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认识到文化意识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能力培养
2020-02-28宋芫
◎宋芫
一、文化能力与语言教学
文化意识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是语言教学中文化层面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要求外语学习者需要明白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实质上是在进行一种理解文化的过程,需要意识到自己基于文化的交际行为和他人的这种行为。具备这种文化意识的前提是学习文化知识,从而具有文化认识。事实证明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和实际的需求还是存在很大的落差。很多时候,大学英语教师带着各自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语言教学法中寻找答案,确忽略了文化这个本应出现在教学法研究中的重要概念。
1972 年Hymes 强调外语教学除了句法、词汇和语音这三个传统的要素之外,还要注意到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要性。Stern(1982:57)认为第二语言教学总是包含一定的文化因素,在"文化真空"中教英语是不可能的。胡文仲(1982)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说,越深刻越细致地了解,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一语言。
二、文化认识和文化意识
Byram(1997)把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技巧、态度统称为文化意识。我们认为,从理论上来说,文化意识指有意识地理解文化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的作用。从实践上来说,文化意识指在实时的交际中运用知识性的文化认识形成一种个人的、灵活的评价能力。因此,培养学习者的文化能力既包括概括性的文化认识又包括个体性的文化意识,惟此才能促进文化理解、避免文化失误、消除刻板印象。外语教师应把它涉及的具体的知识、技巧和态度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层面体现在课程设计中。同时学习者也应具备基于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一些信仰观念和习惯态度的文化认识。
三、文化教学的原则
1.文化特征不宜过度归纳概括。
教师引导学习者注意母语或目的语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文化特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归纳法,应该注意到文化的社会群体性。例如认为美国人都很富裕;美国人都不关心自己的孩子。文化特征不能过于简单地把概括性的东西与真实性的东西画等号。
2.用好母语文化。
教学材料中如果遇到关于母语文化的描述或介绍时,不应单方面认为不构成文化障碍就略过不教。反而应让学习者对照自身,探讨描述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引起学习者注意到文化的个体差异性。例如认为中国的年轻人都很依赖父母;中国人都喜欢过问别人的私事来显得友好亲密;中国学生都只会被动接受而缺乏批判性思维。
3.解锁文化信息。
有研究表明人获取外界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视觉和听觉是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充分利用视频、音频和文本是最丰富的文化知识来源。然而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学习者满足于对语言的学习例如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词句的理解和语法的解析,而忽略了文化的学习,没有充分解锁文化信息。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注意引导和启发学习者吸取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
4.学习者的参与必不可少。
学习者进行文化学习和培养文化意识时,积极的课堂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他们不能再像学习语言知识一样,希望老师为自己解释一切。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只有通过积极地把各种语言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对比、比较,才能形成新的、独特的、个性化的文化意识。这些需要通过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增加产出性教学活动方才实现。
5.教师对文化的态度应开放。
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对目的语文化持有开放的和非裁决性的态度。保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不是在强化已有成见,也不是在表达自我的想法,而是通过设计各种活动帮助学习者描述文化现象、解释文化观念,引导学习者成为有意识的文化学习者。通过培养文化意识使得他们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有更深刻和更准确的理解,同时提高使用语言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