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乡愁怨

2020-02-28岳燕南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3期

摘 要:尼古拉·斯捷潘诺维奇·古米廖夫是俄罗斯白银时代一位出色的诗人,他的诗歌多抒写爱情、远行、异域,素被称为“远游的缪斯”,高尔基称其为“才华横溢的诗人”。异域风情——是古米廖夫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诗人创作了许多饱含异国风情的诗作,如《长颈鹿》《米克》等,同时写下了大量的中国主题的诗,《中国姑娘》就是其中具有独特韵味的一首。本文对古米廖夫《中国姑娘》作粗浅分析,探究诗人的中国情怀。

关键词:《中国姑娘》 中国情怀 古米廖夫

古米廖夫(Никола й Степа нович Гумилёв,1886—1921 )是20世纪俄国阿克梅派的创始人之一,不仅诗作丰硕,更有诸多诗歌理论建树。

古米廖夫从八岁就开始写诗,婚后与妻子阿赫玛托娃共同创办《天狼星》杂志,后来又参与《阿波罗》杂志的工作。他的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诗集《征服者之路》《蔚蓝的星》《珍珠集》《箭囊集》等,还翻译了一些外国诗集。1921年,因被指控具有“反革命”行为,年仅三十五岁的古米廖夫被处死,由于政治原因其诗作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1986年古米廖夫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才在俄罗斯掀起了“古米廖夫热潮”,遗憾的是,在我国对古米廖夫熟知者寥寥,研究更少。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世界各种文明交流碰撞的时期,古米廖夫身处这个时代,受到法国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俄国象征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阿克梅主义诗歌。古米廖夫是一个富于浪漫主义激情的诗人,天性爱好冒险、旅行,他曾三次深入非洲探险,他的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就是异域题材。刘文飞先生曾说:“古米廖夫曾将自己诗的靈感称为‘远游的缪斯,他一生不安分的游历,为他的诗歌提供了大量新鲜、神奇的素材。非洲的沙漠,北欧的雪景,罗马的名胜古迹,东方的宫廷秘史,纷纷成了古米廖夫夫诗作的对象或主题……可以说,古米廖夫的多数诗作,都是以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为灵感源泉的。”a其中,关于“中国题材”的诗歌,也是古米廖夫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中国姑娘》( Китайская девушка )就是其中一篇,诗作通过对“中国姑娘”的描写,表达出古米廖夫对中国——这个东方国度的幻想与看法。

一、古米廖夫的东方情怀

古米廖夫一生对东方的神秘抱有极大热情,同时酿就了他特有的深厚东方情怀,这份情怀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诗人自身经历,以及他的诗人个性相依相连的。

从宏观社会背景来看,自《马可波罗行记》出版后,西方国家就渐渐把目光转到了东方古老的文明,而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欧洲长期以来的中心主义创作意识出现了危机,许多学者试图寻找一种新的文化理念进行创作,从而在俄罗斯和欧洲兴起了一股对东方传统文化的研究热潮,有关东方主题的创作日益兴盛。在这种文化思潮的影响之下,古米廖夫作为诗歌的狂热爱好者、研究者,自然不可能不受到其影响。他曾经从法语转译过中国的诗集,其中不乏李白、杜甫等杰出诗人的诗作。另外古米廖夫的妻子阿赫玛托娃也曾经跟一些汉学家合作翻译过中国的古诗词,这也是诗人接触到中国诗歌的一个途径。天性浪漫的古米廖夫处于当时俄罗斯精神危机的时代背景下,自然会受到东方文化的浸染。

