传统文化的赞赏和对乡土中国的诗意呈现,都体现了她不忘母国、怀念故土的拳拳之心。

三、“家国”之外——草木生灵皆有情

朱颂瑜对生态自然的关注和“写在家国之外”的视角,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她对于自己的居住国和原乡乃至世界的一切草木生灵都同样抱有谦卑之心。她先从自己居住的瑞士写起,《大地的英雄》这篇散文荣获2015年国土资源作协保护耕地散文大赛三等奖,它由瑞士大地上一方别有情致的景点——出租花园和永续农业写起,详细地介绍了它们的起源、优点和发展状况。出租花园和永续农业的推行不仅体现了瑞士人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而且也给其他国家和城市树立了典范,是能拉近人与土地关系的重要举措。值得一提的是,朱颂瑜在《星斗如灯》中通过缅怀中国暗夜星空之父王晓华,大力赞扬了他凭借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勇气为暗夜星空保护事业做贡献的事迹。这也表明在中国,已经有人在关注暗夜的生态环境以及孜孜不倦地投身于保护事业,填补了亚洲在暗夜保护领域的空白。对于这样的事情,作者是既激动又欣慰的,虽然王晓华的逝去令人惋惜,但是他赋予了后人奋然前行的勇气。

不仅是生态环境,朱颂瑜对全球面临濒危的动物也非常关心,她在2016年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的海外代表,在2017年又以环保志愿者的身份出席了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第68届常委会议。《大地之子穿山甲》和《地球证词》这两篇就是朱颂瑜凭着对自然世界的恭敬之心,记录了她对当下的自然世界的思考。在《大地之子穿山甲》中,朱颂瑜对它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外貌描写:“与其他动物相比,穿山甲的长相有点奇特,它们的头呈圆锤状,眼小嘴尖,尾巴偏长,配上全身与大地同色的鳞甲,古老、朴实、敦厚,很有一种从远古进化而来的韵味。”由此可以想象出穿山甲是一种长相敦厚老实的动物,古代的文人也曾对穿山甲的外貌也展开过无数的想象,但是可悲的是,现在穿山甲已经升级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我们难以再窥探它的容颜了。很难想象,穿山甲这样一种喜欢独处、喜欢安静、能够吃掉树木中的白蚁,且对人类没有危害的动物,竟然因为农药中毒和人类的活捉而濒临灭绝。更令人震惊的是,在2019年6月8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宣布:中华穿山甲在中国大陆地区已“功能性灭绝”。报告称,除了自身繁殖缓慢外,栖息地的破坏和人为的捕杀是穿山甲灭绝的主要原因。作者透过自己华人的视角看到了在物质资源并不丰富的瑞士,人们既对生命和自然抱有敬畏之心,也懂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这是我们中国人应该向瑞士人学习之处。

正如《地球证词》这个题目一样,作者认为,大象是大地的符号,它为了阻隔太阳的炙烤和躲避蚊虫,接受了大地的馈赠——把大地的泥浆泼在身上,从此它的皮肤上就形成了一层灰色的厚厚的泥苔。作者通过叙述大象的聪明和敦厚、含蓄、温顺等美德验证了它具有大地气节。然而,就是这种在战场上也能为人类挥洒热血的庞然大物,在和平年代却遭到了人类的屠杀,它们坚硬素白的牙齿本是它们力量的象征,也成为了被追杀的理由。大象的遭遇使人心惊,作者还从非洲象所遭受的命运联想到了亚洲象的命运,这两种大象都背负着铭记祖先进化史的使命,也拥有着相似的命运。而且,这类巨型动物的灭绝会影响地球上的生态平衡关系,所以对大象的保护迫在眉睫。

如果说《大地之子穿山甲》和《地球证词》这两篇文章让我们警醒,那么《蛙声善引》这篇散文则令我们伤怀了,从前回響在田野间的蛙声正在渐渐消失,不仅在瑞士,在中国的乡下,我们也很难再听到熟悉的蛙声了,以至于作者在回岭南故乡时,在与熟人用手机对话时,听到一片热闹的蛙鼓时是如此地激动,连忙放下手中的事情去寻找这片蛙声。其实,蛙声的消失何尝不是意味着乡村文明的消失,取而代之的将会是高楼大厦和假山、喷水池。朱颂瑜能将自己对生态自然的担忧完美地融入到散文创作中,并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这是她创作的最奇妙之处,也是最成功之处。

