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PBL推进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
——以医学教育为例
2020-02-28李会春
李会春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200433)
专业课在推进课程思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抓好专业课教学这个主战场,融入思政元素,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和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作为一种有效连接理论知识和现实场景,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并融入人文元素的教学模式,对推进专业课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培养专业素养和责任感兼备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PBL的基本概念
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通过探究问题组织学习内容的教育模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并注重跨学科的内容整合。[1]它源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医学教育改革,主要通过对病例的分析和解决来组织学习内容。随后,在70年代,该模式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丹麦奥尔堡大学和罗斯基勒大学等新兴高校兴起,并逐步传播至其他学科。当前,PBL已从最早的医学教育扩展到工程、社会及人文等学科。不同学科的PBL模式虽有差异,但仍存在一些共性,如问题中心、参与者(学习者)主导、跨学科学习、小组学习、真实性学习等。[2]在医学教育领域,PBL主要以病例分析的形式开展。它与传统单一的授课模式有明显差异。在传统模式下,教师以讲授为主,主要讲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少考虑实际的生活场景,也很少思考如何在课程中融入人文内容。教师主导教学过程,学生多为机械学习和被动学习。而在PBL模式下,学生以病例为抓手,通过分析实践中的医学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模拟真实的医学过程,进行观察、讨论或演示,化被动为主动,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学业成绩。由于PBL强调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必须引入真实的病例,考虑学习与实际生活的关联,因此能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人文元素,体现思政教育。
二、M高校的PBL改革
为推进教育模式改革,提升课程品质,近年来,M大学在校内60门医学课程中启动了以PBL为核心的课改实验。鉴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该校的PBL主要以医教领域中最有代表性的病例分析的形式开展。在推进课改时,该校赋予教师一定的自主权,允许教师根据课程的实际状况选择开展PBL的方式。教师可以自主选择用课程的全部还是部分内容来实践PBL。在不同的课程中,PBL所占课时和讲授法所占课时的比例不尽一致,如生物化学课的比例为1∶2,细胞生物学为1∶9,病原生物学为1∶1,免疫学为9∶8,妇科学为3∶7,医学伦理学为5∶2。在多数课程中,考虑到我国学生缺乏PBL学习经验的实际情况,教师会用一定课时对课程内容进行串讲,为学生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提供教学的“支架”,然后再带领学生进入PBL学习环节。只有极少数课程实现了完全的PBL。例如,在病理生理学中,教师把整门课的内容用四个PBL模块串联起来,在课程初始,学生便直接进入了PBL学习阶段,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来建构知识,以便锻炼实际的医学技能,提高人文方面的素养。
图1 PBL课程模式示意图
总体来看,一个典型的PBL课程实践的基本模式如下:
第一步,教师向学生介绍PBL,包括介绍其含义、实施方法及评价标准等内容。第二步,教师将要讨论的病例及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第三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根据班额大小,每组人数有所不同,从最少的8人到最多的12人不等。学生要在组内进行分工,选择组长、记录员和汇报员等。第四步,在分组之后,学生以组为单位,围绕案例开展PBL学习。他们自行查阅文献,开展主题讨论,提出问题,总结知识点,通过网络平台提交讨论记录。第五步,学生返回大课课堂,各小组就学习内容进行汇报总结,并讲解答疑。汇报结束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进一步强调章节重、难点,并进行最终点评。
三、PBL融入课程思政的方式
案例分析是PBL设计的重中之重。在设计PBL案例时,教师摆脱了传统授课方式的影响,转而用医学案例来串联不同的知识点,使案例尽可能覆盖并整合大纲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在设计案例时,教师要构建适当的情境或故事,让学生看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进行研究和探讨,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此外,为适应思政教育的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要考虑人文或社会要素,把它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案例中。具体来看,PBL设计主要从三方面体现课程思政元素。
一是融入科学精神,让学生理解医学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中蕴含的求真、严谨、精确、规范等基本的科学精神及其追求历程,以及违背这些精神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案例设计中,一些案例回顾了医学知识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体验到了人类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另一些案例通过给学生亲自参与生物医学实验的机会或提供由医疗数据错误和操作不当引发的医疗事故分析案例,让学生进一步深刻地理解科学所需要的严谨性、精确性和规范性。
二是融入人文精神,让学生了解医学所涉及的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人际关系处理、社会性、公共性等人文维度,理解医学是一项与人的体验、情感、伦理、价值有关的事业,关乎整个社会的福祉和进步。为此,教师充分发掘各种资源,或是根据历史资料,或是基于新闻和热点事件精心设计了各种案例问题,如病人的服务和照料问题、医患矛盾和纠纷问题、安乐死问题、艾滋病问题、重大突发公共安全问题、公共卫生政策问题等。通过案例设计,教师尝试把理论知识点及思政元素融合到案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认识。
