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农村信用治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0-02-28郭晓彬温宇吴刚黄春凯廖赛源
◎郭晓彬 温宇 吴刚 黄春凯 廖赛源
本文在对不同调研地农户信用现状全面掌握和对部分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状况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经过分析与研究,提出了设立村庄信贷中介,提高信贷审核效率,杜绝"一刀切"管理模式,因地制宜实行信贷管理,提高农户信用意识,培育良好乡风等对策。以期树立农户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促进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
一、引言
现实环境与农村信用环境现状,造成了农村金融制度的扭曲,而加强乡村信用治理,构建农村信用体系无疑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着力点,它能有效的规避信息不对称由此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农业、农村、农民急需发展信贷资金的积极性,破除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难题,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及繁荣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农村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进而拓宽农产品外销渠道,拉动内需,推动各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农村信用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审核效率低下
在各地调查研究中发现,仍存在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未设置信贷员,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缺少一定媒介,银行工作人员下乡进行贷款审查时时常会吃到"闭门羹",这样便使得农户实际信息与贷款诉求不能及时反映到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审核的效率。
(二)存在"一刀切"管理模式
部分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在信贷审核与信贷管理方面没有根据乡风民俗与经济发展情况而制定相应制度,甚至对于同一地区不同经济与信用状况的贷款申请者采取"一刀切"的信贷管理模式,既没有有效降低违约率与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也没有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方面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农村信用环境不高,信用体系不健全
多数农村地区农户整体金融素养不高,信用维护意识与信用维护能力不足,各调研地区虽已有信用信息平台,但其中部分用户信息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对不同征信对象获取信息的难易程度不同导致涉农信贷格局存在差异,不利于征信系统的规范建设与进一步发展。
三、建议与对策
(一)设立村庄信贷中介,提高信贷审核效率
村庄信贷中介(金融机构在本村中特别设立的专业人员或村两委专设小组等)既可充分了解农户家庭情况,对其还款能力与还款意愿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又懂得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如此便可充分利用村庄信息资源,大大提高了信贷审核效率与信贷质量,加快乡村信用体系建设。
(二)杜绝"一刀切"管理模式,因地制宜实行信贷管理
贷款应以服务农户贷款人为中心,以契合农户实际金融需求特征为出发点,不再实施"一刀切"措施,针对具体情况进行人性化、差异化的信贷审核流程管理,此种信贷管理方式可以大大提高信贷支农效用与总体守信率,更加有利于乡村信用治理工程的推进。
(三)提高农户信用意识,培育良好乡风
应通过金融、信用维护知识下乡等活动,提高农民的金融素养和信用意识,加强对农户文化道德与法律制度的宣传教育,引导"诚实守信"的信用观念。采取措施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对信用村和信用户进行评定和验审工作,加大对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的宣传工作,积极开展文明村建设活动,表彰好人好事与诚信行为,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树立社会诚实守信典型。通过身边的人和事的宣传,增强人们的诚信意识,提高诚实做人、诚信做事的自觉性,营造良好的农村诚信文化氛围。
(四)完善网络信用信息平台,建立多方联动机制
应推广"农村信用体系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农户信用信息的持续积累和动态更新,提高信息的集中度和使用价值,争取实现农户信用信息档案电子化,充分发挥其多方领导和协调的作用,快速整合数据,建立覆盖全国的信用信息数据中心库,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从而保护相关企业及个人的隐私不受侵犯,促进市场信用交易方式的健康发展,为利用大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相关算法建立良好基础,提高信贷审核效率,甚至带动整个信用体系市场高效、健康、快速地发展。
四、结语
农业、农民和农村工作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当前我国农业总体上己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新型农业发展道路,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而金融是经济的枢纽,作为"弱智产业"的农业,更离不开现代金融业对其的扶持,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无论从国家发展农业的宏观大背景,农业自身需求发展的内源性要求,还是在外源性刺激作用下,更多的是三者相互作用,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己经是大势所趋,作为其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分支-建立农村信用体系,是其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是一项基础性和系统性工作,它的建立与优化,无疑是给现代农业发展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