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背景下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2020-02-28王启魏征东
◎王启 魏征东
一、金融科技下的风控逻辑创新
金融科技主要是指由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前沿技术带动,对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服务业务供给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业务模式、新技术应用、新产品服务等。
在全球范围内,金融机构的风控技术,一直基于两条简单逻辑:一是人有信。个人、企业是否有信用。企业的信用主要依据有审计的财报、三表等等,基于信用产生的信贷。二是物有值。企业的资产、抵押物、应收帐款的价值到底是多少,对这个资产进行处置之后能够得到多少,这是基于物品的价值而产生的贷款逻辑。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受限于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缺乏不动产资产以及底层商业信用的积累,面临融资难的广泛性困境。
金融科技深入金融本源,打通互联网、物联网和整个产业链,形成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支持的多中心、去中介、自组织、共享数据的发展格局,"普惠金融"、"智慧金融"将逐步实现。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等技术构建中小企业生态链,实现资产数字化、数据资产化,为中小企业融资在资产价值评估、风险识别、动态监控方面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从而根本上改变中小企业融资的成功率,丰富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手段,提高风险处置水平。
二、金融科技对风控效率提升的意义
1.智能化及大数据的科技应用可以减少对专业性人才的依赖度。
基于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金融应用等核心科技,结合业务场景,可以打造智能销售方案、智能风控方案、智能产品方案、智能服务方案和智能运营方案等金融利器,帮助金融机构全面提升获客、风控、产品、客服、运营的能力,替代人力对于金融服务组织运营中的作用。
2.互联网运营场景及智能风控技术的开发有利于打破业务物理时空壁垒,降低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机构服务主要依托网点开展的局限性,缩短管理过程、降低过程误差、提高精通机构各部门协同性,使资源匹配趋于最合理。
3.金融科技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建立完备的风险流转的产业体系以及数据库,依托智能化的高效管理体系及数据分析体系制定最佳风险处置方案,对风险数据统计进行准确智能报送,提高工作效率。
三、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中的具体创新
1.互联网电子交易平台实现全业务流程管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依赖于一个个集中化的交易平台,买卖双方在平台内方便的搜寻交易标的和对手,并在平台内完成合同签署、货款支付、物流登记等流程,直至最终完成交易。这些平台降低了各方的交易成本,为交易达成提供了便利。
1.基于交易场景设计方便高效的供应链金融产品。
互联网产品设计的关键在于产品与场景的融合,即将各类产品嵌入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去,从用户体验角度出发,考虑其在特定场景下产生的特定需求,根据这一需求提供产品。近来各家金融机构也开始引入这种"场景化"的产品设计理念,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领域推出了许多创新产品,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
从原理上说,供应链金融是对公产品中最适合"互联网化"、"场景化"改造的一个分支,因为究其本身就是服务于产业链上下游之间高频次、多主体的交易,它的流程相对简单,层级少、效率高、创新快,准入门槛也低于一般公司授信产品,相对更适合嵌入互联网平台中的交易场景。改造后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将拥有更好的用户体验,与平台绑定后,能在交易场景针对核心目标客户直接展示产品要素,这将为商业供应链金融机构拓客展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途径。
2.全面掌握交易流程。
在平台中进行的交易,其流程、步骤均由平台统一规范,标准化程度较高,供应链金融服务机构通过自建平台或与平台合作,可以获取与融资相关基础交易的全部信息,并提出风控要求,改进交易结构和流程。借助交易平台,金融机构可以在线完成基础交易验证、资金及物流监管、销售回款归集等多项工作,全面掌握交易流程,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同时还能极大地提升业务效率。
例:核心企业在交易平台上向供应商采购货物,双方签署合同后,核心企业划转预付款至供应商账户,供应商收款后发货,并将物流信息上传至交易平台,其后向供应链金融机构申请一笔保理业务。供应链金融机构放款前,应当确认该笔应收账款真实存在,这在传统业务流程中需要供应链金融机构客户经理取得相关合同、单据,并由核心企业当面签章确认。但在交易平台上则不同,核心企业与供应商的购销行为在平台内部留存了完整的交易信息,供应链金融机构从平台调取相关数据后,再辅以账户资金监控和物流监控,足以确认应收账款的真实性。供应链金融机构在保理放款后,也能够在线通知核心企业应收账款转让事宜,并在交易平台内部更改后续货款支付路径,确保到期还款。同时,供应链金融机构还可获取交易各方的历史交易记录,作为主体评级授信的重要参考。
