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2-28郭春梅

经济师 2020年9期
关键词:机电校企实训

●郭春梅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体现一个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和现代化水平。随着改革开发我们制造业水平不断提升,每当看到各种产品都打着“中国制造”字样出口到国外,感到自豪与骄傲,但也清楚认识到中国是制造大国还不是制造强国,离制造强国还有一段距离,作为一名高职教育的老师,深感责任重大,要提高制造水平,人才是关键。我们通过调研发现: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智能制造不断发展,企业更加重视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突出表现为对数控机床、机器人设备等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设备使用、安装与维护,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机电综合知识与技能,对团队协作能力、抗压能力和继续学习、拓展知识的综合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担,来满足制造业升级的需要,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急企业之所急,目前我们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机电一体化专业二元制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做法与大家分享。

一、“二元制”的内涵

我国职业教育上的“二元制”,是借鉴很多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制定的,所谓“二元制”,一是指办学模式“二元制”: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二是教育形式“二元制”,即学生1/3以上时间在企业学学习,学习的内容就是按照企业要求的岗位技能培训,也就是企业的生产性劳动,而基础知识、职业素养、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也是围绕职业发展在企业和学校穿插进行学习。三是学生身份的“二元制”:学员即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具有两种身份,学员学习结束考核合格后,可以获得高职教育的毕业证,也可以在企业获得晋升职位的知识储备,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三是指导教师的“二元制”:对于二元制学生,配备两位指导教师,企业配备一位经验丰富的师傅,指导其岗位技能的实操,学校配备一位双师型教师,指导其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与考核。

这种与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实现人才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近几年被我国很多企业借鉴采用。

二、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开展“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

(一)充分调研,发现问题

1.人才市场调研:厦门市人社局2019年11月发布了《厦门市2020届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需求报告》,从报告上统计数据分析,大专及以上院校毕业生需求人数达到67309人,占比91.38%,从行业来看,企业需要制造业的毕业生最多,为12567人。占毕业生需求总数的17.06%;制造业毕业生需求量仍然稳居第一,可见企业对制造业学生需求旺盛。

2.企业调研:通过对厦门唯科模具科技公司、友达光电、厦门智能制造协会等单位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发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很多自动化设备转型成为“黑灯工厂”,传统的制造业已经从劳动密集型转到智能制造,对智能制造、自动化设备安装、调试这方面人才需求增多,因此急需为企业培养具有机电综合知识技能,并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继续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学生目前状况分析:目前我校招收机电一体化本专业累计招生人数1689人,已毕业约1325人,目前在校生319人(17级学生95人,18级学生122人,19级147人)毕业生专业对口率逐年下降。目前与我们合作的几十家制造业都出现现有技术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尤其是技师类人才、服务于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缺口严重,所以企业缺乏可持续发展性的人才支撑,这就出现了一面是企业需求旺盛,一面是学生不去制造业(主要是怕吃苦),供需矛盾现象。

针对这种矛盾,必须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研究探讨,采用“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企业人才短缺现象。

(二)“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

1.“二元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我们学院教师与友达光电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技术部、培训部等部门人员反复研究讨论,共同制定机电一体化专业“二元制”“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协同育人,面向厦门市及福建省机电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光电行业自动化设备维修与调试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在光电行业中安装与调试、维修、改装、施工自动化设备,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企业急需人才。

2.校企联合招生招工(以友达光电有限公司为例)。第一阶段:友达光电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和培训部积极动员在职职工积极报名,包括入职的高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或具有中级工(企业认定)的企业员工,然后参加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企业组织的“二元制”入学考试,成绩合格者给予录取。第二阶段: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与友达光电有限公司签订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学徒培养协议、考核合格后签订就业协议

3.课程体系开发。

(1)职业岗位群分析。通过对企业的岗位、生产过程、对人才技术要求方面等进行综合分析:一是具备机电行业自动化设备维修与调试基本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具备机电行业自动化设备维修与调试工程师的能力;二是具备机电行业自动化设备维修与调试任务执行能力;三是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四是具备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持续学习能力。确立适合机电一体化专业“二元制”试点的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包括职业素养课程、职业必修课程、企业开设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等课程。

(2)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实训课程体系。按照“专业知识认知→基本技能学习→单项技能学习→岗位综合技能学习→毕业设计及答辩”的顺序设计,其内容和规范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

4.教学安排:(突出校企二元主导协同育人理念、强调弹性学制、工学交替、分时授课等特点)。

(1)教学管理模式:实施“双导师”和班主任负责制。学校派专业教师作导师到实习单位指导学徒理论学习,学校指导教师按照专业课程计划和课程大纲中每个岗位的理论知识要求,到企业对学徒进行现场理论教学;实习单位选派专业技术人员作师傅,师傅按照专业课程计划和大纲中每个岗位的技能要求,在企业对学徒进行专业技能教学,用这种双导师制促进学生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的融合,做到工学结合。并指派一名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及时掌握学生动态。