另外,从古米廖夫个人来说,他从小就读于皇村中学,那里有中国剧院、中国村,其中不乏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如中国式家具、中国式凉亭、中国式瓷器等,耳濡目染之下,这些都激起了诗人对东方这个遥远国度的向往之情。此外,古米廖夫在自己的早期创作生涯迷恋巴尔蒙特的作品,将其视为“诗坛的信天翁,生活中的漂泊者和旅行家”b,后来诗人又迷上了勃留索夫。需要指出的是,这两位诗人都曾创作过有关神秘的中国形象的诗作,如巴尔蒙特的《结构》《香樟的进军》《中国梦幻》,勃留索夫的《罗马人在中国》《中国诗抄》等。

古米廖夫生性浪漫,热爱旅游,一生游历了许多国家。“对自愿的漂泊者和旅行家古米廖夫来说,古老的欧洲、非洲、小亚细亚城市留给他的绚丽多彩的印象,古老东方的远游是他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思想和想象赖以生存的养料,正是它们为他树立了信念,为他晚期的抒情诗奠定了哲学基础。”c遗憾的是,古米廖夫一生从来没有到访过中国,但是凭借自己从书中所了解到的以及与汉学家朋友的交往,再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了大量“艺术真实”的中国,除了《中国姑娘》之外,在此之前他已经创作了《瓷亭》《中国之旅》《我曾相信,我曾想过……》等。

二、《中国姑娘》的艺术构思

《中国姑娘》是古米廖夫的诗集《箭囊集》中的一篇,创作于1914年,该篇诗作并不是古米廖夫创作的第一首有关中国女性形象的诗歌,早在1911年创作的《我曾相信,我曾想过……》中已有涉及。这首诗中的драконы, с поджатыми ножками(蜷龙),明显都是具有中国风情的意象。1914年创作的《中国姑娘》却是诗人从另一个角度对中国姑娘的解读。全诗如下:

Голубая беседка(蔚蓝色的凉亭)

Посредине реки,(耸立在河之心)

Как плетеная клетка,(像编织的鸟笼)

Где живут мотыльки.(里面饲养着黄莺)

И из этой беседки(从这凉亭)

Я смотрю на зарю,(观赏朝霞)

Как качаются ветки,(树叶怎样婆娑)

Иногда я смотрю;(有时我也观赏)

Как качаются ветки,(树叶怎样婆娑)

Как скользят челноки,(轻舟怎样滑行)

Огибая беседки(环绕着)

Посредине реки.(耸立在河心的凉亭)

У меня же в темнице(而在我的深闺)

Куст фарфоровых роз,(摆着一束瓷玫瑰)

Металлической птицы(一只金属小鸟)

Блещет золотом хвост.(尾巴金光闪耀)

И, не веря в приманки,(我不相信各种诱惑)

Я пишу на шелку(在绢帕上我写下诗章)

Безмятежные танки(心平气和地诉说)

Про любовь и тоску.(自己的爱情和忧伤)

Мой жених все влюбленней;(我的未婚夫愈加使人迷恋)

Пусть он лыс и устал,(尽管他秃顶和疲惫)

Он недавно в Кантоне(可不久前他在广东)

Все экзамены сдал.(考试门门及格)d

全诗共有六个诗段,以双音步抑抑扬格写成,每个诗段都采用交叉韵的韵式,整篇诗歌显得布局严整,形式完美,具有一种建筑美和音乐美,集中体现了阿克梅派创作的美学理念。古米廖夫在他的论文《读者》中,古米廖夫表达了对象征派诗歌特征的推崇,强调诗的音响。在他看来,诗“像任何有机生命机体一样,它拥有自己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包括词的组合及互相补充所构成的‘诗的肉‘诗的骨骼和‘结构”,而诗的音响(节奏、旋律、元辅音搭配)则构成周流于诗的血管之中的血液。他进而强调,应当特别去研究“诗的生命的规律”e。《中国姑娘》这首诗的每一诗行并不长,但是其中元音和辅音的交替出现,尤其是在前三个诗段启用大量的元音a、o、e,与辅音相配,达到了一种音乐的回旋之美,在朗读诗歌之时仿佛“黄莺的啼叫,树叶的婆娑,轻舟的滑行”都已随着诗歌的旋律被演奏出来,使读者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另外前三段集中了光、色、影、声、动等元素构成了一幅和谐宁静的画面。

