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湾区时代粤方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0-02-28肖绮雯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3期

摘 要:“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加上活力四射的珠三角,构筑粤港澳大湾区版图特色。岭南方言文化是粤港澳湾区的主流文化,同声同气、共建共荣“一带一路”湾区开放格局与经济文化的核心圈,战略意义非凡。承载百越底蕴的粤方言文化是广府文化的重要标志,粤俗文化传统传承与学校教育发展,是湾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当前湾区的语用属于粤方言与英语、葡语、国语以及五邑话、客家话与广西白共处一室,显示多元化生态发展趋势。本文拟从广府文化粤方言流行发展与大湾区经济腾飞的关系,从学校教育中粤语特色之视觉切入,探讨粤方言在学校教育中地位及其与普通话、英语、葡语等多元融合生态,继而探讨大湾区内同根同源同声的粤方言文化多元化融合与传承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粤方言文化 多元化融合与传承 粤港澳发展 湾区时代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力推粤港澳经济与文化事业融新发展,是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以千年商都广州为中心、组合深圳、佛山、东莞、惠州(不含龙门)、中山、珠海、江门、肇庆(市区和四会)九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就是世界四大湾区之一的粤港澳大湾区所在。有着相同的方言基础与文化传统和民俗背景的港澳大湾区各地,特别是大湾区重镇的广州、香港与澳门,无疑是目前建设南中国世界级城市群、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创建粤港澳全球创新高地的重要开放平台。以粤语为依托、以粤港澳地域文化资源与经济基础实现湾区内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特色优先,这是大湾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发展大湾区“一带一路”经济与文化,绕不开粤语与粤俗文化底蕴的地域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的传承与发展,此乃九市两区能够抱团的一个因素。尽管各地的地方土话有别,但是九市两区共同流行的大众方言就是广府白粤方言,多地呈现出粤方言与英语、葡语、国语以及五邑话、客家话与广西白共处一室的多元化。尽管近年从中央到地方全国到处推普活动方兴未艾,然而在日常百姓生活乃至粤港澳等地的一些非正式但大型的活动中粤方言仍是主角。港澳地区主要流行语言就是粤语,甚至在幼稚园、中小学等学校教育的课堂上就是主打粤方言;在九市中的不少地方粤方言成为主要沟通语言;在百姓生活与工作中粤方言也相当普遍,使用频率之高,与官方语言的普通话、英语比毫不逊色,呈现出浓郁的多元化倾向。

粤语与普通话孰轻孰重,求同存异则好。然而为迎合“一带一路”经济商圈建设促成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两区经济与文化之融合创新,我们必须依靠共同语粤语依靠粤俗方言这个共同的文化底蕴与传统继承,寻求互相之间更多的共荣、共享。以下特意从教育中粤语特色之视觉切入,根据历年存在的学校双语教学的现状,讨论大湾区时代多元教育的融新趋势。

一、共同的粤语方言基础不但会让大湾区的九市两区之间关系亲密,而且会令相邻的双方之间产生更多默契与隐忍,从而制造更多的合作商机与约束

自古以来,作为百越雅语的粤语是粤港澳与湾区九市的主要方言,俗称“广东话”。因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的一种声调语言,成为汉族广府民系的母语,使用遍布广东、广西、海南境内各地以及香港、澳门等地;也因流行的地方不同而各有一些差别,如香港白话、茂名白话、湛江白话、恩平白话等,但广府白广州话毫无疑问拥有压倒性的强势地位成为粤语内最流行的通用语,经年累月后已成为标准粤语。常说的“白话”,一般默认是通行于珠三角、以廣州话为标准的粤语。随着历史变迁、广州经济发展优势突出,粤语正逐渐被视为正规语言使用与传播之际,粤语与粤方言之间的差异越发细化,并与同时流行使用的常用语言如普通话、英语等形成多元并存的局面。如在港澳两区以及广东四乡城邑等地的学校教育中大量使用带口音“标准粤语”教学,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粤方言睦邻与沟通,在你侬我侬耳鬓厮磨乡音话旧中编织浓郁的乡情亲情,制造无限的合作商机,延续粤语文化传统与生命。显然,粤语这方言影响力正在不断壮大,无论是语音、语用或语境,正凭借一统天下的“六调九声”威震半壁江山,从乡音相同的“九声”,即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和阴入、中入、阳入等“九声”与乡语相近的“六调”,即一组粤语中最多只有六个声调, 需用数字1-6个排列如“三九四、〇五二”形成节奏、音韵,维系多少古往今来的故人故事故情,铸就多少岭南佳话。