2.使用物联网技术强化物权管控。
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机构对产业链每一主体之间交易行为的全方位金融支持,为保证交易完成和资金安全,必须强调货权管控。尤其是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多个信贷产品,货物在用于交易的同时还成为了第二还款来源,这对管货的要求就更高了。
但截至目前,商业供应链金融机构在货权管控方面仍只有一些传统招数--单据审核、委托第三方监管、现场盘库等,老方法应对新形势,问题和风险都很多,例如第三方监管机构不尽职导致货物丢失,客户动产重复质押导致供应链金融机构失去担保物等,供应链金融机构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使得许多机构失去了开办存货类融资业务的动力,存货融资市场逐渐萎缩。这导致中小企业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融资来源,供应链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仓储监管企业也都少了一块重要的收入来源,可以说是一个各方皆输的结果。但是,近来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似乎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案。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技术是指通过射频识别系统(RFID)、红外感应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仪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物品与物品相互连接的分布式网络,从而实现智能化物品识别、物品定位、物品跟踪、物品监控和管理。
随着长距离无线通信、无线射频、传感器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技术逐步具备了多场景灵活架设的应用基础。商业供应链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来强化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货权管控。
1.提高担保物监管的安全性。
通过在单位物品上安置或印刷射频识别(RFID)标签,并在存储场所架设传感器、分布式接入网络和监控系统,供应链金融机构可自定义各项监管指标和报警条件,以此实现低人力占用条件下更安全的担保物监管。
例如,通过读取物品标签内的信息,任何人均可了解货物的当前权属状态,通过公示物权来避免重复担保;在仓储监管场所的立体空间边缘部署识别装置,一旦货物非正常移出,则立即报警并通知债权人;也可为货物标签添加防盗功能,一旦标签本体遭到破坏、修改、移除标签则启动报警程序;同时配合传感器技术,可实现一旦货物发生损坏、变质等物理状态及化学性状的改变,均能触发相应程序,帮助债权人和仓储监管方维持货物完好。
2.优化货权管理效率。
在当前的业务操作流程中,商业供应链金融机构需要派出客户经理或专门的贷后管理人员定期前往客户仓库盘点库存,或者付出高昂的成本委托第三方机构反复检查核对,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操作也很繁琐。但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商业供应链金融机构就可以轻易实现"远程盘库",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实时查询货物位置、存储状态、交易历史,下载各项统计报表,还可通过摄像头观看实地情况,这为各岗位人员方便、快捷的获取可靠信息提供了极大帮助,可以有效提升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
3.链接大数据,职能风控模型开发,全面增强风险识别及处理能力。
通过物联网传感技术,供应链金融机构可以精准掌握货物性质、状态、编号代码等信息,如果能将这些信息与记录商品交易情况的数据库连接起来,通过逐一比对,实现对在押货物市场价格、销量、供求关系的智能监控,并能向核心信贷系统实时反馈,这将为商业供应链金融机构管理信用风险提供极大帮助:
首先,供应链金融机构可以改变贷后管理人员手工重估押品价值的低效方式,依靠计算机实时监控抵质押率变化情况,使得押品价值不足的风险能够及时暴露,之后就可以通过提示客户补货、追加保证金或提前还款等方式来缓释风险。
其次,通过对货物供销数据的深入分析,供应链金融机构在信贷违约发生、需要处置押品时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价格标准,提高贷款清收效率。
最后,在货物安全性得到保障、价格波动能够及时有效监控的前提下,供应链金融机构完全可以扩大押品范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不动产、大宗商品等易于管理的财产,还能把日用消费品、电子产品、农副产品等传统技术手段下难以管理的货物都纳入供应链金融的业务范畴,匹配短期限、可循环、放款还款便捷高效的融资产品,用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方法来实现智能化的风险识别和监控,并依托大型交易平台批量拓展业务,这必将成为供应链金融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