诗歌的第一个诗段主要写景,描写了蔚藍的凉亭、编织的鸟笼、黄莺等意象,诗人刚刚着笔,我们已经可以读出一种被困的百无聊赖之感。接着诗人由远及近,将视线转向抒情主人公自身。第二、三诗段描写抒情主人公视野中的风景,主人公从凉亭观赏,原本“朝霞,树叶婆娑,轻舟滑行”是一组温馨舒畅的意象,所构成的也应该是一幅安逸恬静的画面,而在主人公的眼中,一切都是那么了无生趣,日子只是时钟无意义的摇摆。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反衬手法,以画面的和谐反衬抒情主人公的复杂哀情,使得抒情主人公伤感情绪越发鲜明乃至深刻。值得一提的是,在前三个诗段诗人共使用了三次凉亭(беседка)这个意象,在诗人的《瓷亭》中也有相应的意象瓷亭(фарфоровый павильон),但是两者的用法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在本首诗中беседка含有“囚禁女主人公的鸟笼”的象征意味,但在《瓷亭》中的фарфоровыйпавильон象征着古米廖夫自己和阿克梅派诗人精神家园。

读完了前三段我们也许会产生疑问,这是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为什么会被困于凉亭,她在忧愁什么?诗人接下来便交代了这一切。从第四诗段起,诗歌转入叙事,夹杂着主人公的抒情:在她的住所有陶瓷玫瑰花束,有金色的小鸟,我们猜测或许这是她的心上人送给她的,所以她不相信任何诱惑,只是在自己的绣帕上写下自己的любовь и тоска(爱恋与忧愁)。但是最后一个诗段“真相”的揭示却令我们意想不到,“我”等待的心上人却是一个秃顶、疲惫的男子,这令我们想到俄罗斯文艺作品经常表现的老夫少妻的婚姻,《安娜·卡列尼娜》中年轻的安娜与已经衰老的卡列宁的婚姻结合,以及那幅俄罗斯名画《不相称的婚姻》所描绘的一个十八岁的年轻的姑娘与一位八十几岁的老将军的婚姻。抒情主人公使用了пусть(权且,尽管)一词,耐人寻味。“Пусть он лыс и устал/Оннедавно в Кантоне/Все экзамены сдал.”(尽管他秃顶和疲惫/可不久前他在广东/考试门门及格)虽然“我”的未婚夫其貌不扬,但是他才华横溢,使人愈加迷恋。诗人在这里再次采用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元素——科举考试,也体现出诗人对中国科举制度有一定的认知。国内有研究者用安娜·卡列尼娜来做例证,认为пусть的使用显示出诗中“中国姑娘”的言不由衷。主人公只是在像安娜一样一味地安慰劝服自己去接受这样一位陈腐衰老的未婚夫,结果却适得其反,反而更体现出了“中国姑娘”对其的厌恶,也反衬出她的无奈与心酸。或许这种说法有些言过其实,我们在此处并不多做探讨。诗人凭借自身的视角,凭借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来刻画他想象中“中国姑娘”的形象。在诗中诗人所描绘的是一个独守闺房的中国女子形象,她在百无聊赖中等待心上人归来,寄托了一个渴望流浪的俄国诗人对东方这个神秘的古国的好奇与向往,将其视为精神的栖息地。