当然,在汉语作为通用语言的语境下,粤语和普通话乃至各地方言一样,都是汉语地方变体的“方言”,是南蛮地区的部落语和部族语。地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与外界沟通越欠缺的地方,其方言的个性就越丰富。有着悠久历史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地,拥有官话方言、湘方言、吴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等全国七大方言区,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提炼多种方言后所形成的普通话,已成为我国各民族各地的共同语言与标配语言。然而近年粤语也随着港澳比邻千年商都优势南粤经济腾飞、海丝古今魅力也走向全国渗透世界每一个角落,粤语成为世界第三大语言。粤方言的势头虽然强劲但终不能超越普通话。就现状而论,普通话与国内的所有方言相比有着以下两个无与伦比的优点:

第一,普通话综合七大方言,其音素更为齐全,采用阴平、阳平、上声与去省四声调配,使发音更富有节奏感、音乐性。如电影《红色娘子军》主题曲歌词,“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节奏感、音韵美一目了然。

第二,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因此凝聚中原大地北方文化与古百越山水精华而聚集的词汇和习语显得空前丰富,具有的情意性与表现力更强。实践中,如果对同一篇作品,分别用普通话和方言尝试或咏唱,或朗诵散文诗歌,或宣读政府声明,最终产生艺术感染力与审美效果,明显有别。

然而方言仍然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据考究,全世界现存方言有3500种,但被各国定为官方语言或通用语言的也就65种左右,没有晋身成为国家官方语言的不少方言凭借自身的价值仍然得以生存。这数据证明,一种方言能够传承下来,除了因为它与百姓的生产生活有着无法剥离的关系外,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沉淀、情感乡愁与城市印记。粤语作为方言本身确实也是一种南粤钟灵毓秀的文化,是一种寄予千般情万般怨乡愁的情结,是承载城市发展的注脚。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欣赏领域,有继续发挥繁荣传播民俗文化的作用。

因此,共同的粵语方言情结,能软化人的灵魂熨帖人的心灵,在“走西关赏粤剧听《步步高》吟诵《月光光》”中,寻觅九市两区之间的合作默契共享商机。

二、大湾区时代赋予粤方言粤俗推广的新使命,教学用语出现多元化,教育形式出现多样化

建设大湾区经济,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站在教育的层面,就应善于向港澳等境外各地各国学习先进的经验,以传播粤语文化为纽带,从课堂用语、传统教育与思想转变等方面着手,用开放包容的胸襟、异彩纷呈的多元化语言和丰富灵活的多样性手段去武装孩子。所谓共享优势。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联动九市两区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融合创新,寻找新的制高地共建共荣。回归教育的本真,就应该大胆借鉴港澳两地做法,让粤方言这个百越古汉语在新生代中穿越,以喜闻乐见方式回归课堂,以厚重馨香书卷荡涤心灵,使沉睡良久的百越文化不断流。

现实中有几个怪象,如果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老广在日常生活中能运用普通话交流是少数,那么经过多年推普运动、得助改革开放之东风,今天本土的“90后”“00后”日常交流能熟练使用粤语的更是少之又少,这是之一;怪象之二,近十几年的教育改革与应试教育实施,使我们大多数学生热衷于学英语考雅思拿托福,而忽略自己传承了三千多年的汉字文化与母语教育,崇洋媚外,头顶高文凭但不谙世事,无法与人顺畅交流立足社会。显然这些都是当下教育的悲哀!也是当前建设大湾区经济与文化大势赋予教育界的一项任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将传播渠道快、受众面广、历史悠久的粤方言定性为一种“语言”,这不仅是对目前普粤继承粤俗文化历史谱写海丝篇章活动的最大鼓舞,更是世界对老广城市岭南情感的认同。笔者认为,作为维系乡情乡愁传承粤俗文化传统的粤语应该走进课堂走进孩子心灵,就像当年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教育应当从娃娃抓起”,让粤语本土文化进入课堂,让孩子们能接受到正统粤语的训练,自觉沉淀粤俗文明;善于借鉴香港、澳门教育界同仁的经验,互相取长补短,在推普上港澳两地学习内地做法,在继承粤俗文化历史上广东向港澳取经。通过共同的粤语情怀联动共同的致富梦想,开展大湾区经济腾飞的寻根之旅,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发扬古百越精神,以开放、兼容视野,让学校实行双语教学。

