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善若水

2020-02-28王诗乐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清水池澡堂上善若水

王诗乐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水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电影《洗澡》讲述了父子两代人从对立到相互理解的过程。影片以水作为载体,通过展现人们洗浴方式的变化反映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和缓和。影片中,张扬导演仍延续其一贯的风格,以亲情为主题,以家庭为依托,匠心独运,描绘了一幅“茶馆式”的《清明上河图》。

影片中,亲邻朋友们都汇聚在澡堂,澡堂成了“茶馆”一般的存在,导演巧妙地运用摄像机镜头,俯仰之间勾勒出人间的世情百态。斗蛐蛐、聊天、搓澡、捏背……在这里,人们可以脱去身份与伪装,洗去身体的污垢,也洗去内心的苦痛。在拍摄澡堂里的畫面时,导演采用平拍视角,将视点放在水池边缘,以旁观者的角度,细听着浴客们的家长里短,悲欢离合,展现出了充分的尊重与包容,将浴客们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他们的纠纷都在这一池清水中消解、溶化,彼此的联系也在一点点靠近。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有多处对二明的仰拍镜头。其中有一个镜头,二明高高地站在水池中央,放声歌唱《我的太阳》,头顶是清水池的牌匾。随着镜头的慢慢拉近,二明的情感渐渐强烈、渐渐外化,最后在“我爱你爸爸”中达到巅峰。或许只有在这样一个水池中,二明的情绪才得以释放,他的一切呆傻行为才会被包容,他的尚善才能被接纳,也才会有人亲切地叫他二明,而不是被人四处驱赶。从某种意义上说,二明才是最懂父亲、最懂清水池、最懂向前的孩子。澡堂就像是一位宽宏仁义的父亲,包容着每一个孩子,也包容着它的每一位浴客。

水文化是传统文明的象征,老子“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精神在对立的环境中体现得更为鲜明。当传统的中国式澡堂不得不面对现代工业化的推土机时,它所反映出的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二元对立。大明作为现代文化的代表,他对传统的洗浴文化有着本能的抗拒。他站着淋浴,但在父亲拧开热水阀时,他的身体仿佛一下注入了养分。此时的近景镜头停留在他淋着水的头上,这匠心独运的一幕,表现出一个游子在归来后接受滋养的那一瞬间所感受到的温暖和厚重。父亲与大明在屋顶上交谈时,天空落下雨来,两个男人背对着观众,镜头时远时近,既象征着父子间的隔膜,也象征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隔阂。父亲去世后,大明第一次踏进清水池,躺在父亲死去的地方,镜头一点点拉远,四周一片静谧,留下了无尽的深思。

“水”在这部影片中所起的隐喻作用十分明显。苗壮在澡堂中放声歌唱《我的太阳》时,导演再一次给了二明仰拍镜头,二明眼中充满了崇拜,这一仰拍视角体现了二明对西方歌剧的向往。当老刘讲述藏区人民寻找圣湖的故事时,他将藏区人民心灵的圣湖、净土与澡堂文化联系起来,虽然一切都是二明的心理蒙太奇,但却给观众一种心灵的启迪和文化的赞同。水,不仅潜移默化地化解了剧中人的矛盾,也滋润着观者的内心,滋养着现代人因城市化带来的快节奏生活而日渐干涸的心。

水利万物而不争,它包容万物、海纳百川、润物无声,同时也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既是大明心中难寻的父子情深,也是二明的太阳,更是东方的文化载体。它不仅体现了“敦厚宜崇礼,善余总致祥”的儒家传统精神风范,也以其包容载物的精神永恒地滋润着中华大地,滋润着千千万万生生不息的中华儿女。

〔责任编辑 袁小玲〕

猜你喜欢

清水池澡堂上善若水
上澡堂
给水厂工程清水池的设计总结
上善若水
水厂清水池的水力特性模拟与结构优化
上善若水(之三)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锦言斋
清水池在城市给水工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