朱颂瑜不拘泥于国别界限,以跨域经验书写她的多重体验,在景物的描摹与书写中融合中西方文化精髓,以推动文化交流,建构美好生活图景。在《从金山岭到阿尔卑斯》中,作者歌颂了瑞士摄影师丹尼尔·施瓦茨以超越国别界限的心理探索长城长达两年多的事迹。长城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的,丹尼尔·施瓦茨的举动不但促成了一部关于长城的黑白面相的完成,同时也记录下一个欧洲人爱惜人类文化遗产的动人之情以及挽留历史的虔诚之心。作者沿着丹尼尔·施瓦茨的脚步,于千禧年和自己的瑞士丈夫踏上了探寻长城的道路,感受到了长城所带给我们的震撼。众所周知,长城的建成是为了抵御外敌,但是经历过千年的风沙侵蚀,如今的长城早已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它是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封建专制统治的见证者和世界文明的桥梁。作者在文中写道:“我甘愿穿过金山岭长城的阳光,穿越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浩瀚历史,怀着广阔的胸襟和目光,怀揣与异族对话的诚意和耐心,沿着长城指引的方向一路向前,从中华文明走入欧洲文明,让历史与现世并行不悖,让中国与世界共臻极致。”由此可见,作者为了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的融合,愿意奉献一切的决心之大,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心怀大爱的崇高品质。

虽说朱颂瑜常居瑞士,但是可贵的是,她心怀大爱,时刻关注母国的发展,也不忘促进世界整体的融合。她用温暖的文笔书写自己的经历和思考,不管是身处黑暗的人,还是历经磨难的人,都可以从她的文字中感受到爱与温暖。假以时日,她的温情会抵达所有读者的心灵深处。

四、结语

“朱颂瑜的文字是有深度的,极大地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藩篱,用回忆和想象联结现在与过去的人和事、东方与西方的灿烂文明,对于所有蕴含着人类智慧结晶的事物都致以崇高敬意。”j同时,她的文字保留着人性的温度,语言的质朴无华不能掩盖她对美好人性的赞美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深切热爱,可以说,她的作品集艺术性与人文性于一体。而作者散文中所写的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她不仅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而且身体力行地为推动文化遗产和动植物的保护献出了自己的力量。她站在东西方、传统和现代的视角为中瑞两国的人民架起了文化的桥梁。总体上来说,作家和记者的双重身份使朱颂瑜以更敏锐的眼光看待世界,以人类该有的良知反思自己,她心怀大爱,居住国和母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状况都在她的关注范围内。

ab 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朱颂瑜新书〈把草木染进岁月〉把生命感悟与环保情怀写进书里》,网址:http:// www.cec-tv.com.cn/news/xinwenzixun/16463.html?from=si 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2018/12/26.

c 跨界太极:《朱颂瑜:〈把草木染进岁月〉》,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4mMj3VDkRnAep1i545L1cw. 2018/12/28.

d 潺潺:《爱读朱颂瑜——祝贺朱颂瑜〈把草木染进岁月〉出版》,详情见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 ghCZBqXk1GacZDZZleoqmg. 2019/1/1.

e 〔瑞士〕朱颂瑜:《把草木染进岁月》,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第6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f 朱颂瑜:“2016年7月世界华文中东欧文学国际研讨会暨第八届文心(布拉格)笔会”发言,未正式发表。

ghij 许爱珠:《有温度有深度的写作——论瑞士华文女作家朱颂瑜的散文创作》, 《名作欣赏》2018年第8期,第96—101页。

参考文献:

[1] 朱颂瑜.把草木染进岁月[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8.

[2] 许爱珠.有温度有深度的写作——论瑞士华文女作家朱颂瑜的散文创作[J].名作欣赏,2018(8).

[3] 傅守祥,黄晓丽.流散文化视域中的母族记忆与文化融通——从加拿大华文作家张翎的小说创作谈起[J].湖南社会科学,2017(5).

[4] 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朱颂瑜新书《把草木染进岁月》把生命感悟与环保情怀写进书里[EB/OL].http://www. cec-tv.com.cn/news/xinwenzixun/16463.html?from=singlem essage&isappinstalled=0.2018/12/26

[5] 跨界太极.朱颂瑜:《把草木染进岁月》[EB/OL].https://mp.weixin.qq.com/s/4mMj3VDkRnAep1i545L1cw.2018/12/28.

[6] 潺潺.爱读朱颂瑜——祝贺朱颂瑜《把草木染进岁月》出版[EB/OL].https://mp.weixin.qq.com/s/ghCZBqXk1Gac ZDZZleoqmg.2019/1/1.

作 者: 唐佳佳,中國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文系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故国瑞士
多功能瑞士莲巧克力之家
从宋初笔记看江南士大夫的“故国情怀”——以《南唐近事》《江南别录》等为例
故国·青铜
故国·青铜
瑞士镇迷阵
月光如水
故国(组诗)
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