在双语教学上,不同地区有不同内容的双语教学应用。在香港地区,跨文化交际水平极高,自从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后,香港就进入跨文化多元性社会。在回归前英语是官方语言,粤方言在民间盛行,从幼稚园、小学到中学学校课堂教育除了特别指定以外均为粤方言,英语是必修的专用语言,运用普通话的人很少,甚至一旦运用普通话与人交流会被人误会为“孬”种,这是一种歧视现象。港澳回归后,普通话的官方语言身份得到确定。中小学校会定期举行关于课文朗读、诗歌背诵、主题演讲以及文学作品赏析类型的比赛与评比活动;香港政府也会号召社团、社会培训机构参与推普,为政府官员、企业公司、个别刚需提供丰俭由人的普通话套餐教育。回归二十年后的港人普通话水平已然明显进步,不少学校狠抓双语教育,并返璞归真提倡粤语母语教学。在学校里粤语不会因为英语当道遭打压,英语不会因回归退出香港舞台,粤语与英语、国语并驾齐驱,粤语传统粤俗内涵与英语严谨欧洲文明比翼齐飞,真正成就一道比回归前更灿烂的跨文化跨界融合的经济文化繁荣的风景线。

而在澳门这座相对宁静的“小渔村”,宛如一个矜持少女正用纯洁眼神,审度由葡萄牙传教士带来的异域风情,这儿的跨界比不上香港, 这儿的流行方言除以粤语方言为主外还盛行英语。一是官方外交语言首选葡语,课堂教学用语是粤语。回归前澳门经济相对落后,盛行带口音的粤语,人们甚至借助粤语乡音区分朋友圈择友而交,一句带有方音的粤方言寄托多少相思恨;二是优秀英语水平成为贵族学校沽名钓誉的撒手锏,比如著名的澳门联国私立学校,以其卓越的英语教学水平稳拿澳门教学质量第一;三是像小国寡民静如处子的葡语学校教育成为输出官员的集散地。可谓各有优势。回归后澳门教学的双语特色更突显,除了保持原有的十五年义务教育使用粤语外,还针对大陆人士以及外国友人对澳门生活圈的融入,广泛利用文化馆、演艺社等政府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如粤语歌曲编唱、微聚会微展览或主题比赛等,帮助年轻一族以及刚需人士尽快融入,精英一族以及中小学生的粤语、普通话水平逐渐提高,以前作为功劳卓著的国语培训机构逐渐式微,这是时代进步的使然,更是证明粤语普通话在当地普及度高。

所以建议广州不妨效仿港澳的做法,推普与传承粤俗的粤语、走向世界的英语学习并不矛盾,反而方便培养自己跨界意识跨文化视野,以开放兼容并包心态传承粤俗的悠厚文脉。

第二,粤语、英语和普通话等多元化语言运用的生态,既丰富日常沟通交际语言的表达力与感染力,又促进三地不同文化不同习俗的兼收并蓄。

香港由于受英国殖民统治长达一百五十年,原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大系的粤方言本土文化不仅受到以英国文化为主的西方殖民文化的百年灌输与强化,而且还随着英国等列强文化对本岛的入侵,香港社会的政治经济与市民文化均被双向或多元性绑架,间中的缝隙成就了具有粤味粤俗与市民化的香港本土文化生态。粤方言大行其道地填充学校的课堂知识贯穿黎民百姓市井生活,普通话语用成为当官掌权者的身份象征,故出现双语或多元化的语言生态。虽然香港一直习惯运用英语、粤语、普通话夹杂融通的双语系统沟通表达,但在大多数新生代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流行使用半生不熟的英语与粤语混合、殖民文化与本土文化并存的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已然成为沟通的新习惯新模式。比如,

“我而家遇到哋trouble, 所以先要去搵佢哋meeting倾倾。”(我现在遇到麻烦了,所以先要去找他们开碰头会讨论对策)

“我要写完手头的文章先出去,趁有滴felling, 唔是的话,等下返来就惨了。”

还有一段情景会话:

A:包租婆,包租婆,点解瞬时间会冇水呢?