(2)教学过程安排。首先将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均按二学期划分:

第一、二学年完成职业素养课程、职业必修课程以及理论课程的学习,期间穿插选修的专业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和实践训练都在企业完成。职业必修课程相关的理论课安排学校具有双师资格的老师在周末时到企业给学生集中上课。第三学年全部进行专业实践课程,并组织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职业必修课程在企业提供的一体化实训现场进行,由双师教师主讲理论,专业实践课由企业师傅分组指导实践,组长负责管理,学生完成任务工单并现场评价。

每学期安排(7周)在企业生产车间进行岗位体验,并制定职业规划,选择2~3个岗位模块进行交替学习。其次每个学期在企业进行实训,按照岗位技能要求和训练时间安排,每位师傅带3~5个徒弟,组成学习小组,训练结束后进行考核,评价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毕业设计与答辩。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评估

(一)实现了三个对接

2018年机电一体化专业和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合作招收学生23名,按照“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行的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三个对接”。

1.专业与产业对接。专业设置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才能在社会经济发挥作用,在专业调研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机电一体化专业相关产业链的需求,因此开办此专业与机电产业的有效对接,便于服务区域经济,满足区域机电行业用人需求。

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内容包括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两部分,素养课程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业基本素养》、《提案改善》等,专业课程是通过到企业调研时,双方共同制定的,并与相关机电行业标准规范对接,以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二元制”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完美对接。该“二元制”班级学生来源于企业,服务企业,其身份是企业员工,在企业岗位上的生产过程也就相当于实训过程,突出的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

(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由于二元制学生的双重身份,本次招收的23名二元制学生在实习期间表现良好,全部按照企业本身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能充分发挥本身双重身份的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教师资源等,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之外不断学习。同时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很好地在实践中进行应用及验证。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疑惑也能同老师、师傅一起交流探讨。很好地把学校与企业有效地联系在一起,把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真正解决企业人才需求

23名同学是友达员工,友达光电有限公司为了提高企业员工学习积极性,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比如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学成之后继续为企业服务的,退还学费,奖励优秀学生,在职位提升方面有所倾斜等一系列措施,目的是培养人才,留住人才。通过“二元制”培养,快速地提高了员工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水平,有效解决了企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解决实训基地建设难题

企业需要技能型人才,而技能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训来提高,这就要求扩大实训基地的建设来满足,而学校难以满足实训基地建设需要的庞大资金,这就需要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共同建设,“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解决这一难题,因为“二元制”的学生就是员工,实训基地就是工作场所。解决了实训基地建设的经费和场所问题。

(五)实现校企共赢

“二元制”是一种强调在工作场所进行实践学习的职业教育方式,一方面能实现学生的技能与岗位需求的对接,及时解决企业人才需求问题;另一方面,提高了学校学生的专业对口率,提高了学生对学习岗位的认识度和学习动力。因此极大调动了政府、学校及企业的积极性。“二元制”是学校企业双主体育人模式,可以更好地整合校企双方资源,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四、开展机电一体化专业“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中遇到问题

(一)双师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高职院校招聘教师条件都是硕士研究生或博士,他们理论水平毋庸置疑,但实践能力一般,针对这样问题,学院出台了教师暑期实践的规定,明文规定教师要下企业锻炼学习,提高技能。而“二元制”学生的企业老师多数是实践技能强,而讲不出来,这样就需要我们学校的老师要提高双师素质,便于指导学生实践。

(二)制度不够完善

一是学校没有出台针对“二元制”人才培养的相关制度规定,教师的考核和教师工作量没有单独核算(因为“二元制”上课通常在周末时间或者到企业上课),造成很多教师不愿意去承担“二元制”学生的教学。二是“二元制”学生的权益保障制度不完善,学生参加企业之外学习,企业应相应免除相应的工作任务,并应免费提供学习资料和工具,并制定奖学金制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三)二元制人才培养对企业吸引力不够

一是随着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以及本科院校的扩招,造成高职院校招生困难和招生质量下降,尤其现在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去制造业工作,即使去工作了,也不愿意再用工作之余去学习。二是有些企业,特别是一些小企业,没有相应的人才培训制度和职业技能提升的激励机制,担心留不住人才,认为浪费资源,所以不愿意采用“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这些都困扰着“二元制”的招生与培养。

(四)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目前校企合作还停留在校企双方签订协议后,教师不定期去企业走访,来了解企业需求,还没有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所以造成不能及时掌握企业对人才技能和数量的动态需求情况,不能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及时满足企业需求。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推进“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师资、实验基地建设、校企合作、配套的制度等方面,但是开展“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充分理解“二元制”的内涵,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不断探讨提升,加强校企合作,迎难而上,积极开展“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好企业用工难的问题,解决好企业与需求人才的零距离对接问题,解决好实训基地建设问题,更好地实现校企互通互联,实现数据共享,实现校企共赢,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为打造制造业强国而努力。

猜你喜欢

机电校企实训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速公路站级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机械制造过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