三是融合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作精神,主要体现在小组协作完成任务并进行有效的讨论中。通过小组学习,学生能意识到人不是独立的个体,必须在一个社会化的氛围中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作,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取得进步。这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其责任感,使课程思政中的人文教育元素和价值引领落到实处。
四、利用PBL推进课程思政面临的挑战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围绕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展开,除实习环节外很少有其他方面的拓展,因而不能满足现代医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实施PBL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培养出专业素养和责任感兼备的医学人才。然而,由于采用PBL来推进医学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新的事物,因此,它在实践中面临着很多挑战。
首先是教材和案例的设计。选择和设计适当的教材和PBL案例是开展PBL思政的一大难点。传统教材编写以学科为基本逻辑,已有多年实践历史,是医学人才培养方案的一种共识,而PBL教学中的问题导向和跨学科特征要求打破学科逻辑,用问题式逻辑重构医学知识体系。因而,如何突破传统学科逻辑的限制,打破学科式培养方案构架思维的束缚,从PBL的视角重新编写教材,用问题来串联知识,对教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当下,国内的医学PBL教材总体来看仍然较为缺乏。此外,要发挥PBL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需要有意识地把人文元素融入案例设计,而以往的教材恰恰缺乏这方面的考量,这对缺乏PBL案例编写和思政教育经验的专业教师来说也是一项巨大考验。
第二是不同课程实践PBL和融入思政元素的差异性。虽然教师们都赞成在医学课程中融入人文和思政内容,但在如何融入这一问题上,不同课程尚存在不少分歧。例如,医学课程既包括基础性强、医学知识点密集且容易混淆、学习任务繁重的课程,也包括临床性较强,与医学实践关联较为密切的课程。在基础性课程中,教师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须花费大量时间讲授专业知识,无力顾及专业知识外的其他内容。因此,开展人文教育对不少教师来说只是锦上添花,他们认为临床类课程更适合开展PBL教学。而临床类课程虽与医疗实践关系密切,但由于不少开课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医生,肩负双重任务,因而开展PBL和课程思政教育的精力也相对有限。综上,如何处理不同课程实践PBL的多样性,最终完成价值引领的任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第三,现有教师队伍都是从高度专业化的教育体系中成长起来的,除了专门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其他专业课教师并无开展思政教育的经验。专业教师虽然有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但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基础和技能训练,对学生群体特征的理解并不到位,对医学教育中人文元素的切入点和方法论也欠缺足够把握。因此,这些教师在进行PBL教学设计时,对如何恰当地融入思政元素和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并不熟悉。此外,PBL教学要求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化为教学促进者,[3]而这对于习惯主控教学秩序的专业教师来说并非易事。
第四,教学目标和评价并不重视思政元素。虽然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大的方略已经被提出,但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现有的专业教育培养方案主要聚焦知识目标,而缺乏情感、态度、能力、价值观等思政教育方面的要求。考试评价依然偏重考查学生的医学知识基础,对价值和思想方面的考查相对较少。由于评价制度引导师生的具体行为,师生对专业教育中思政元素的重视程度相对有限。
五、对策和建议
第一,应编写专业教育与思政元素齐备的PBL教材或案例集。高质量的教材和案例是完成PBL教学并实现“三全育人”目标的保证。鉴于现有相关教材和案例的不足,教育者应突破传统学科式教材框架的限制,系统研究和设计融合专业元素和思政元素的PBL教材或经典案例集,既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医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要发掘多种资源融入与社会生产生活相关的案例,使学生感知并体验医学知识中的人文价值,为教师开展PBL教学,推动医学专业的课程思政,从而全方位提升课程品质提供相应指引。
第二,通过PBL推进课程思政时,应针对不同课程的具体特征和教师的接受度,开发不同的课程模式。研究表明,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PBL的教学原则具有一定普适性,能应用于不同的学科和课程,但这不意味着不同课程的PBL模式是一样的。研究显示,PBL课程模式在不同知识领域甚至在同一个学科中也会有较大差异。[3]在当下,不同课程的知识特征不同,与一线医学实践的距离不同,授课教师面对的实际困难也有很大差别。因而,在医学课程推进PBL教学、融入人文元素时,应在坚持基本目标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元化的实践模式。
第三,打造一支高素质的PBL教学队伍。实践PBL教学、推进课程思政最终要靠一线的专业教师来落实。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专业教师不仅缺乏开展PBL的意识和经验,更缺少主动推进课程思政的意识。因此,应整合教师发展、专业教学、思想教育、教师工作等各方面要素和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师资培训,既增强教师开展PBL和思政教育的意识,又在实操层面上提升他们设计PBL案例、组织PBL教学和讨论、进行价值引领的技能,以更好地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
第四,改革现有的培养方案和考试制度。教育目标设计和评价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单纯以专业知识培养为主要特征的培养方案和评价制度难以适应PBL教学的现实需求,也不能有效配合课程思政综合育人目标的实现。因此,课程改革应进行系统研究和设计,[4]把思政方面的目标融入医学教育培养方案及评价制度设计中,以更好地引领教师主动进行教学改革,在使用PBL推进专业课开展思政教育方面进行有效探索,培养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