B:水费唔使钱啊!你班契弟吖,呢个月租又唔交,仲咁多嘢讲。

A:但係我个头洗到一半,你嚟关水喉……

B:我何止关水喉啊,从听日开始,逢一三五进行制水,二四六间歇性供水,吹啊?等你哋班友,鬼杀咁吵,喊惊咁,仆你个街呀真係。

种种实例,反映粤方言与英语混搭娴熟的完美性、市井生活化,生动有趣,要比其他地方的方言文化显示开放包容的生态特点。

当然广州话才是正宗的粤方言,香港的粤方言与正宗的广州话有别。港澳流行的粤语因受长期殖民文化入侵,在语音、语法、词汇乃至词汇系统已经发生变动,迫切需要中国大陆与香港官方共同商讨重新规范。只有开放兼容的粤语多元化生态局面,才能适应未来粤港澳大湾区颠覆融新的经济大局建设,在世界范围吸纳更多精英更多财团更多项目前来投资落地。

如果说,香港地区因长期的英语、粤语与普通话等多元化语言生态造就了香港多种文化“并存”的文化特征,即中西方文化并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存、殖民文化与本土传统文化并存等特征融合交杂共处一室,令香港社会的政治经济运作与港人的日常行为模式出现文化分隔、华洋生活世界互不干涉的社会局面,属于典型的过渡型、混合型的文化形态。那么位置与香港一海相隔、文化一衣带水的澳门与广州,同样具有这种语言使用多元化中西文化并存的生态特点。经常见到澳门白领在西式餐厅一边咀嚼葡式比萨,一边使用粤方言针对桌边《澳门日报》新闻交流看法,既惦记着官拿街的咖喱又放不下招牌粤菜白切鸡;学校里学生一边拼命学习葡语祈求将来跻身澳门官员阶层,等下课后又自然而然用有口音的粤方言交流想法享受殖民化与本土化碰撞的思想盛宴,工作、学习与生活也因这种多样化文化并存多元化语言生态而变得多姿多彩。这种因粤方言共同使用而蓄就粤港澳三地社会生态与行为模式的多元并蓄高度接近,尤其是来自港澳(主要是香港占领澳门)的流行文化盛行,无疑已经开启全中国的文化教育发展、谋求相应层次的文化创新融合。

第三,开展三地形式多样的推粤主题活动,利用课堂粤语教学正面引导孩子对粤方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对粤方言的流行生态的认同感。

粤语方言不止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标志经济文化发展快慢的每一种方言代表一种地域民族文化传统与民俗继承的丰富内涵与历史底蕴。迎合大湾区经济与文化事业发展趋势,让更多的青年一代与外来移民、外国友人重视岭南粤方言文化传统的传承,重铸粤方言文化在大湾区发展中地位,我们重新提出让承载岭南粤方言文化的粤语走进课堂,用课堂教学的形式辅导新人融入大湾区经济的生活与工作,这是顺应国家宪法规定“推普”国策外相应的又一举措,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安排有侧重,为了不增加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粤语课不能成为像语文数学一样的必考科目,相反应该将之作为一种长期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去推动,力求让学生在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中学习。二是形式有针对,课堂上内陆地区会选用普通话进行授课,课余则鼓励学生大胆使用粤语去沟通思想,并在一些诸如乡土课程综合实践等课上适度使用方言讲授与地方文化有关的内容;港澳地区课堂则仍然选用粤语授课,只是个别内容采用全英授课,方便学生了解更全面的西方文化与宗教文明。三是内容可多样,适时而行,因地制宜。a粤方言的正确发音、粤语词汇讲授、粤剧欣赏与唱功培养或者粤语谚语、歇后语等等都是文化宝贝。诸如歇后语“床下底破柴——包撞板”等,诙谐生动,说理警醒。粤语中有许多歇后语、谚语,还有民间广为流传的俗语,诙谐生动,晓理深刻又形象有趣,体现了祖先们的聪明才智与兼容智慧。

在香港与澳门,实施粤语上正课已是传统。回归多年的香港最近的教育改革举措就是提倡以粤语作为母语进行教学,从小学到高中都是粤语为主,也不排除英文内容的广泛渗透,培养孩子既传统又国际的学者视觉,很值得探讨与移植。经济相对滞后的澳门现在因得天独厚环境与政策扶持,也吸引大量外资进入,投资环境与人文素质特别,也注定在学校教育上实施走出去与迎进来双手抓的局面。而澳门,为了打造文化教育之都,特区政府鼓励青年学子在澳门求学,一是采取设立十六种福利基金,资助学生的学费等诸多政策,鼓励青年继续深造;二是澳门实现了普及从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阶段共十五年的免费义务教育,中小学校呈现“三文四语”现象,即汉语学校、葡语学校、中葡语学校和英语学校,形成了以多语教学、学制迥异和学校自治为特征的多元化教育特点。