三、《中国姑娘》与《闺怨》的对比

“闺怨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体裁,主要集中在唐朝,大多描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中国“闺怨诗”的代表非王昌龄的《闺怨》莫属,国内也有学者将古米廖夫的《中国姑娘》视为俄罗斯的“闺怨诗”,并且《中国姑娘》是以俄罗斯诗人的角度来刻画中国女子的心理。将这两首诗对比来看,或许有助于从不同的视角解读这首诗。王昌龄的《闺怨》全诗如下: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由于俄罗斯诗歌与中国诗歌的韵律不同,我们主要从创作特色和思想感情来对比。王昌龄的诗歌开篇点题“愁”,表面写“不知愁”,但起笔已经为后文情感的转折与升华奠定了基调,然后写“春日凝妆”“杨柳色”,少妇在一番梳洗打扮 之后登上翠楼,看到一派明媚的春日景象,想起这美好的风光却无人伴她欣赏,遂勾起了她对夫婿的想念之情。杨柳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诗中少妇由喜到悲这种情感的转换,并且诗中描写的视线是由近及远的。而在古米廖夫的诗中,所采用的是由远及近的写法,诗人从第一诗段起就极力渲染主人公的哀思,她就像饲养的黄莺一样困在编织的牢笼里,而后每一诗段层层递进,最后一个诗段为我们点出诗歌主人公忧伤的原因。在王诗中,用翠楼、杨柳这一类常见的表现少妇忧思的意象,渲染出中国古诗的一种常见的朦胧的意境;在古米廖夫的诗歌中,虽然诗人也用了凉亭、轻舟、绢帕这些意象来营造氛围,却难以让人联想到中国古诗词的意境,这或许是两国诗人文化思维的差异,比如诗人在《中国姑娘》是想以凉亭象征女子的深闺,但在中国诗词文化中并没有这样的写法,尽管古米廖夫在此之前对中国文化有一些了解,并且也翻译了一些中国古诗,但是身处俄罗斯背景之下的诗人是很难真正理解那些由方块字所构成的朦胧美。

最后是人物形象的差异。在中国古代的“闺怨诗”中,少妇所思念的男子通常是一个英俊潇洒、文韬武略的形象,不会出现像古米廖夫的诗中最后所写的онлыс и устал(尽管他秃顶和疲惫)这种缺憾,诗人或许是有意为之,或许是受俄罗斯文化深刻的影响,在刻画“中国姑娘”的另一半时也加入了这种带有民族特色的主观想象,我们不得而知。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古米廖夫的《中国姑娘》和中国古代真正的“闺怨诗”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这并不影响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是两种文化在同一主题的碰撞中产生的艺术的火花,诗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也有俄罗斯的民族特色。诗人这种通过对异域文化的借鉴来达到对本民族诗歌的创新,也符合他在《象征主义的遗产和阿克梅主义》中提出的寻求新的方式达到对象征主义的革新的理念。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洲各国思想交流碰撞之际,东方独特的文化吸引着许多国外的学者来研究,也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启发,古米廖夫作为一个热情的浪漫主义者,对异域文化的热爱成为他晚期抒情诗创作的一个重要来源,正如上文所言,作为阿克梅派的创始人,他也有意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异域元素达到对象征主义的反拨和创新。古米廖夫是较早将异域题材引入俄罗斯诗歌创作领域的诗人,他的包括《中国姑娘》在内的一系列中国题材的诗歌既传达出了诗人对异域文化的向往,同时也为俄国诗坛带来了新的艺术活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俄罗斯诗歌的发展。

a 刘文飞:《20世纪俄语诗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8页。

bc 郑体武:《俄国现代主义诗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05页,第315页。

d 古米廖夫:《古米廖夫诗选》,黎华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页。

e 曾思艺:《俄国白银时代现代主义诗歌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6页。

参考文献:

[1] 古米廖夫.古米廖夫诗选[M].黎华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 刘文飞.20世纪俄语诗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3] 王立业.俄罗斯文学名著赏析(诗歌、戏剧篇)[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4] 武曉霞,刘莎莎.云游的缪斯——论古米廖夫诗歌创作中的东方情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报,2017(3).

[4] 曾思艺.俄国白银时代现代主义诗歌研究[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5] 郑体武.俄国现代主义诗歌[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作 者: 岳燕南,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方向。

编 辑: 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