粤方言在所有的方言文化底蕴中最显深厚、开放,深得岭南文化文脉传承的粤方言一直是粤港澳文化组成的核心。头脑灵活宽容隐忍善于思变的广府人利用“海丝”通关通商之便广为学习、创新,令粤方言文化在众多方言中脱颖而出。而且,粤方言粤俗内涵中的生猛、奇异、包容和开放,早就影响并改变着早年掀起岭南革命浪潮的先贤与早觉的思想家革命家。“岭南政治家中,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是最为杰出的,他们的政治生活中贯穿着统一的岭南风格:他们给中国政治注入大量的生猛、奇异、具有重大影响的意念与运动,体现岭南文化的生猛意念的一面。”b又说,岭南风格的另一面,就是“政治运动即文化整体构成上的丰富、多变和暴风骤雨般的风格”c。显然此话足以表明我们的先贤也是通过学习变得优秀从而丰富粤方言文化。由于粤方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吸引更多進入岭南大地后心有感触的先哲着手创建学校以此传承与光大这份宝贵的遗产,先有19世纪末西方文化传人美国基督教士在广州创办格致学院,即岭南大学的前身;再有1912年英国人在香港创办香港大学;后有1924年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创办黄埔军校以及广东大学,即后来的中山大学。所有这些学府建立,都为传承岭南大地的粤方言文化与历史内涵做出卓绝贡献,是粤方言这份世界遗产得以发扬光大。

今天,我们不妨效仿先贤,也效仿港澳地区,重振学校课堂的粤语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刻录百越古音的粤方言语音语用能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得到规范学习、系统传播与完整保护,不枉费两次历史人口大迁徙百越祖先馈赠的中原礼物;另一方面,借助学校中适度的粤语教学,能增进新生代与外来移民对粤方言文化传统内涵的感知与认同,帮助他们尽快克服方言障碍融入主流社交圈子,利于建设和谐大湾区经济事业。当然,系统传授粤方言文化教育并不提倡走老路,像当年在港澳地区与南粤大地“推普”学习那样成立专门机构运作,而是借助课堂教学巧妙渗透在乡土文化与社科哲学内容中,启动长期素质教育系统工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完善学生的人格塑造。因为只有那些培训语言的专门机构专门学校消亡了,恰恰证明粤语与国语在当地普及程度高。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的号角吹响了,沿着海丝之路让中国走向世界的领域拓宽了。我们从特朗普总统外孙女阿拉贝拉专门给习主席“秀”中文的视频可知,其普通话水平非常高,特别是一段用粤方言演唱的粤语民谣《月光光》,让人听后如痴如醉,汉语水平非常高。另外,全世界最著名的大规模量子对冲基金的创始人之一的吉姆·罗杰斯,是现代华尔街的风云人物,被誉为“最富远见的国际投资家”,他的两个女儿受父亲影响也出落得很优秀。据报道其女儿的汉语水平同样非常高。这证明中国经济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底蕴沉淀,正吸引更多的西方人学习与向往。“据统计,全球把汉语当作外语学习的人数已经超過1亿,有一百多个国家的2500余所大学和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中国汉语水平考试考点已经遍布世界五大洲,汉语热在21世纪初已风行。”d随着中国留学生大批量涌出国门,他们在求学升华自己的同时,也将本土文化粤方言、汉语等带到外国。有人预测今年全球学习汉语与粤语的人数将超过18亿人,汉语以及粤语在世界使用生态发展非常良好。

因此, “融新”主题下的湾区内经济发展赋予粤方言文化的生态扩张的目标是“国际化”,既走出去也迎进来,让世界接受汉语羡慕粤语。如果说,19世纪英国人发明了蒸汽机,20世纪美国人发明了汽车,所以19世纪是属于英国人,20世纪属于美国人;那么21世纪中国人把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文化发展高地与粤语文化繁荣带给世界,让世界接受汉语传送粤方言,所以我们就有理由说,21世纪的春天是属于中国的!

a James A. Banks:《文化多样性与教育》,荀渊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2—55页。

bc 郑刚:《岭南文化向何处去》,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年版,第51—52页。

d 网址:www.mafangge.com/htm,2005.7.22.

参考文献:

[1] James A. Banks.文化多样性与教育[M].荀渊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陈晓锦.马来西亚三个汉语方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4年广州市社科规划办委托在研项目“海上丝路的粤侨文化与粤方言研究”(项目编号2014WT02)

作 者: 肖绮雯,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岭南文化。

编 辑: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